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爱弥儿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通用2篇)

时间:2022-05-23 2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현대,朝鲜汉字转简体:现代,英文:Hyundai)是世界五百强车企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Company)旗下的汽车品牌,旗下主要车型包括索纳塔(Sonata)、伊兰特(Elantra)、胜达(Santa Fe)和途胜(T,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弥儿对现代教育的启示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弥儿对现代教育的启示2篇

爱弥儿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篇1

《论语》为学之道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杨代学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2

《论语》是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近2500年之久的儒家学派的最重的经典之一,排在“四书”之首,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的内容十分博杂,而其中为学之道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众所周知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由此也可以略见一斑。《论语》的为学之道十分特殊,与我们后来的理解有相当的出入,首先对“学”的理解就有极大的不同,《论语》中对“学”的根本追求是个人修养的提高,而现代教育对“学”的追求却是知识技能的增加,不同的目的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重新审视《论语》的为学之道将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提供极大的启示。

一、《论语》中为学之道的内容和目的

《论语》中开篇第一句便是讲“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现代人一般对于此句的理解为“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这种理解严格来讲并非错误,但是如果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此重点要讨论的是与本文有关的“学”字。

《说文解字》训“学”字为“觉悟也”——这与当今对于“学习”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别。“学”本身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从知识层面而言,即学习具体的技能、方法、技巧等,如学《诗》、学文化等(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的含义);其二则是从“学道”层面而言,即学不仅作为动词用,而且其本身也包含了自身动作的宾语“道”(此时的“学”变成了名词性的概念),所学并不是其它的具体知识,而是特指“圣人之道”而言。

《论语》中大部分关于为学的论述都是就“学道”而言的,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很明显,孔子所说的“善”与“不善”指的是品行,而非技能。再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等。

当然《论语》中关于为学的论述中,也有一些是指学习具体知识技能的,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仍然是将德性放在了第一位。更有趣的是子夏的一段论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这里同时出现了“学”的两层含义,第一个“学”是作为学习知识讲,第二个学则是作为“学道”讲,显然,这里重点要强调的仍然是德性的问题,具备了德性,便做到了《论语》所强调的“学”。由此观之,《论语》第一重视的“学”绝对不是学习一般知识,而是“觉悟”道德。至于儒学所讲的道德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指个人的修养,引用《论语》原文可以用“忠恕”二字概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由此可见,个人的修养不仅是《论语》所提倡的为学之道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正如鲁哀公和孔子的问答中所说的那样:鲁哀公问孔子,在众多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篇》)颜回死时,孔子年龄已经七十岁,因此这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对于一生中全部弟子的一个总体判断。孔子弟子中,通晓诗书、精于六艺者众多,而真正被孔子承认的好学者却只有颜渊一人,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评价有着十分独特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所幸孔子直接作出了回答,即“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不迁怒他人,实际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二是不过分发怒,这可以和“不贰过”共同解释,就是反省自身。做到了这些,也就做到了《论语》所讲的好学,便是做到了论语为学之道的核心。

二、为学之道是“时习乐处”的长期行为

《论语》讲为学之道,绝非指一朝一夕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时习乐处”的长期修行。

所谓“时习”,就是《论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其重点在于日复一日躬习不间断。《说文解字》训“习”字为“数飞也”,其包含了反复行为之义,因此“习”字解释为“演习、实习”。焦竑《焦氏笔乘》言“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生死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也。”

所谓“乐处”,是指不仅要反复躬行提高个人修养,更要以此为乐,安然处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所言,为学之道的境界不能止步于知道,也不能止步于喜好,真正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以之为乐,乐于此道。同样以孔子最为称道的颜渊为例:孔子在评价颜渊时感慨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孔子对人的德性的评判一向严苛,唯独颜渊屡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其中道理不言而喻:颜渊所作所为契合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儒学看来,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贫而乐道更加可贵,真正的贤者便是像颜渊那样不仅乐之,而且处之不改的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孔子教导子贡贫困之时仍然要乐处学道,子贡根据孔子的教诲领悟到:学道要反复切磋琢磨,不可荒废,于是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自己有所觉悟,可以和他言说《诗经》了。此处不妨再稍作发微:《诗经》三百余篇,孔子只用三个字加以概况,即“思无邪”。“思无邪”实际上就是没有恶念,归于正直,反身诚敬,因此归根结底,《论语》的为学之道的核心还是个人的修养。

三、现代教育应该重视道德教育

与《论语》的为学之道不同,现代教育中恰恰对于个人的修养最不重视,这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个人的修养恰恰又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双向的原因最终造成了这种共同的结果。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相应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社会公信低、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公德不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新瓶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与现代教育的理念有关。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论语》式的教育体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但我们应该重新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重新认识我们常常提及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学问”。只有做人的根基稳固了,学问的大树才能真正的枝繁叶茂,现代教育才能真正的为未来中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爱弥儿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篇2

