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皆属广义的文化,而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实际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困难。对文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报告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报告3篇
【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着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篇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着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