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2范文(精选5篇)

时间:2022-05-23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考点是一个词,有两个基本释义,其一指考试的地点,其二指考试或专项技能评测考察的知识点。第二个解释意义常用于在应试教育中老师或者学生对某一重要考察重点的描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5篇

第一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

《环境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环境社会学

1、环境社会学是指在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

2、环境社会学区别于传统社会学的最大特点在于:

(1)把以往社会学排除于研究对象之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纳入了研究范围,并把研究种环境与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目的。

(2)与以往社会学相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界。

第一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突出,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加剧,促使人们的环境意识转变。

社会各界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各项环保政策出台。

环境运动

1、1972年,原联邦德国成立“环境保护——全国自发组织联合会”,其规模由最初的30万成员到1985年高达150万。

2、1972年,新西兰成立首个绿党,旨在保护环境,到1988年,有14个国家成立绿党。

3、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署。

4、1972年6月5日,在瑞典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二、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环境社会学最早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由农村社会学家发起了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于是,不同学术背景的社会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

第一,环境社会学的产生是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反应。

第二,日益活跃的环境运动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注意,为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在对环境运动的研究过程中,成长出了环境社会学。

第三,在原有的社会学框架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研究为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并非是60、70年代的突然事件,只不过是由潜在到公开、由不被人注意到被人注意这样一个过程的表现。

第五,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也是二战以后社会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第六,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

第七,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四、两种类型的环境社会学

(一)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强调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2、在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或分析框架;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一种宏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对立和批判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卡顿、邓拉普

(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

1.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而开展研究; 2.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或分析框架;3.在研究取向上,主要是中观和微观取向,试图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关于理解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特殊理论;4.在与传统社会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一种结合和利用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施耐伯格、 汉尼根。

五、环境社会学的未来发展

1、一般研究领域:(1)环境研究的伦理标准、概念和方法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 ;(3)全球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社会过程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5)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6)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

2、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1)社会分层与环境问题 ;(2)风险和环境社会运动的研究 ;(3)环境问题中的不平等现象 ;(4)环境保护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 ;(5)土著民族与开发型文明的“对立”;(6)环境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

3、环境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事实”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映及其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相关的理论建设,增进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合法性。

4、环境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制约:

主要是两方面的制约:

(1)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对其自身的学术积累、传承和学科发展是一个制约;

( 2)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不少问题仅靠社会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

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

2、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1、结构分析: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通过该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

2、角色分析: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体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

3、制度分析: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度,或通过分析某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

4、比较分析:对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具体的技术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方法

七、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

(一)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中国社会学会在1992年设立“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开始,环境社会学在我国才逐渐被确认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我国环境社会学发展主要表现:

1、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

2、环境社会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多。

3、我国的“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开始发挥作用。

4、多次举办“环境社会学”研讨会。

总的表现:一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二是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

(二)我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2、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3、有助于推动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 。

实践意义:1、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2、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

(三)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

如洪大用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述》等。

思考题:

1.环境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相比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是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3.迄今为止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说出各主要代表人物。

4.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有:一是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环境问题。

一、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卡顿和邓拉普认为,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哈姆菲力和巴特尔指出,环境社会学不仅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还要通过研究环境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来探讨人类在利用环境时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文化价值、信念和态度。

人类豁免主义范式(HEP):卡顿和邓拉普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批判传统社会学前提假设,他们认为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前提预设,而这种范式忽视了环境的影响。这一范式可以追溯到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范式。

新生态范式(NEP):指导环境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传统社会学的维护者认为,传统社会学中有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有大量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其中马克思关于“代谢断层”的理论被认为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社会学的不同研究范式:卡顿和邓拉普的新生态范式,加洛潘等人的系统论范式,施耐伯格的政治经济学范式,汉尼根的构建主义范式,整合性研究范式,洪大用的社会转型范式,吕涛的SAEP范式和ESSP范式。

卡顿和邓拉普将HEP范式下传统社会学关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称为“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将在NEP范式下关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称为“环境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点质疑:

第一,是否研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全部关系?

第二,如何证明环境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第三,环境社会学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等。

以理论渊源为标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基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卡顿、邓拉普、施耐伯格等人开创的传统。日本的饭岛伸子和我国的洪大用延伸了这个传统。二者阐述的共同主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影响”。环境问题作为已存在的社会事实,其产生的原因研究是追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等社会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而关于其社会影响研究则是探讨问题出现后对社会阶层、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群体冲突等其他社会问题具有什么作用。

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环境问题研究。巴特尔、泰勒、汉泥根等人开创的传统。建构主义“集中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分析如何才能成功的建构环境问题”。

基本观点:从建构主义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更加注重人的环境认知、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与基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传统相比,建构主义更加注重于环境问题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与人的意识相关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鸟越皓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王俊秀在承认环境变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的想象”来揭示人们如何建构环境正义。

评价:环境问题研究作为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宏观,有的研究上升至“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本体论高度,忽视环境问题的微观研究。

三、环境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行为。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人们的环境行为则是连接“环境”与“社会”的关键。探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能离开对人的环境行为的分析,环境行为是两者建立关系的桥梁。

环境问题的根源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不可能直接产生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生存于、活动于这个结构、制度当中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环境行为,才有了某种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存在,它必然是人的环境行为的一个客观结果。

宏观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转化为对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即人对环境进行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环境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就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理解这种意义。而相比于现实中各种环境问题,阐述导致环境问题的环境行为更具有普遍性,也更能体现社会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

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

研究者对环境行为的解释,要么过宽泛,要么过窄。广义的理解,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对环境行为的狭义理解:将环境行为理解为个体层面的行为;环境行为是指环境保护行为。

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环境行为“主要是指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或各种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包括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

崔凤、唐国建认为,作为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环境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第二,特定的环境行为与特定社会的各种因素相关,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第三,环境行为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进行的;第四,环境行为的结果不仅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其他的社会关系。

环境行为的类型

1、从行为主体的多元态势来看,环境行为的主体是人,人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同的存在形态:个体、组织、群体,最高的形态是类。根据人的不同存在方式,环境行为可分为三类:

(1)个体型环境行为,是指一个独立的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所做出的环境行为。如乱扔垃圾等。

(2)群体型环境行为,是指由群体各个成员的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整体表现。如家庭环境行为。

(3)组织型环境行为,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该组织某个特定的共同目标而采取的与环境相关的行为。如工业、服务业、NGO等环境行为。

2、根据行为结果的差异,即环境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作用程度的差异,可以将环境行为分为三类:

(1)环境影响行为,是指现实中人们做出的对环境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行为。如环境承载力。

(2)环境破坏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引起了生态环境退化以及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地质、地貌变化等状况的行为。

环境破坏有三种:

一是因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它们的再生能力,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从而损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如过度捕捞、垦殖等;

二是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的活动,使地质、地貌发生异常变化乃至产生灾难性后果,如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采掘等;

三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向周围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聚积并超过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破坏或严重的环境污染。

(3)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行为。

以行为的实施方式来划分,可将环境行为分为两种:

(1)生产型环境行为:是指与人们生产活动相关的或者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环境行为。如马克思“代谢断层”理论,施耐伯格等人的“生产跑步机”理论,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等。

(2)生活型环境行为:是指与人们生活活动相关或者在生活领域中发生的环境行为。

第三节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一、生态学的解释(新生态学研究范式)

卡顿和邓拉普在邓肯的“生态复合体”和帕克的“社会复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新框架,提出了“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通过分析环境对人类的三种功能、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

生态复合体: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简称P、O、T、E)四者之间的某种交叉依赖关系。

生态复合体:指构成社会的四大要素:人口、组织、技术和环境(简称P、O、T、E)四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叉依赖关系。

环境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即必须回答以下两类问题:

(1)人口、技术以及文化、社会和人格系统等变量是如何影响自然物质环境的?

(2)自然物质环境由此产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口、技术以及文化、社会和人格系统的?如何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三种功能:1. 提供生活空间的功能;2. 提供生存资料的功能;3. 提供储存和消纳废弃物的功能。

每一种功能的过度使用,都会导致其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该模型通过分析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根源。

二、系统论范式

系统论范式是由吉尔伯托•C.加洛潘、巴勃罗•古特曼和埃克托尔•马来塔等人提出的。

系统论试图运用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从宏观角度解释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加洛潘等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最好被看做是一套因果轮回和有待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看做是一套子系统,其目的是“能将要研究的变量或过程逐步组织起来,并且指导今后按不同情况将系统分解成有关的子系统。”

加洛潘认为,环境社会学应当主要研究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研究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系列人类社会活动;

2、研究影响社会系统的一系列自然产生的生态效应。

系统论范式的优势有:1.不再片面强调技术性的主导作用,而是从宏观层面,以较完整的视野,对社会与环境或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2.不再一味强调各变量之间的因承关系,虽然各变量之间依然存在联系,不同的变量相互作用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但研究完全以首先启动的变量为基点,继而探究其相应的继发因素或后果。

其不足:过于注重宏观层面的探讨,忽略了微观层面个体的能动影响。

三、政治经济学范式

施耐伯格在《环境:从剩余到匮乏》一书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解释模式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分析都过分强调大量消费造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却忽略了造成大量消费的社会制度,忽略了当代社会中生产的动力。并提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生产跑步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的根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在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欲望更为强烈,这些是导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根源。

根据施耐伯格的观点,社会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是以下三个关键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1)社会的经济扩张必然要求增加从环境中开采的原料;(2)环境开采物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问题;(3)这些生态问题为以后的经济扩张设下潜在的限制。

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衰退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究竟谁应对环境破坏负责?