《爱弥儿》读书报告

很多教育著作一直享有世界性的声誉,但随着功利风气的盛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却很少静下心来走进它们,阅读它们,因此它的声誉也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实。卢梭的《爱弥儿》也是这样一本著作,它主张回归自然教育,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从而培养自然人或者说是自由人;而在急于功利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很少停下来细细品味和吸取借鉴这种自然的教育思想,而是急于让孩子学习他们所不愿学习或不能理解的知识,希望孩子能早早掌握超过他这个年龄段所能掌握的知识,使之成为人人竖起拇指夸奖的“天才”。但结果却未必能如家长所愿。“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广告词,从广告商能想到这句广告词以及无数家长对这句广告词的动心,就可以看出现在对教育的浮躁了。 所以我选择了《爱弥儿》,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教学。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完全接受卢梭的全部教育主张,希望能够不加修改,不加取舍地实现这些教育主张,毕竟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情境和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完全地回归自然教育,卢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就像是“乌托邦式的教育”,只有在理想的社会中,才不会因为外界的不可控制的恶劣环境影响而失败,而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难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和影响,就算如卢梭所说的到乡村生活,实际也很难避开不良习惯和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就算我们不惜任何代价按照他的主张去实施教育,效果也是存在质疑的,卢梭的教育是在性本善的假设基础上开展,认为消极地避开不良事物的影响就能发展自然的善的本性,但这种假设毕竟含有不确定性,按照这种理论来教育孩子本身也是冒险的。我只是希望可以在阅读这本书时与我们现时的教育多做对比,找出有利的因素,通过借鉴和启发来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 在《爱弥儿》的多种中译版本中,我选择的这本是一本精选本。《爱弥儿》虽然名声远扬,但结构松散,过于铺陈,对于我这种刚刚涉足教育的人来说,不好把握文章内容。本书不仅删其繁密,取其精要,还增选了卢梭其他的教育著述,使成为卢梭的简约而又相对完备的教育建构。虽然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这本著作,但也能让我们大体了解卢梭的整个教育陈设。

在《爱弥儿》中,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体育教育。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感官教育。卢梭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智育教育。卢梭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道德教育。卢梭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爱情教育。卢梭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康德曾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界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卢梭根据其对儿童成长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提出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按阶段地对儿童实施教育,他主张只教孩子在这个阶段所能理解的和有用的东西。就像在孩子的儿童阶段,就应该用游戏来当做教育内容,让儿童充分地动起来,使儿童的身体和感官得到锻炼,而不是叫他们学习和背诵教义条文,不是教他们道德规范,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这些不能理解,这些也对他们不起作用,所以,这些是不能当做这个年龄阶段地教育内容的。 卢梭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即”儿童的发现”。他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他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当做成人,把孩子当做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认识、思考和感情方式;再也没有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更为愚蠢的事情了。” 卢梭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中心论”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少立大志”、

“少年发奋”的教育文化来说,也具有振耳发聩的作用。也许国人中“少年老成”和“成人拒绝成年”的现象就与我们教育中漠视和抹杀童年有关。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我们没有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反而还去追求它,我们觉得年纪轻轻的博士是一种成就,老态龙钟的儿童是一种懂事,所以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教他们很多他们不能理解更不敢兴趣的东西,希望他们尽快掌握许多知识,使之年纪轻轻却很“博学”;所以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严格管束他,给他讲道德知识,不许他乱跑乱闹,而总叫他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着。我们不喜欢用催熟剂催熟的水果和蔬菜,却喜欢用催熟剂来催熟自己的孩子。 卢梭看重儿童在童年时期的快乐,他主张着眼当下的快乐而不是着眼未来的快乐,他反对为了所谓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幸福,这一点我是十分同意的。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和文风而把希腊文和拉丁语作为教育的核心,窒息了儿童的生命力,剥夺了儿童的快乐的现状,卢梭愤然指出两个字——远虑。他说“尽管人生百年,不可谓短,但是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每一具体的人的寿命那样更不确定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个最长的期限。”“生命如白驹过隙的人类,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确定可靠地现在和当下,简直是发了疯!”“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像十七八世纪那样要求儿童从小学习希腊文、拉丁语、雄辩术、修辞法等高深难懂的知识,但是“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却从没熄灭过,只是不再会像当时一样过分了。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应该批判地看待的,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是应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习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卢梭培养自然人,“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我认为在教会一个人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其次的是要教他适应一种职业,他也是社会人,不只是自然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适

应生活可以自己谋生,从这点上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说法我是同意的。但是另一方面,以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为借口去强迫孩子学习他没有兴趣且不能理解的东西,不管他愿不愿意地去强制他去做,就像卢梭说的为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未来幸福而牺牲现在的幸福,我是不同意的。对于一个成绩不好又不爱学习的人来说,我们何必以未来为托词强迫他去努力学习、争取前茅,人生的出路千千万,实在不行咱就换。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对于他一生的成长,绝对不会是有害的,只要不去溺爱他。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儿童阶段地孩子,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 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