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5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30 13: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七下P21—P40)▲蛋白质的作用:①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5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1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七下P21—P40)

▲蛋白质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②分解供能。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糖类的作用::

①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日常生活的能量来源);

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脂肪:

①分解供能(一般储存备用)

②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水的作用:

①构成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最多的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

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无机盐的作用:

①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②参与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纤维素的作用: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粗粮、蔬菜、水果中含量较高,虽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

探究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在清水中揉挤双层纱布包着的面团,清水变成乳白色。向其中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淀粉。

▲在清水中继续揉挤面团,直到无白色物质渗出,纱布包里剩下黄白色胶状物质,这是蛋白质,俗称面筋。

▲将烘干的小麦种子纵向剖开后放在白纸上挤压,有油印出现,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脂肪。

▲用解剖针挑起1粒干小麦种子放在酒精灯上烧,最后剩下灰白色的灰。说明小麦种子中含有无机盐。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①牙齿的结构:牙釉质呈乳白色,是人体最坚硬的物质;

②龋齿产生原因:细菌把残留在牙缝中的糖类分解成酸,腐蚀牙釉质→牙本质(酸疼)→牙髓(疼痛)。日常中预防龋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

▲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③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④胰腺——分泌胰液流入小肠,含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⑤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流入小肠,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定义:在消化道内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没有酶的参与。例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肠胃的蠕动;胆汁乳化脂肪

化学性消化:有酶的参与。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课前准备:准备新鲜的馒头(或冷却了的浆糊)、刀片、试管、清水、烧杯、碘液、温度计、热水;组织各探究小组中的一员收集唾液。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如果有它们各自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2、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3、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中用刀片切碎馒头并搅拌的原因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xx号与xx号对比,证明。

结论是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小结反思探究过程,总结失败或成功的需要(表达交流)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 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 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3

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氧,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在正常情况下,有氧呼吸是高等植物进行呼吸的主要形式,但在缺氧条件和特殊组织中植物可进行无氧呼吸,以维持代谢的进行。

呼吸代谢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其多样性是植物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EMP-TCA循环是植物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而PPP等途径在呼吸代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呼吸底物彻底氧化,最终释放CO2和产生水,同时将底物中的能量转化成ATP形式的活跃活化能。EMP-TCA循环中只有CO2和少量ATP的形成。而绝大部分能量还贮存于NADH和FADH2中,学习效率。这些物质经过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将部分能量贮存于ATP中,这是贮存呼吸释放能量的主要形式。

植物呼吸代谢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呼吸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因而与作物栽培、育种和种子、果蔬、块根、块茎的贮藏及切花保鲜有着密切关系。

总结:人类可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调整呼吸速率,使其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3、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4、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数量最多,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6、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7、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心脏解剖图

2、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3、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2、在体循环中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肺泡之间进行了物质交换,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动脉血。

5、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注意: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

6、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德斯坦纳把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

2、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3、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

4、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5、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6、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1、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2、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形成并排出尿液。

尿的形成:

1、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3、尿的形成:

①肾小管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

4、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人体每天形成原尿大约150升。

5、原尿经肾小管后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6、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7、排尿的作用:

①排出废物的作用;

②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8、人体产生的废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气体三种途径排出体外;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习知识点篇5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 聚光 作用) 巩膜 ( 保护 作用)

中膜:虹膜 (调节 瞳孔大小) 规律:亮 小 暗 大

睫状体(调节 晶状体 曲度) 规律:近 大 远 小 脉胳膜(营养 眼球)

眼球内膜:视网膜(上有 感光 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兴奋)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最主要的折光结构)、玻璃体

2、视觉的形成:光线→ 角膜 → 瞳孔 →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成像(引起神经兴奋)→视神经→大脑皮层的 视觉 中枢→视觉

3、近视 假性近视: 晶状体曲度 过大 真性近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 前 方 (应配带 凹 透镜纠正)

4、白眼球是指 巩膜 ;黑眼球是指虹膜中间的 瞳孔 ;欧洲人的蓝眼睛是因为 虹膜 是天蓝色的。

5、如把人眼比作一架照像机,则镜头为 晶状体 ,光圈为 瞳孔 ,暗箱为 脉络膜 ,底片为 视网膜

6、有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无损,那么他可能是 视神经 或 视觉中枢 发生病变。

7、 收集 声波)、外耳道( 传导 声波)

耳中耳:鼓膜、听小鼓( 传导 和 放大 声波) 鼓室:内有 咽鼓 管连通 咽 和 鼓室

(内有 听觉 感受器) 半规管和前庭(与维持 身体平衡 和晕车有关)

8、听觉的形成:声波→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产生神经冲动)→ 听觉神经 →大脑皮层的 听觉 中枢→形成听觉

9、①遇到巨大声响时,可迅速张嘴;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保持 鼓膜内外气压 平衡,以免损伤鼓膜 ②鼻、咽、喉感染易引起 中耳炎 。原因:病菌通过 咽鼓管 进入中耳。

③皮肤上分布着多种 感受器 ,能感知 冷 觉、 热 觉、 痛 觉、 触 觉、 压 觉。

④舌尖对 甜味 味敏感、舌根对 苦味 味敏感、舌的两侧对 酸味 敏感。

10、感觉形成的部位:在眼球的 视网膜 形成的是物像,而不是视觉;在耳朵的 耳蜗 是把外界的震

动变为神经兴奋,而不是听觉。所有的感觉都是在 大脑皮层 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的。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下册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考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必考知识 七年级下册生物常考 2021七年级下册生物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必考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必考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下册生物必考知识点 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知识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