施耐伯格提出了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三种可能前景:

(1)经济综合系统

(2)管理综合系统

(3)生态综合系统

四、建构主义范式

建构主义认为: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并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1.环境主张的提出必须有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 2.存在能够把环境主张和科学连结起来的“科学普及者”;3.把环境问题描绘的新颖且重要,以受到媒体的关注;4.用形象化和视觉化的形式将环境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5.对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必须有经济刺激; 6.需要有确保环境问题建构合法性和持续性的制度化支持者。

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存在,但它更进一步探讨了以下类型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环境问题早就存在,但只是到了特定时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有些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而有些环境问题却是默默无闻? 宣称某种环境状况是“问题”的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使其宣称合法化的?

建构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环境社会学家约翰• 汉尼根。还有巴特尔、福克斯、安嘎、马卓和李以及风险社会学家贝克。

建构主义研究范式趋向于集中分析环境问题如何被“问题化”的,以及不同社会权力对环境的主张。

建构主义的研究者并不否认环境问题的正式存在,但他们对环境问题是否严重以及如何看待并不关注,他们主要关注环境问题是如何被人们所意识到的,也就是环境问题的建构过程。

李茨克将环境议题分为四类:(1)环境知识的社会学,(2)社会学地解读“自然”;(3)环境“危害”的社会学;(4)环境主义与社会。

汉尼根在《环境社会学》书中对20C以来的环境话语进行了 分类,主要有田园话语、生态系统话语和环境正义话语三类(P30)。

汉尼根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要完成三项关键任务:集成环境主张、表达环境主张和竞争环境主张(P31)。

使环境主张具有吸引力的方法有:(1)看上去新颖、重要且易于理解;(2)主张提出者使用能够唤起人们想象的口头语言和视觉符号;(3)环境问题可能被一些特别事件推向注意力的中心位置;(4)环境团体要切入并操纵现有的大众关系和感知来扩大他们的吸引力。

环境主张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有:(1)修辞策略和手段;(2)环境主张的提出者成为合法、权威的信息来源;(3)找出某个构成一项环境问题发展转折点的特定事件,以及它突破界限进入合法化区域的确切时点。

20世纪主要环境话语类型(P30)

环境问题建构中的关键任务(P31)

五、综合性范式(整合性范式)

整合性研究范式是是汉拿•布伦克特、朱莉•盖鲁斯、阿隆•约翰孙等提出来的,希望在环境社会学领域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框架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不管它是地理学、生态学,还是经济学、人类学等。

布伦克等人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分为三部分:一是生物物理子系统,这是关于自然物质现象方面的;二是宏观社会子系统,有关比较整体化的社会框架;三是微观社会子系统,具体到个体行动者自身所拥有的心理框架。

整合性研究范式的最大特点和最大贡献是将生物物理层面与社会层面放在一起研究,将个体、社会、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研究。

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P37)

六、生活环境主义范式

生活环境主义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总结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日本环境社会学学者鸟越皓将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归纳为四种模式:受害结构论,受益圈•受害圈论,生活环境主义和社会两难论。在《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重点介绍了生活环境主义。

生活环境主义,是指在理解和处理环境问题时,重视生活者的生活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得出的对环境的态度。

生活环境主义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主体层面,强调生活者生活本身的重要性,这是与历史主体性有关的问题,是关于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的问题;二是环境现状与问题层面,即承认环境问题是现代化过程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主张通过反思,认清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人类生活与环境的本来含义;三是实践层面,即重视生活者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方式,以此作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基础,通过人们的环境行动的改变,在实践层面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生活环境主义的重点是强调生活者生活本身的重要性,无论是当人与自然发生矛盾的时候,还是当人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

生活环境主义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角度尝试分析和解决环境问的可能。

七、社会转型范式

社会转型范式,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解读我国的环境问题,洪大用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中对社会转型范式进行了分析。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同时,社会转型也包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换。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当地中国环境问题:(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凸显了环境问题;(2)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了环境问题;(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也为改进和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八、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

1.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因为人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指导着其针对环境的行动,从而导致环境状况恶化;

2.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3.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结构功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运行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九、社会冲突论范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认为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观点:1. 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2. 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3.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4. 全球环境危机是全球财富分化的直接后果;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社会冲突论的贡献在于探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谁在设定一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究竟是谁从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中获益?谁 又承担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思考题:

1.当代阐释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哪些?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举例说明“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

3.成功建构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环境与社会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

一、生态系统概述——从环境灾难说起

一生态系统是进行生态分析最基本的单位。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或者生物群体及其环境的关系;或者是生活着的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1、生态系统

系统观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在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生态系统的研究也为环境社会学展开关于环境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提供了重要视角。

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并且在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导致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

生态系统观体现了整体观,强调了生命的成分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社会学中整体主义视角相似,这种整体观认为由个体组成的整体,具有一种突出性质,即一种作为个体所不具有的特性。

2、群落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

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个地区上生活和互动的不同动植物种群”。

3、生境

生境是指以 物理与物质为基础的生计资源环境。每个生物物种都可以通过各自的适应手段在一定限度内改造环境的固有状态,使之更有利于相关物种的生存和稳态延续。在群落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中,每个种群在环境中获得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这就涉及和生境紧密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生态位。

4、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种划定生物之间界限的独特的摄食对策,按照能量学的观点,生态位是生物对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能量和可利用营养的分享。与人类社会网中的人的地位相似,生态位是指某物种在一个生物群落中扮演的角色,或是决定物种分配的一组环境因子。

生计方式或生计模式是社会学探讨人类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中生存与生活等问题的主要概念。它与食物链和承载力紧密相连。

5、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或者说,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物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6、承载力

承载力主要有两个指标衡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按照环境承载力的标准,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不同的种群构成了群落,以生物群落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包含了群落和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的每一物种在生境中都会对应一个生态位,既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发挥一定的功能,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维系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即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

人为的环境灾难实质上是人类的各种环境行为打破了生态规律或者是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导致的。

二、社会系统

1、社会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单个要素如个人、单个的群体、事物以及符合的子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秩序、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新的功能的社会整体。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2、社会系统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的。

(3)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4)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5)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系统具有复杂性:(1)社会是一个复合系统。(2)社会横跨了实体与概念两大系统。(3)社会是一个概率性系统。(4)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系统

(1)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发展了“社会是一个系统”的观念。

(2)帕森斯关注的并不是个体的社会行动,而是作为整体的行动系统。

(3)帕森斯提出了“AGIL”模式,强调行动系统是由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构成的有机体。这四个系统对应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生物性存在、人的社会性存在、制度化的角色关系以及符号语言。

(4)帕森斯最注重的是社会系统,通过其提出的五对模式变量使其理论从对行动系统的研究转向了对社会系统的论述,并且认为社会内部的结构分化是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

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人的关键。关注社会系统本身,关注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正确处理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社会学关注重要议题。

三、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1)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是系统的一种。(2)两者都有人类行动贯穿其中。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制于基本的生态规律。生态学研究的主题和基本观点是环境社会学开展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的前提之一。

生态学最关注的两个主题:(1)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2)在一个给定的栖息地上,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动植物物种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第二节 环境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

一、环境伦理学的理性反思

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分析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价值”。

约翰•科布在《生态、伦理和神学》一文中讨论了价值理论中内在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区别:可能有某种东西的唯一价值是工具性的,但没有任何东西的唯一价值是内在性的;虽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以其内在价值来评估,但每样东西都具有其工具性价值。

环境伦理学在研究环境问题时都是以探讨生物的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为基础的。

环境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人类强调生物或自然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内在价值的结果。人类以功利主义心态面对自然。心态的失衡必然带来可怕的后果。

徐嵩龄提出“理性生态人”的行为规范应遵循六个原则:(1)一种人地和谐的自然观;(2)生态安全;(3)综合效益;(4)公平与正义;(5)共赢竞争方式;(6)整体主义方法论。

二、环境经济学的利益假设

环境经济学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环境问题,把环境看成是可计算投入成本和收益回报的一种资本。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点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加勒特•哈丁的“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一文中在论述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如何导致公地的悲剧上,哈丁是以牧场的草地退化而导致沙漠化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为例。

公地的悲剧实质是由于个体的外部经济行为而导致集体搭便车行为所引发的。个体的外部经济行为是指在公共的资源系统中行为者采取了损害同样享有该资源系统的其他人的利益而自身却从中获利的行为。集体的搭便车行为实质是个体外部经济行为的总和。

“公地的悲剧”恰如CC-PP游戏,即公共化的成本——私有化的利润。

梅多斯等人在《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书中给出三点结论:(1)人类对许多重要资源的使用以及许多种污染的产生都已超越了可持续的比率。(2)人均粮食产出、能源使用和工业生产下降是不可避免的。(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是可能的。

环境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有:(1)制定和指导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2)不仅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且研究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在微观上指导项目评估;(3)管理环境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环境政治学的制度选择

环境政治学也称生态政治学,是从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科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环境政治学的视角下,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探讨单一国家的环境保护,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依靠的则是国际合作。

环境政治学关注的问题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环境问题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探讨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国际政治结构和国际政治研究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环境政治事件或者环境政治学的研究都是与环境运动紧密相连。

就全球而言,环境政治主要探讨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公平问题,以及国家自身的安全问题。

个人的理性选择或者行为往往是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和外部效益内部化,而不是外部成本内部化或者内部效益外部化。当多数人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者行为时,对环境施加的负外部影响,就会超过对环境施加的正外部影响。

环境问题的跨域化、跨国化就会引发环境安全问题。

环境政治学存在一个难题,就是难以化解政府的强制性权威与市场的自由性之间的矛盾。

四、环境史学的生态关怀

环境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探讨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历史上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环境史学中,人还是作为主而存在,并且其存在于其中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史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开发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研究历史上特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阶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不同方式和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研究生态危机——表面上看是自然的生态系统出现结构与功能的紊乱——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环境史学的视角下,“环境灾难更多的是认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对灾难进行文化反思”。

思考题

1.如何基于生态位这个概念来理解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2.环境社会学有什么特点?

