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工信意见】关于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完整版】

时间:2023-05-21 18:05:06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应急产业发展,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保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意见】关于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工信意见】关于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完整版】



关于加快应急产业

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应急产业发展,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保障和专业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要求,以建设美丽天津、平安天津为主线,以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应急产业整体装备能力为主题,以打造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建立应急产业发展机制,健全应急产品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培育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2020年,我市应急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围绕我市应急保障核心需求,形成系统性、标准化、模块化的应急抢险救援设备、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监测预警、处置救援、预防保护、应急服务等方面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应急通信指挥、信息和网络安全、航空救援、疾病防控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应急专业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一批应急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应急救援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平台;创新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重点方向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5年)〉的通知》(工信部联运行〔2015190号)要求,应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一)监测预警。围绕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重点发展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在自然灾害方面,发展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病虫草鼠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预警设备;在事故灾难方面,发展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海洋环境污染、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监测预警装备;在公共卫生方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应急检测装备,流行病监测、诊断试剂和装备;在社会安全方面,发展城市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监测预警产品。同时,发展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及设备等。

(二)预防防护。围绕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发展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在个体防护方面,发展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安全避险、特殊工种保护、家用应急防护等产品;在设备设施防护方面,发展社会公共安全防范、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重要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等设备。

(三)处置救援。围绕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性和专业性,重点发展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在现场保障方面,发展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产品;在生命救护方面,发展生命搜索与营救、医疗应急救治、卫生应急保障等产品;在抢险救援方面,发展消防、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程抢险、海上溢油应急、道路应急抢通、航空应急救援、水上应急救援、核事故处置、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反恐防爆处置等产品。

(四)应急服务。围绕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应急服务业态。在事前预防方面,发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安防工程、应急管理市场咨询等应急服务;在社会化救援方面,发展紧急医疗救援、交通救援、应急物流、工程抢险、安全生产、航空救援、海洋生态损害应急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应急服务;在其他应急服务方面,发展灾害保险、北斗导航应急服务等。

四、主要任务

(一)研究制定应急产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参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完善我市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推动我市应急企业和应急产品升级改造。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对应急产业的各项支持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应急产业的投入力度,对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支持应急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金融资本投向应急产业。鼓励我市应急产业企业和银行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引导我市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应急产业企业的担保力度。引导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加强我市应急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我市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应急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支持我市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应急产业相关专业。鼓励我市应急产业企业与高校对接,开展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一张绿卡管引才”改革措施,利用我市人才绿卡,鼓励海外应急专业人才来我市创业。

(五)加强应急产业企业和产品监管。建立我市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产品监管,加快实施应急产品认证制度。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应急产品的违法行为。提升和加强我市应急产品检测能力。鼓励发展应急产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

(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牵头,市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推动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我市应急产业领域的重大问题,推动我市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