3.如何理解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变迁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分类:

1. 按空间尺度分:居室环境、工作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

2. 按组成要素分: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3. 按功能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现象。

根据诱因可分为:原生性环境问题和次生性环境问题

根据性质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 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也包括由这些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环境问题之所以直到20世纪中叶才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中来,其深层的原因是: 第一 ,生产力因素;第二 ,地球观的发展;第三 ,人口因素

(一)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四、当代的环境问题

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特点:当代环境问题是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环境问题为核心的。其显著特点:1. 全球性; 2. 危害的严重性

(二)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三)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2002年8月26日-9月4日,“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它旨在通过对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的情况进行回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又称“可持续发展行动峰会”。

第四章 环境意识

第一节 环境意识的内涵

一、环境意识的定义

环境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正真产生是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分化、发展相联系的;只有意识从混沌的原始状态逐渐分化、发展成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后,环境意识才能借助这些社会意识形式体现出来,才成为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

二、环境意识的内涵

王民指出,环境意识有五部分组成:(1)环境认识观;(2)环境价值观;(3)环境伦理观;(4)环境法制观;(5)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

同时,王民认为环境意识还包含四个层次:(1)知识即对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基本理解;(2)态度即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动机;(3)评价即对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评价与参与保护的意向;(4)行动即利用有关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途径。

洪大用认为环境意识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环境知识;(2)基本价值观念;(3)参与环境保护的态度;(4)环境保护行为。

崔凤等人认为,环境意识包括四个方面:(1)环境认知;(2)环境价值观;(3)环境保护态度;(4)环境行为意向。

第二节 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

贝尔认为在20世纪后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普遍关注有三个主要原因:(1)自然道德吸引力的回归;(2)环境中大规模的物质转换;(3)民主观念和体制的传播。

影响人类环境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人的认知水平

三、环保运动

四、政府:1.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2.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环境立法;4.强化环境保护宣传与环境教育。五、环境教育六、媒体

思考题

1、环境意识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

2、影响环境意识的因素有哪些?

3、如何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4、应用“新环境范式”量表,设计一份关于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

第五章 环境公平

第一节 环境公平的概述

一、环境公平的概念

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

概念的理解:

第一层含义是指所有人都应有享受清洁环境而不遭受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所有人都有平等利用地球资源的权利;

第二层含义是环境破坏的责任应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称。

三、环境公平的内容

四、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今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失调已经成为环境问题迅速扩散和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 环境公平研究强调了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视角研究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性,而对于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关注正是社会学的主流传统。因此,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环境公平研究正是社会学与环境问题研究的链接点。

五、当前中国环境公平问题的几种表现

(一)国际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

(二)地区之间的环境公平问题

1.城乡环境公平问题

2.东部和西部地区环境公平问题

(三)群体层次上的环境公平问题(不同阶层的环境公平问题)

(四)代际环境公平问题

六、促进环境公平的对策选择

1.遵循公平合理原则,维护环境主权;

2.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

3.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4.加强环境执法,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公平?环境公平概念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

2.中国的环境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层面上,试举例说明。

3.环境公平研究的社会学意义何在?

第六章 环境运动

第一节 环境运动的内涵与特征

一、环境运动的内涵

环境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

饭岛伸子将环境运动定义为“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的群体行动”。

绿色运动或者环境运动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

(1)整体意义上的理解,即包括所有与环境议题相关的非官方组织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

(2)具体意义上的理解,即由各种形式的环境团体组织实施的非法公众抗议或者合法手段的活动。

国内学者郇庆治指出,环境运动可以理解为所有围绕环境议题联合起来的、以各种行动方式表达自身的政治不满与要求的非制度化组织、网络或者群体及其抗议活动。

环境运动的内涵形式各异,起其原因有:(1)环境运动的现实形态非常复杂;(2)考察环境运动的理论视角存在差异。

美国学者戴安妮指出,环境运动是指在对环境议题的共同认同和关注的驱动下参与集体行动的、无组织隶属关系的个人、群体以及正式化程度不同的组织,通过非正式化的互动形成的非体制性的、松散的网络。该定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将环境运动限定为一个松散的集体行动网络,而不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结构化的组织或机构。

(2)环境运动虽然只是一个松散的网络,但是与因受某种突发因素的刺激而临时出现的集体行为不同。

(3)它强调环境运动的基本行动方式是非正式的、非体制化的。

二、环境运动的特征

1、目标的多重性。

2、主体的多样性。

3、范围的宽泛性。

4、组织的非制度性。

5、行动的公益性。

第二节 环境运动的兴趣与发展

第三节 环境运动的类型及影响

美国学者默蒂戈等人根据美国环境运动的特征,从宏观角度划分为保育主义运动、环境主义运动和生态主义运动。

日本学者饭岛伸子把划分为四种类型:反公害—受害者运动;反开发运动;反“公害输出”运动;环境保护运动。

一般而言,环境运动可以分为两类: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正义(公平)运动。

一、环境保护运动及其影响

(一)环境保护运动

1、环境保护运动,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或者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总称。

2、环境保护运动的主体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3、正式组织的环境保护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方面。具体目标:(1)防治环境污染;(2)防止环境破坏;(3)保护自然环境。4、非正式的环境保护运动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游行示威、媒体宣传、体验自然和改善环境等。

具体内容:(1)环保小组活动,如荒野者保护运动;(2)环境抗议活动,如特定时期大规模的游行示威;(3)环保理念宣传活动,如发放环保传单。

(二)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

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1、程序性影响;2、结构性影响;3、敏感度影响;4、实质性影响。

二、环境公平运动及其影响

1、环境公平运动主要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环境公平是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时,各群体、区域、族群、民族国家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

3、1982年,美国的沃伦抗议。

4、环境公平运动的意义在于将环境问题中所隐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问题揭露出来,并找到一个相应的途径来解决此问题。

三、反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反环境运动是对环境运动有意识的反对。美国反环境意识是围绕着国家森林保护体系的形成而出现,即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争。反环境运动主要是从环境破坏中直接受益的人群所发起的,其目的主要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1、“明智利用运动”,其宗旨是要求国家将公共土地向商业性的矿产和能源开发开放,允许对国家森林的老林进行商业性开采,修改《濒临危险物种法案》。

2、“明智利用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1)环境法案没有得到国会的批准;(2)《濒临物种法》和其他环境法不适用于私有财产;(3)实施重开发轻保护的环境政策,环保经费削减。

3、反环境运动的影响

(1)反环境运动的政治成功使公众误以为环境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2)环境主义者的观点逐渐被边缘化;

(3)反环境运动也使得人们对环境运动的价值更加明晰。

第四节 环保组织与绿色政治

一、环保组织的类型

(一)依据组织起源划分

1、个人意愿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2、由多种组织共同联合而形成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3、源于某个事件而建立的环保组织,如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4、源自于正式组织的职能所建立的环保组织,如联合国环境署和全球环境基金。

(二)依据组织目标的划分

组织目标是完成使命和组织宗旨的载体,是组织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是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依据环保组织目标,将环保组织分为三类:

1、具有明确的单一目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2、拥有多个目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3、综合目标,如地球第一组织。

(三)依据组织的行动方式划分

组织行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组织存在的重要体现。具体类型有:

1、行动取向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

2、非行动取向的环保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

(四)我国的环保组织

我国主要有正式的环境保护部和环保民间组织。

从组织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有四类:

1、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如中华环保联合会。

2、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如自然之友,地球村等。

3、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如学校环保社团。

4、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华机构。

二、绿色政治

1、绿色政治是环境运动正式化、政治化的具体表现,而绿党是当代环境运动最具政治意义的成果。

2、绿色政治的基本共同主张:(1)“生态优先”原则;(2)非暴力原则;(3)基层民主原则;(4)社会公正原则;(5)反核原则。

3、对绿色政治的评价

(1)对环境运动的影响,绿党自身的问题;

(2)“绿党”的世俗化。

三、绿色政治在我国的情况

1、“绿色运动”在我国的困境

(1)绿色运动产生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我国社会并不具备;

(2)从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来看,我国社会还不具备绿色政治运动的各种手段;

(3)从我国社会的国情来看,我国不能为绿色运动提供现实目标的机会。

2、崔凤等认为,“绿色政治”中国化的途径有两个方面:

(1)弱化追求执政权的政治目标,强化对民众的影响;

(2)注重绿色价值观与中国现有政策的结合。

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绿色理念体现了“绿色政治”中国化的显著标志。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运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2、环境保护运动与环境正义运动有什么区别?

3、如何理解我国的“绿色”理念?

第七章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是一种社会控制,通过约束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来实现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环境管理是一种硬性的、外在的消极控制;环境教育是一种软性的、内在的积极控制。

环境政策是环境管理的主要体现形式,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运用成文的法律法规等手段调节人们的环境行为。

我国的环境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但由于执行不力等因素在环境治理上政策效果有待提高。

第一节 环境控制的内涵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控制

环境问题和环境控制

1、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所出现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成为社会问题的四个基本要素:(1)它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进而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失调;(2)它影响到了社会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正常生活;(3)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多数人首要关注的问题;(4)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合作。

3、环境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行为和环境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二、环境控制的内涵

环境控制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环境管理是一种消极的、硬性的、外在的、制度化的和微观的控制;而环境教育是指一种积极的、软性的、内在的、非制度化的和宏观的控制。

(一)环境管理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资源的利用与环境发展战略”的全球会议,具有以下启示:(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求应得到满足;(2)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又不能超过生物圈的外部耐度条件;(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是环境管理。

2、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原理。实际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原理指定并实施合理的环境发展规划,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管理必然是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操作中重事不重人。

(二)环境教育

1、环境问题如八大环境公害事件、环境运动及环境意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

2、环境教育在改变不合理的环境意识、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3、徐辉、祝怀新认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环境现实,它涉及普通的和专业的、校内的和校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过程。(《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4、与环境管理相比,环境教育更加侧重通过改变人内在的环境意识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才能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三、环境控制的特征

(一)普遍性

(二)整体性

(三)强制性

(四)多样性

四、环境控制的意义

1、环境控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环境管理有助于环境保护,预防环境问题。

3、强化环境管理,完善环境教育,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 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界定

1、狭义的环境管理

(1)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依照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规范、制度和标准,对一切可能涉及环境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施加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系协调发展。

(2)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对人们环境行为的一种消极控制,它与环境规划、环境建设相分离的。

2、广义的环境管理

(1)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活动与环境相协调,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2)广义的环境管理的核心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协调。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狭义的环境管理还是广义的环境管理,实质上都是一种制度化的控制形式,其目的注重对环境破坏事件的控制,也就是社会学视野中的“环境治理”。

3、环境管理的目的:人类迫切需要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以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并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潜在发展带来的威胁。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

4、崔凤、唐国建认为,环境管理是指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社会影响,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生态环境的容许极限。

四、环境管理的手段

1、管制手段

管制手段是指政府部门以行政命令或者法规条例的形式,向污染者提出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或令其采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为目的的生产技术标准,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限制污染排放,改善环境的目的。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反映政府部门利用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通过采取限制性或者鼓励性的措施,促进污染者自发控制污染,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3、经济激励手段的优势:(1)有效地配置污染削减;(2)对“动态效率”和革新的刺激;(3)提供管理上和政策执行上的灵活性。

第三节 环境政策

一、环境政策概述

(一)环境政策的界定

1、《环境科学大辞典》:环境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战略,并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环境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目标和措施,是各国最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之一。

2、程朝辉认为,环境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对策和行动,其具体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指令、宣传号召、社会监督等方面。它既包括了对待环境的原则,又包括对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3、崔凤、唐国建认为,环境政策是国家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原则或者方针。在认识上,环境政策主要表现为一种指导性作用;在实践中,环境政策包含了政府在施政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制度安排。

(二)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1、作为环境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环境管理在实践中主要是以环境政策的身份体现出来的。

2、无论是管制手段还是经济手段,都是一种强制性的惩罚性措施,这些措施要得到切实地执行,就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基础。

二、环境政策的类型

1、根据环境政策所使用工具和手段不同,环境政策可分为基于命令——控制型工具的环境政策和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工具的环境政策。

2、根据 政策实施的主体不同,环境政策可以分为非自愿型和自愿型两类:前者包括命令——控制和经济激励,属于政府引导的,强制企业执行的一种方式;后者是自愿环境管制,属于企业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的一种方式。

3、从政策内容的逻辑发展层次为标准进行划分,环境政策可以分为环境保护总政策、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和环境保护具体政策。

1)环境保护总政策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总政策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延伸出来的宏观政策,是从高层次调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总原则和总纲领,并指导第二层次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1983年,我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总政策和总方针为“三建设、三同步、三效益”。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执行环境保护总政策,可以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保护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环境保护基本政策

(1)环境保护基本政策,是针对环境保护各个领域、各个部分的现有矛盾、问题和未来发展需要而研究制定的行为基本准则、主要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实现环境保护总政策规定的目标。

(2)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主要有: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二是“水污染,谁付费”的环境政策;三是“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政策。

3)环境保护具体政策

环境保护具体政策,是在环境保护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指导、控制下而制定的要付诸行动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体现并落实整个环境政策体系的诱导、约束和协调的功能,实现环境保护总政策和某一领域基本政策的目标。

(1)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就是通过改变环境物品的管理状态以及外部性的内在化,来达到环境资源高效配置的政策手段。

(2)环境技术政策

环境技术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并颁发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原则、途径、方向、手段和要求的具体规定。

(3)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管理政策,包括强化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调解污染者与污染受害者权益关系的政策,以及与国际环境管理政策和标准接轨等方面的政策。

第四节 我国的环境政策及其问题

一、我国环境政策体系及其演变

1、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环境政策:以治理为核心

2、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环境政策:强化法制建设

3、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环境政策:追求可持续发展

4、2000年以来的中国环境政策:实践和谐理念

二、我国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政策的合法性问题

2、环境管理体制问题的影响

3、环境政策执行的力度问题

思考题

1、环境控制在处理环境问题上有什么作用?

2、如何协调好环境管理中的管制手段与经济手段?

3、探讨中国环境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第八章 环境教育

第一节 环境教育概述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1、王燕津: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传统,是一个内涵动态变化、不断拓展的开放性概念。

2、197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概念是为了发展和评价人及其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做出决定,对本身的行为准则做出自我的约束。

3、1977年第比斯会议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环境现实,它涉及普通、专业和校内外所有形式的教育过程。

4、美国学者斯泰普博士从全民性的角度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这样一种公民,他们拥有关于生物自然界知识,了解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知道如何帮助解决问题,并具有投身问题解决的动机。

5、美国《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中,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6、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7、崔凤、唐国建认为,环境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而进行的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得以了解各种环境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形成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

二、环境教育的特点

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 一种类型,除了具有教育形式的一般特点外,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科协同性。

1、全民性:环境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它这种特性主要有环境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性决的。

2、终身性: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这种特性决定了环境教育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应该渗入到人生的各个阶段。

3、全球性:环境教育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的教育,因而它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4、学科协同性:从内容上看,环境教育是各个学科协同进行的综合教育,具有学科协同性的特点,这是由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的。

上述环境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还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也形成了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环境教育产生与发展于人类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的反思中,其本质是从内在的思想意识层面对人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以改变和规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类型与作用

一、环境知识教育及其作用

1、环境教育的目的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培养具有正确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公民。

2、环境知识教育是以传授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状况的科学知识与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

3、祝怀新将环境知识教育归为六个方面:(1)人类环境知识;(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冲击;(3)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状况差异;(4)当地和全球环境问题及地区环境问题的相互制约性;(5)环境决策中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的作用;(6)理解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4、崔凤、唐国建认为,环境知识主要有:(1)关于环境本身的知识 ;(2)关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知识;(3)关于环境法律法规的知识;(4)关于环境保护及其实践的知识。

二、环境道德教育及其作用

1、传统的环境教育侧重于环境知识的传授和环保技能的培养;而当前的环境教育更侧重于环境价值观的教育,即环境道德教育。

2、一般认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环境优美,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的环境公正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传授环境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素质的活动。

3、曾建平将环境道德教育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2)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3)它也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

4、他认为环境道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实践、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5、祝怀新指出,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培养人们的一些品质:(1)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3)主动考虑经济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环境的影响;(4)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对他人环境的影响;(5)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信仰和价值观;(6)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6、余谋昌等人认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是:(1)传授环境伦理和道德知识;(2)培养环境意识;(3)规范环境道德行为。

三、环境实践教育及其作用

1、环境实践教育有两种

(1)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触摸、观察,从而辨识环境的价值,增长环境知识;

(2)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

2、环境实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解决问题的技能的教育过程。这些技能主要有:

(1)交际技能;(2)计算技能;(3)学习技能;(4)解决问题技能;(5)社会技能。

3、环境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过程,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培养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传授关于环境教育的不同实践形式和相关政策法规,以使人们能够把正确的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行为模式,进而能够合理有效地处理有关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国内外实践

第四节 环境教育与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需要处理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主题:(1)提高环境意识;(2)强化和完善社会的环境控制;(3)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主题都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一、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

1、通过环境技术与环境意识教育的作用,对环境问题达成共识。

2、环境意识就是人对自然及其关系的认识。它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三个维度。

(1)环境知识指人们对于某种特定的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基本理解;

(2)环境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环境问题或环境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取向;

(3)环境价值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深层次的价值取向。

3、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情,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4、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离的。

(1)环境教育产生于人们对不合理的环境意识的反思。

(2)合理的环境意识的培养既是环境教育的目的,同时又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教育,使得环境教育得以优化和顺利进行。

二、环境教育与环境控制

1、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手段,是缓解环境问题的“软控制”。

2、环境教育是实现环境控制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即它们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3、环境控制的途径很多,但环境教育却是一种最根本的手段,它可以从根源上实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环境控制的目标,实现有效的环境控制。

三、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是对自己发展模式和发展思维的反思,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3、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三大转变化:(1)由人类中心论向物种共同进化论转变;(2)由现代主义向世代伦理主义转变;(3)效益至上向公平和合理至上转变。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即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各国应共同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1)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等同的;(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是陈述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手段;(3)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与前一种观点相反;(4)二者之间互不包含,各有各自的特点;(5)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环境教育与环境控制的关系?

2、国外环境教育实践对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3、如何理解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环境教育对人类处理环境问题有什么作用?

第二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

护士资格考试必考考点

第一章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1、属于客观资料的是(体温39.1℃)

2、患者资料最主要的来源是(患者本人)

3、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内容不包括(治疗方案)

4、护士观察患者病情的最佳方法是(经常与患者交谈,增加日常接触)

5、患者对护士说:“我见不到孩子、老伴,心里不舒服”。表明该患者存在(爱与归属的需要)

6、患者在门诊候诊时出现剧烈腹痛,四肢冰凉,呼吸急促。门诊护士应(安排提前就诊)

7、手术室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4℃)

8、病室通风的目的,不恰当的是(抑制细菌生长)

9、为达到置换病室内空气的目的,每次通风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

10、脑外伤患者术后的床单位应是(麻醉床,床中部和床上部各铺一橡胶单、中单)

11、护士为右下肢开放性骨折准备麻醉床,应是(床头和床中部各铺中单及橡胶单)

12、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的根据是(住院证)

13、病人住院期间,病案中排列在最前面的是(体温单)

14、“脾破裂”患者需入院手术治疗,住院处护士首先应(急速给予住院处置)

15、“脾破裂”患者需入院手术治疗,病房护士首先应(铺麻醉床)

16、不符合特级护理的要求的是(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次)

17、处理出院病人医疗护理文件的方法,错误的是(诊断卡、治疗卡夹入病历内)

18、运送腰椎骨折患者时最佳的方式是(平车四人搬运法)

19、护士护送车祸昏迷患者急行X线检查时,不妥的做法是(运送期间暂时停止输液)

20、护士应协助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采取的体位是(端坐位)

21、失血性休克患者最适宜的体位是(中凹卧位)

22、车祸导致面部开放性伤口,经清创缝合后入院观察应采取的体位是(半坐卧位)

23、护士协助胎膜早破患者采用的卧位应为(头低足高位)

24、为保护因下肢瘫痪需长期卧床患者双足功能,可选的保护具是(支被架)

25、破伤风患者换下的敷料应(集中焚烧)

26、高压蒸气灭菌锅进行灭菌时,锅内压力达到所需数值后,应维持(30分钟)

27、烧伤病室进行空气消毒的最佳方法是(过滤除菌)

28、用纯乳酸对换药室进行空气消毒,换药室长、宽、高分别为4米、5米、3米,需要乳酸的量为(7.2ml)

29、在行纤维胃镜消毒时,宜选择的化学消毒方法是(2%的戊二醛浸泡)

30、护士应对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床头柜进行(消毒液擦拭)

31、长度为16cm的无菌镊子,存放于其浸泡容器中时,适宜的消毒液深度为(8cm)

32、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现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手套)

33、无菌包打开后,未用完的无菌用品,按原折痕包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其有效期为(24h)

34、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不得超过(4h)

35、戴无菌手套时,错误的是(戴上手套的手持手套的内面取出手套)

36、在传染病区中属于污染区的是(病室)

37、传染病区护士中班结束后,脱下的隔离衣悬挂正确的是(挂在走廊,清洁面朝外)

38、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不需准备的用物是(吸水管)

39、给昏迷患者口腔护理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擦洗毕,协助患者漱口)

40、口腔护理时,开口器的应(臼齿处放入)

41、患者的活动义齿的处理方法是先清洗后(放入冷水中)

42、女性患者卧床多日造成长发打结且粘结成团,护士欲其湿润疏通头发宜选用(30%乙醇)

43、护士给给左下肢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擦浴,脱衣时应(先健侧再患侧)

44、长期卧床患者应着重预防压疮发生的部位是(腰骶部)

45、压疮淤血红润期的主要特点是(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46、护士对病人进行按摩时使用了50%的乙醇,其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

47、护士为一级护理患者行晨、晚间护理的适宜时间分别是(诊疗开始前,晚饭后)

48、成人腋温的正常范围为(36.0℃~37.0℃)

49、男性患者,36岁,因肺炎收入院,持续发热2日,每日口腔温度搏动范围在39.3~40.0℃,并伴有脉搏、呼吸明显增快,该患者的热型属于(稽留热)

50、稽留热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51、对高热患者进行体温观察,正确的是(每隔4h测温1次)

52、患者,男性,50岁。因高热急诊入院,体温39.9℃。正确的物理降温措施是(前额,头顶部置冰袋)

53、患者自测体温时,先把体温计甩到(35℃以下)。

54、心律极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102次/分,脉率78次/分。此脉搏属于(短绌脉)

55、测量脉搏首选动脉是(桡动脉)

56、护士测量房颤患者脉搏与心率的方法是(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同时起止,测1分钟)

57、脑膜炎患者呼吸呈周期性,由浅慢变为深快,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经过一段呼吸暂停后,重复上述过程。该患者的呼吸属于(潮式呼吸)

58、患者,男性,68岁。因脑出血入院治疗,现意识模糊,左侧肢体瘫痪。护士为其测量体温、血压的正确方法是(测量腋下温度,右上肢血压)

59、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最底层,即居民膳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五谷类)

60、不属于医院基本饮食的是(治疗饮食)

61、禁止食用肉类、肝类、含铁丰富的药物、绿色蔬菜的试验饮食为(隐血试验饮食)

62、护士指导大便隐血试验患者在标本采集的前三天内,可食用的食物为(豆制品)

63、患者,女性,32岁。医嘱行131I甲状腺功能测定,护士指导该患者在试验期间应忌食的食物有(紫菜)

64、正确测量胃管插入长度的方法是(从前发际到剑突)

65、在为患者行鼻饲插管时,为提高插管成功率,应重点采取的措施是(插入15cm时,托起患者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66、每次为患者注入鼻饲液的量和间隔时间要求分别是(≤200ml;≥2h)

67、通过鼻饲注入流质饮食后,再注少量温开水的目的是(冲净胃管,避免鼻饲液积存)

68、在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护士首先应(暂停插管并嘱患者深呼吸)

69、患者,女性,30岁。高热39℃。医嘱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冰袋正确的放置位置是(前额)

70、热疗可以(促进)炎症扩散或(局限)

71、护士用热水袋为昏迷患者进行保暖,正确的方法是(热水袋外裹毛巾)

72、在红外线照射过程观察皮肤颜色为紫红色,此时护士应(立即停止照射,改用凡士林保护皮肤)

73、肛瘘手术后患者行热水坐浴,应控制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74、24小时尿量为360ml,患者的排尿状况属于(少尿)

75、护士应为女性留置导尿管患者安置的体位是(屈膝仰卧位)

76、护士在观察留置导尿术患者尿液情况时,发现尿液混浊、沉淀,应(给予膀胱冲洗)(护士笔记微信:hushibiji)

77、便秘患者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护士选用的灌肠液的温度应为(39~41℃)

78、患儿,男,4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6℃,医嘱为该患儿灌肠降温。灌肠液的温度是(29℃)

79、患儿,男,4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6℃,医嘱为该患儿灌肠降温。灌肠时应为患儿安置的体位为(左侧卧位)

80、患儿,男,4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6℃,医嘱为该患儿灌肠降温。灌肠时插入肛管的深度是(4~7cm)

81、患儿,男,4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6℃,医嘱为该患儿灌肠降温。拔出肠管后,护士嘱患儿及家属,保留灌肠液的时间为(10min)

82、在灌肠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气促,此时护士应采取的措施是(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

83、不宜放置于透明的塑料分药盒中的药物是(硝酸甘油)

84、每晨一次的外文缩写正确的是(qm)

85、医嘱鱼肝油6滴。取药时,护士杯中放少量温开水的目的是(减少药量损失)

86、护士分发口服药时患者不在病室,正确的处理是(暂缓发药)

87、患者同时口服多种药物时,宜最后服用的是(止咳糖浆)

88、护士进行头孢曲松钠皮试时,正确的注射部位是(前臂掌侧下段)

89、给药途径“H”的含义是(皮下注射)

90、患者自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最佳的注射部位是(腹部)

91、臀大肌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外上1/3处)

92、臀中、小肌肌内注射法最适合的人群是(2岁以内婴幼儿)

93、遵医嘱给予黄体酮肌内注射,护士正确的操作是(选择粗长针头注射)

94、对于需要静脉输液的成年人,使用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时优先选择的血管是(手臂静脉网)

95、为婴儿进行静脉注射时,最常用的静脉是(颞浅静脉)

96、行青霉素皮试3分钟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脉搏细弱,面色苍白,意识丧失。护士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

97、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标准是每1ml皮试液含破伤风抗毒素(150IU)

98、破伤风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措施是(将抗毒素分4次逐渐增加剂量注射)

99、患者,男性,35岁。诊断:急性肠炎。按医嘱予静脉输液1000ml,计划4小时滴完(点滴系数为20)。护士应调节输液速度约为(83滴/分)

100、患者,女性,35岁。医嘱0.9%氯化钠溶液500ml ivgtt。上午8点20开始输液,输液器点滴系数为20。护士根据情况把输液速度调整为40滴/分,预计输液完成的时间为(中午12时30分)

101、护士在巡回过程中发现某患者静脉输液突然发生溶液不滴,该护士首先应采取的措施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疼痛)

102、护士在巡回过程中发现某患者输液器小壶内液面不断自行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输液管有漏气)

103、采用乙醇湿化吸氧的目的是(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

采用乙醇湿化吸氧时,乙醇的浓度是(20%~30%)

104、患者,男性,67岁。因冠心病入院。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该患者发生了(急性肺水肿)

105、护士应为急性肺水肿患者采取的卧位是(端坐位,两腿下垂)

106、为急性肺水肿给氧时,护士应选择的吸氧流量为(6~8L/min)

107、患者,女性,66岁。胃癌,在应用化疗药辅助治疗时,注射部位刺痛、水肿,并出现条索状红线。正确的处理措施是(局部热敷)

108、在输注浓缩红细胞过程中,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稍痒伴颈部、前胸出现荨麻疹。首先考虑该患者发生了(过敏反应)

109、输血过程中,出现较轻的过敏反应,护士应该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减慢输液速度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

110、护士在执行输注血小板的过程中,错误的是(直接缓慢输注血小板)

111、医嘱输血1000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补钙的目的是(降低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112、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为(10~15ml)

113、需查心肌酶、血沉及血培养,采集血标本后,注入容器的先后顺序是(血培养瓶、抗凝试管、干燥试管)

114、尿常规检查时,留取尿标本的时间正确的是(早晨第一次尿)

115、采集24小时尿标本时,其正确的采集时间是(早7:00至次晨7:00)

116、医嘱做爱迪计数检查。护士应为尿标本准备的防腐剂是(40%甲醛)

117、医嘱:留取粪便。护士应为做阿米巴原虫检查准备的粪便标本容器是(加温的清洁容器)

118、患儿,3岁。高热惊厥,在急诊科经止惊、给氧等紧急处理后,情况稳定,欲送儿科病房做进一步治疗。运送过程中最适宜的供氧装置是(氧气枕)

119、患者,男性,56岁。因肺心病需要吸氧,错误的操作是(停用氧气时先关流量开关)

120、某患者吸氧时流量3L/min,其氧浓度为(33%)

121、患儿,女,10岁。约半小时前误服农药,被急送入院,现意识清醒,能准确回答问题。护士首选的处理方法是(口服催吐)

122、患者因巴比妥中毒急诊入院,立即给予洗胃,应选择的灌洗溶液是(高锰酸钾溶液)

123、为敌百虫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时禁用的洗胃液是(碳酸氢钠溶液)

124、目前医学界主张判断死亡的诊断标准是(脑死亡)

125、一位临终患者向护士叙述:我得病不怪别人。拜托你们尽力治疗,有什么新疗法,可以在我身上先试验。奇迹总是有的啊。该患者处于心理反应的(协议期)

126、患者,男性,52岁。因胃部不适来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获悉病情后,神情呆滞,多次要求家人带其到其他医院检查确认。此时患者所处的心理反应阶段是(否认期)

127、患者通常最早出现的心理反应期是(否认期)

128、患者,男性,48岁。确诊为支气管肺癌后,患者表现为沉默、食欲下降、夜间入睡困难、易怒。护理工作中最应重视的问题是(鼓励患者自我表达,宣泄情绪)(护士笔记微信:hushibiji)

129、进行尸体护理时,头下垫一软枕的目的是(防止面部淤血变色)

130、护士进行尸体护理的前提是(医生作出“死亡”诊断之后)

131、某患者自行排便1次,灌肠后又排便2次,在体温单上正确的记录是(1)

132、体温单底栏的填写内容是(胃液引流量)

133、“地西泮5mg po sos”属于(临时备用医嘱)

134、临时备用医嘱未执行,值班护士应在次日上午,在该项医嘱栏内(用红笔写上“未用”)

135、医生为某患者开具医嘱青霉素肌注,护士在核对医嘱时,注意到患者无青霉素用药史纪录,医生也未开具青霉素皮试医嘱。此时,护士应首先(向医师提出加开皮试医嘱)

136、在护理实践中,护士有权拒绝执行医嘱的情景是(医嘱有错误)

137、书写病室交班报告应先书写(出院病人)

138.属于健康性护理诊断的是(母乳喂养有效)

139.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属于(独立性护理措施)

140.护士可以知晓医生口头医嘱的情况是(抢救病人时)

141.Ⅲ度烧伤面积大于45%患者的入院后护理措施是(特级护理)

142.(给予卫生保健指导)不属于特别护理内容。

143.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第2天患者应采取的体位是(头高足低位),采取此卧位的目的是(预防脑水肿)

144.特殊口腔护理的适应证不包括(腹泻)

145.深昏迷患者骶尾部皮肤紫红色,有皮下硬结,并有小水疱,此皮肤状况处于(压疮炎性浸润期)

146.可以使用肛温测量患者体温的是(肝性脑病)

147.“喉头异物”入院患儿的呼吸类型属于(吸气性呼吸困难)

148.不需记录患者出入量的是(大叶性肺炎)

149.为防止冻伤,使用冰槽时需要保护的部位是(耳部)

150.为患者实施导尿时,维护患者自尊的护理措施是(耐心解释并提供隐蔽的操作环境)

151.为患者实施导尿时,第2次消毒的顺序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

152.为患者实施导尿时,首次导出尿液不宜超过(1000ml)

153.为训练膀胱功能,拔尿管前开放尿管的时间为(每4小时1次)

154.护士为患者分发口服药后将一次性药杯收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消毒后销毁)

155.护士为其患者发放口服药时恰逢其外出,正确的做法是(暂缓发药)

156.做碘过敏试验的时间应在碘化物造影检查前(1~2天)

157.凝血因子缺乏患者最适合输入的血液制品是(新鲜血浆)

158.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应使用的容器是(抗凝试管)

159.24小时尿标本检查需要加入甲醛作防腐剂的检查项目是(艾迪计数)

160.适宜1岁患儿的吸氧方式为(头罩法)

161.临终患者最后丧失的感觉是(听觉)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二尖瓣的解剖位置是(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

2、心包腔内液体的生理作用是(润滑作用)

3、心脏自身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冠状动脉)

4、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为(窦房结)

5、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6、正常情况下心室的除极方向是(由心内膜到心外膜)

7、慢性心功能不全Ⅱ级患者应表现为(日常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8、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病因是(高血压和主动脉瓣狭窄)

9、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

10、右心功能不全主要临床症状出现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循环淤血)

11、右心衰竭患者的特征性体征是(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12、长期服用利尿剂(呋塞米)的心衰患者,护士应当最关注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

13、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时,应用洋地黄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心肌收缩力)

14、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洋地黄进行治疗期间,护士应对医嘱提出质疑和核对的是(葡萄糖酸钙溶液静滴)

15、因心力衰竭采用地高辛治疗患者,主诉食欲明显减退,视力模糊,护士测心率50次/分,心律不齐,最可能的原因是(洋地黄中毒)

16、在静脉补钾时,200ml生理盐水中最多可加入10%氯化钾的量是(6 ml)

17、服用前需常规测量脉搏或心率的药物是(洋地黄)

18、需避光使用的药物是(硝普钠)

19、心电图检查时单极胸导联V1电极应放在(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20、心动过缓是指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

22、通过解除紧张情绪能缓解的心律失常是(房性期前收缩)

23、最危急的心律失常类型(心室颤动)

24、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0天后正确的出院指导是(学会每天自测脉搏)

25、属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是(法洛四联症)

26、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时宜采取的体位是(膝胸卧位)

27、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时,使用普蔡洛尔进行治疗的目的是(减慢心率)

28、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院时对家长的健康宣教,错误的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29、护理法洛四联症患儿时,给予充足水分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形成脑血栓)

30、根据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血压130/88mmHg属于(正常高值)

31、3级高血压是指血压的范围为(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32、患者,男性,55岁。最近血压波动在(160~170)/(90~95)mmHg,诊断为高血压,属于(2级高血压)

33、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减轻患者体重,适宜的运动是(散步)

34、通过利尿作用达到降压效果的药物是(氢氯噻嗪)

35、利尿剂降低血压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减少血容量)

36、使用速尿(呋塞米)进行利尿后,患者出现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的症状。该患者可能发生了(低钾血症)

37、高血压病的治疗药物卡托普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刺激性干咳)

38、在降压药用药护理中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其目的为(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士笔记微信:hushibiji)

39、喜食咸菜等腌制食品的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饮食护理指导是(低钠饮食)

40、口服降压药治疗的患者,为评估降压效果,患者自行测量、记录血压。测量血压的最佳时段是(服药降压药2小时后)

41、不利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食物是(动物内脏如猪肝)

42、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吸氧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

43、缓解心绞痛发作最有效、作用最快的药物是(硝酸甘油)

44、心绞痛患者需要首先解决健康问题的是(疼痛)

4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的死亡原因是(心律失常)

4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哪项心律失常时需高度警惕室颤的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4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血清心肌酶升高)

48、活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2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的止痛措施是(肌内注射度冷丁)

49、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48h后,要求厕所大便。责任护士应该(制止患者,指导其床上使用便盆)

50、二尖瓣面容的特点是(两颊部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51、确诊二尖瓣狭窄的最可靠的辅助检查是(超声心动图)

52、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

53、预防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根本措施是(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

54、引起亚急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55、应用过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血培养检查,抽取血糖标本时间的选择,正确的是(停用抗生素2~7天后采血,无须体温升高时采血)

56、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入院后心脏彩超检查示二尖瓣有赘生物,最应预防和关注的是(动脉栓塞)

57、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体征是(叩诊心界扩大)

58、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先兆症状是(晕厥)

59、心肌病患者需合理休息的主要原因是(减少心肌耗氧量)

60、肥厚型心肌病发作时首要的护理措施是(绝对卧床)

61、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是(结核性)

62、心包积液患者的动脉血压不会(升高)

63、护士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操作时,正确的是(术前准备阿托品)

64、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下肢静脉迂曲、隆起)

65、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护士指导其使用弹力绷带的正确方法是(包扎后应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

66、左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患者的患肢应(抬高)

67、社区护士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家属禁止按摩患肢,其目的是(防止血栓脱落)

68、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下肢中、小动静脉)

69、护士指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做勃格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70、患者,男性,55岁。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入院。如厕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颈动脉扪不到搏动,未闻及呼吸音,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心肺复苏)

71、心肺复苏(CPR)CAB三个步骤中的“A”是指(开放气道)

72、肾上腺素用于治疗心脏骤停,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增强心肌收缩力)

73、心脏复苏首选的药物是(肾上腺素)

74、心肺复苏时首选的给药途径是(外周静脉输注)

75、男性,8岁。不慎溺水,检查发现该男童面部青紫,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护士实施抢救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异物)

76.提示左心衰的临床表现是(交替脉)

77.给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输液时,输液速度宜控制在(20~30滴/分)

78.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心率(>100次/分)

79.属于心室颤动患者的脉搏特征是(摸不到)

80.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器质性心脏病的病情)

81.连续3天血压(140~150)/(90~96)mmHg患者的血压属于(1级高血压)

82.对服用降压药物后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的患者最主要的处理措施是(安置头低足高位)

83.给因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首次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时,在30分钟内应特别注意的是(血压)

84.医嘱沙袋压迫股动脉穿刺点6小时的患者,为防止局部出血和栓塞,护士应重点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85.升高最早也是恢复最早的心肌损伤标记物是(肌酸磷酸激酶)

86.为减轻心肌梗死患者疼痛,首选的药物是(吗啡)

87.最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死亡的原因是(室颤)

88.胸部X线检查心影呈梨形提示(二尖瓣狭窄)

89.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发生栓塞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脑)

90.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的心脏基本结构改变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

91.护士指导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避免屏气,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晕厥)

92.给急性心包炎患者听诊心包摩擦音时,为了能够更清楚地听到,患者应采取的体位是(坐位且身体前倾)

93.急性心包炎患者的脉搏属于(奇脉)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空腹时大肠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是(袋状往返运动)

2、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

3、为真菌感染患儿进行口腔护理时,宜选择的溶液是(1~4%碳酸氢钠)

4、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发病相关的细菌是(幽门螺杆菌)

5、慢性胃炎临床表现的是(上腹饱胀不适,餐后加重)

6、宜餐前服用的药物是(阿奇霉素、红霉素)

7、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应进行的检查是(胃镜)

8、急慢性胃炎患者有少量出血时,为中和胃酸可给予(米汤、牛奶)

9、消化性溃疡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节律性和周期性上腹痛)

10、胃溃疡的腹痛特点是(餐后1/2~1小时腹痛明显)

11、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腹痛的节律特点是(空腹时腹痛明显)

12、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胃小弯)

13、消化性溃疡患者反复大量呕吐隔宿酸性食物,最可能的并发症是(幽门梗阻)

14、抑制胃酸分泌最强的是(奥美拉唑)

15、消化性溃疡患者服用铝碳酸镁片的正确方法是(餐后2小时服用)

16、胶体次枸橼酸铋的不良反应是(黑便)

17、适合慢性胃炎患者食用的食物为(面条)

18、甲硝唑、阿司匹林等副作用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

19、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乙状结肠)

2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形态是(黏液脓血便)

21、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治疗,患者应采取的体位是(左侧卧位)

22、轮状病毒肠炎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是(蛋花样、无腥臭味)

23、病毒性肠炎患儿不宜进食的食物是(纯牛乳、高脂肪食物、高蛋白食物)

24、预防肠扭转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饱餐后剧烈运动)

25、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腹泻、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26、胃穿孔修补术后,为预防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应指导胃肠疾病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7、急性阑尾炎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

28、阑尾炎患者腹痛缓解后突然加重,范围扩大,应考虑是(阑尾穿孔)

29、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患者手术后7天左右出现体温增高、大便次数增多,混有黏液,伴里急后重,可能并发了(盆腔脓肿)

30、腹股沟斜疝术后取仰卧位,腘窝部垫枕,最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

31、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排便时无痛性间歇性出血)

32、引起肛瘘最常见的原发病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33、肛瘘切除术后,患者不宜(进食辛辣食物)

34、肛管直肠手术后医嘱高锰酸钾坐浴的水温是(40~45℃)

35、肝脏组织基本的功能单元是(肝小叶)

36、肝硬化患者出现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及蜘蛛痣是由于(雌激素过多)(护士笔记微信:hushibiji)

37、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之间最主要的交通支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38、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39、肝性脑病患者禁用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6)

40、肝硬化腹水患者每日氯化钠的摄入量宜控制在(1.2~2.0g)

41、肝硬化患者皮肤瘙痒的原因最可能是(胆红素水平提高)

42、肝硬化伴大量腹水患者应安置的体位是(半卧位,头下加枕)

43、发生细菌性肝脓肿时,细菌侵入肝脏最主要的途径是(胆道系统)

44、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止血后常并发(肝性脑病)

45、肝性脑病最具有特征性的体征是(扑翼样震颤)

46、肝性脑病患者压迫眶上神经有痛苦表情。意识状态是(浅昏迷)

47、肝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口服新霉素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氨的产生)

48、给肝性脑病患者予乳果糖口服目的是为了(酸化肠道)

49、肝性脑病患者昏迷期禁食(蛋白质)

50、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腹部触诊,最常见的压痛点在(右上腹)

51、胆道蛔虫病的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

52、胆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是(腹部B超)

53、指导患儿正确服用驱虫药的时间为(清晨空腹或晚上临睡前)

54、夏科(Charcot)三联征是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55、使用T管的首要目的是(引流胆汁和减压)

56、为缓解疼痛,急性胰腺炎患者可采取的体位是(弯腰屈膝侧卧位)

57、正常情况下,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在肠激素的作用下首先激活的是(胰蛋白酶原)

58、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阵发性肌肉抽搐的原因是(低钙反应)

59、怀疑急性胰腺炎时,首选的检查项目是(血淀粉酶)

60、胰腺炎患者行胃肠减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

61、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解痉镇痛时,不能使用的药物是(吗啡)

62、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腹痛、呕吐基本消失,开始进食时应给予(低脂低蛋白流质饮食)

63、急腹症最突出的表现是(腹痛)

64、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禁用泻药的主要原因是(易致感染扩散)

65、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轮状病毒)

66、患儿,男,10个月。腹泻3天,无尿8小时,血钠125mmol/L,诊断为(重度低渗性脱水)

67、口服补液盐(ORS)的张力是(2/3张)

68、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术前护理措施不妥的是(术晨应置胃管)

69、为肝性脑病患者入院后制订的护理措施不恰当的是(如有便秘及时用肥皂水灌肠)

70、肝性脑病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神志清醒,此时适宜的饮食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以植物蛋白为主)

72、肠穿孔的重要诊断依据为(X线示膈下游离气体)

73.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在口腔涂药后应协助患儿闭口(10分钟)

74.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

75.有助于维护和修复小儿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是(蒙脱石散)

76.以假小叶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是(肝硬化)

77.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

78.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寒战、高热)

79.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及生命体征不稳定,属于意识状态的(深昏迷)

80.慢性便秘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缺乏便意、排便艰难)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终末细支气管)

2、左、右支气管分叉水平对应的解剖部位是(胸骨角)

3、为迅速喉头水肿缓解症状,首选的处理方法是(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4、肺炎患者咳大量黄色脓痰,最有可能提示感染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5、支气管肺炎患儿宜采取的体位是(头胸抬高位)

6、为防止肺炎患儿发生并发症,护士应重点观察(心率、呼吸的变化)

7、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首选的抗生素是(红霉素)

8、支气管肺炎患儿停用抗生素的时间是抗生素用至体温正常后(5~7天)

9、护士指导肺炎患儿家长体位引流的方法,其拍背的顺序应是(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10、大咯血是指24小时咯血量超过(500ml)

11、支气管扩张患者特有的体征是(固定而持久的局限性湿啰音)

12、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反复咯血,有窒息的危险。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是(恐惧)

13、护士指导支气管扩张患者做体位引流时,错误的是(在饭后1小时进行)

14、慢性支气管炎的最突出症状是(反复咳嗽咳痰)

15、最易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的疾病是(慢性气管炎)

16、在冬季天气变化剧烈的时候,预防肺炎发生的重点关注人群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的患者)

17、为防止慢阻肺患者心脏进一步受累,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家庭氧疗)

18、护士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时,吸气与呼气时间比最好是(吸气:呼气=1:2)

19、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后突然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喉部有痰鸣音,表情恐怖,两手乱抓。最可能发生了(痰液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20、哮喘发生的本质是(免疫介导气道慢性炎症)

21、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22、通过兴奋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是(沙丁胺醇)

23、给支气管哮喘患者快速静脉推注某药后,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剧降,此类药物可能是(氨茶碱)

24、护士应协助支气管哮喘患者立即采取的体位是(端坐位)

25、支气管哮喘患者医嘱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正确的用药指导是(“吸入激素后要漱口” )

2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COPD)

27、提示“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不全的特征性体征是(肝颈回流征阳性)

28、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出现头痛、昼眠夜醒、神志恍惚时,应考虑并发了(肺性脑病)

2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脏形态改变主要是(右心室扩大)

30、影响肺泡内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最重要因素是(肺泡内氧浓度)

31、在正常情况下,呼吸中枢发出呼吸冲动,依赖于血液中哪种物质浓度变化的刺激(二氧化碳)

32、护士对 “肺心病”患者所采取的氧疗方式正确的是(持续低流量给氧)

33、肺性脑病患者应避免使用(镇静剂)

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表现提示为肺性脑病先兆(烦躁、嗜睡)

35、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症状是(胸痛)

36、胸部受伤患者呼吸音消失、皮下气肿明显,诊断首先考虑是(张力性气胸)

37、张力性气胸患者首要的急救措施是(胸腔穿刺排气)

38、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措施中首要的是(使肺尽早复张)

39、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应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

40、给血气胸手术治疗后患者常规行沐舒坦(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用该药的目的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41、呼吸衰竭的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呼吸困难)

42、“三凹征”是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

43、呼吸衰竭发生时,最早因缺氧发生损害的组织器官是(大脑)

44、呼吸衰竭的患者,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应使用的药物是(可拉明)

45、给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予洛贝林静脉滴注,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呼吸中枢抑制)

4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病毒)

47.引起细菌性扁桃体炎最多见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

48.为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病几率,可以嘱患者在易发病季节(接种流感疫苗)

49.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是(大环内酯类)

50.属于支气管扩张早期病理改变的是(柱状扩张)

51.为减少支气管扩张患者肺部继发感染和全身中毒症状,最关键的措施是(加强痰液引流)

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的时间是不少于(15小时)(护士笔记微信:hushibiji)

53.易加重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的药物是(可待因)

54.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哮喘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气道炎症反应)

55.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缺氧)

56.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呋塞米)后,可能导致痰液黏稠度增加而使排痰困难加重。

57.提示患者有进行性血胸的引流量(血量)是(200ml/h)

58.可能发生呼吸肌无力引起呼吸衰竭的疾病是(重症肌无力)

第五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1、水痘皮肤病变的病理特征是(仅限表皮)

2、水痘患儿接触者应在家隔离观察的时间是(3周)

3、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平均为(18天)

4、对无并发症的急性腮腺炎患儿,正确的隔离方式是(家中隔离)

5、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突出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

6、肝功能正常,抗-HBS阳性,HBV其他血清病毒标记物均为阴性。患者的状况是(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

7、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接触者的措施是,进行相关检查,若未感染可注射(高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8、给艾滋病患者采血后注射器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置入锐器盒)

9、流行性乙型脑炎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昆虫隔离)

10、引起猩红热的病原体是(A组β型链球菌)

11、猩红热患儿在病程2~3周时检查尿液,目的是(了解有无肾损害)

12、猩红热患儿正确的隔离措施是(呼吸道隔离)

13、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留取粪便标本时应注意(选择有黏液脓血部分的粪便送检)

14、肺结核的化疗原则是(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

15、肺结核患者最简便有效的处理痰液的方法是(焚烧)

16、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获得性免疫力的预防措施是(进行卡介苗接种)

17、最容易引起听神经损害的抗结核药物是(链霉素)

18、使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19、PPD试验结果阳性的判定标准为皮肤硬结直径达(10~19mm)

20、肺结核患者咯血时应采取的卧位是(患侧卧位)

21、肺结核患者明确诊断的检查是(痰结核菌检查)

22、利福平的药物副作用是可以引起(肝损害)

23.麻疹患者在出疹期最先出现皮疹的部位是(耳后、发际)

24.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

25.猩红热患儿的特有体征是(口周苍白圈)

第三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

2020中考名著必考考点整理

《简·爱》

【概述】《简·爱》讲述了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文体】小说

【作者概况】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

【主题思想】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物性格】简·爱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有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渴求更加丰富的人生。

【精彩章节】①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地宣布了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②简·爱在婚事受阻后毅然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小说情节诡异,气氛诡异,悬念迭起。小说始终洋溢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那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都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名著《简爱》考题练习】

1.简·爱在做小学教员期间,意外地获得了她的叔叔的遗产。

2.罗切斯特太太是怎样死的?(跳楼)

3.简·爱最擅长的的技能是绘画。

4.《简·爱》一书中罗切斯特和圣约翰曾要与简·爱结婚。

5.简·爱最终把两万英镑的遗产与她的表哥和两个表姐分了。

6.简·爱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海伦。

7.简·爱在学校最喜欢的老师是潭波儿小姐。

8.简·爱最好的朋友死于肺病。

9.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做了家庭教师。

10.简·爱逃出桑菲尔德庄园后被圣约翰所救。

《西游记》

【概述】《西游记》生动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曲折,胜利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者概况】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这个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②善于塑造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人物性格】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

【名著《西游记》考题练习】

1.《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玄奘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全书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修成正果的人生真谛。

3.《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4.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老祖,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5.猪八戒又叫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6.沙僧也叫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7.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骆驼祥子》

【概述】《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奋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作者概况】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主题思想】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揭露和声讨了把祥子逼进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旧社会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艺术特色】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平民化语言,合理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

【精彩名句】①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②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准备反抗。

【精彩情节】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②祥子进城准备拉车为生那一部分对祥子的描写。

【人物性格】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骆驼一般;后来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虎妞:霸道泼辣,心理变态,却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名著《骆驼祥子》考题练习】

1.请用简洁的语言(150字左右)叙述《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祥子从农村来到北平,他希望能做一个能拉上属于自己的洋车的上等车夫,在被乱兵抓走失去新买的洋车之后,祥子并不灰心,倔强地从头再来。但他攒下的钱又被侦探洗劫一空。后来,他以与虎妞结婚为代价,又拉上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的死使他人财两空。连遭打击,加上失去心爱的小福子让他自甘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2.请简述祥子的“三起三落”的过程。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来安葬虎妞。

3.请尝试从主题、写作特点、语言中的一个方面用一句话谈谈阅读《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感受。示例: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4.请简述“骆驼祥子”这一个绰号的由来。略,具体见故事梗概。

5.请简述一个体现祥子爱心的行为。示例:一天晚上,祥子送曹先生去看电影,在茶馆里碰见了饿晕倒地的车夫老马。祥子为老车夫买了10个羊肉包子。

6.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7.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前期特点: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后期变化: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原因:黑暗的旧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摧残,造成人性的扭曲。

8.用简洁语言把省略部分的情节补写完整。(60字左右)祥子辛辛苦苦攒钱买到第一辆车……最后一次买到的车还是卖掉,给虎妞办丧事。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后来,他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结果碰上孙侦探一锅给端掉了。祥子跟虎妞结了婚,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9.《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样子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请问样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一个怎样的人?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人。或:他最终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无业游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概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基础,通过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展示了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过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的广阔画面。

【作者概况】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他在同外国占领军,白党匪徒的战斗负伤,后来身带弹伤、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充分体现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的高尚品质。

【主题思想】歌颂了苏维埃青年为保卫革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艺术特色】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②写进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英雄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人物性格】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朱赫来: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导者。

【精彩语段】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精彩情节】①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相自杀最终战胜自我。②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考题练习】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3.1928年,在他24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科托夫斯基》,也就是后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几章的初稿,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

4.保尔的爱情故事。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作品。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童年》

【概述】《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主人翁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主人翁在这样可怕的环境里依旧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者概况】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人物性格】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经典名句】①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个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②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该嬉戏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③生命还须前进。动,便是生。

【名著《童年》考题练习】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高尔基(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6.《童年》中塑造了阿廖沙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7.《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鲁滨孙漂流记》

【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后来,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鲁滨孙从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个土著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从此,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过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乡英国。

【作者概况】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对英国和欧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内容】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后来,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鲁滨孙从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个土著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从此,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过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乡英国。

【人物性格】主人翁有着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无拘束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豁达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

【精彩名句】①世界上的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那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②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③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就出来,幸福更大。

【名著《鲁滨孙漂流记》考题练习】

1.《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的笛福。

2.《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3.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伦敦,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鲁滨孙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鲁滨孙第四次航行是去贩运黑奴,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4.鲁滨孙登陆小岛的日期是1659年9月30日。

5.在鲁滨孙登陆小岛的第六个年头,他造成一艘小船,做了一次环岛旅行。

6.鲁滨孙有一包钱币,约值36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倒霉而无用的东西。

7.鲁滨孙来到岛上第23年的12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野人。两年后,他救下这群野人带来的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因此,这个俘虏名叫星期五,他成了鲁滨孙的仆人。

第四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

高考英语必考点之单词必考点整理!用闪过英语《高考词汇闪过》,必考词全掌握!

高考倒计时!是时候删繁就简、把精力放在高考英语必考点上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本明确划定必考单词的书——闪过英语《高考词汇闪过》!

这是一本受到众多高考生认可的记单词神器!从下面这2条评论,就能看出家长和考生对这本书的信赖和喜爱了。

一、家长代表

【小编点评】

小编总结了一下这位家长推荐闪过英语《高考词汇闪过》的2大理由:

1收词全面,高考大纲词汇一个不少。按照重要程度,把所有单词区分为必考词、常考词、基础词、超纲词。让孩子明确高考英语必考点,重点掌握重点单词,省时间,提效率。

②列出背词时间表,科学记忆法辅助孩子记单词。

二、学生代表

【小编点评】

看起来是成绩很好的同学,希望你明年能如愿进入到985的校园。这位同学喜爱闪过英语《高考词汇闪过》一书的理由如下:

①收词全面,重点突出,明确划分必考词、常考词、基础词、超纲词,直接划定高考英语必考点,背词有重点,省时间,减压力。

2必考词配备真题短语,考生不仅会拼单词,更能提前熟悉高考考点和考查方式,在考场上也能快速理解单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看到其他家长和同学这么高的评价,你心动了吗?快把闪过英语《高考词汇闪过》带回家,快速掌握高考英语必考点,助力你的高考冲刺!

第五篇: 入团考试必考点2020

2020年中考生物50个考点总结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4.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物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11.在视野看到的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才能将物像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其实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着‘p’,视野里看到的其实是‘d’。判断方法:把纸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180度。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用吸水纸吸)。

  14.细胞的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轻刮口腔内侧、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用吸水纸吸)。

  16.与绿色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绿色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均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统。

  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不能存活。

  22.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与生殖细胞(孢子)不是同一概念。

  23.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的,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平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来自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构成的,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子叶一片。我们平常吃的面粉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

  26.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7.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2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因为该区长有大量的根毛。

  30.在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是导管;运输有机物的通道是筛管。

  31.庄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其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缺氮时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瘦弱,严重时叶脉淡棕色;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并出现紫色;缺钾时茎杆软弱,叶边缘呈褐色。

  32.雌蕊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过程。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33.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植物气体交换的“窗口”,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34.在营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有些向日葵的果实仍然是空瘪的。这主要是由传粉不足引起的。要想减少瘪籽,可以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

  35.木本植物的茎可以不断长粗,因为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所以嫁接时,要确保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接穗才能成活。

  36.19世纪,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将它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7.蒸腾作用能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并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38.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9.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从气孔进出,水由根吸收后通过导管运输到叶。

  40.呼吸作用:发生在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内。

  4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叶放在凉开水中,放在阳光下照射,叶不会放出气泡,原因是烧开的水中缺少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2.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43.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建立者。他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4.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45.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排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46.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完成受精过程;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47.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水和维生素六类营养物质。

  48.维生素的常见缺乏症

  维生素A:夜盲症、干眼症等;维生素B1:脚气病、神经炎等;维生素C:牙龈出血、坏血病;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49.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没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

  50.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小肠液和胰液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推荐访问:入团 考点 精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