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这个教学实录是我在嘉定区实验中学上课的记录,由我根据录音整理。后来全国中语会在兰州(好像是在兰州,也许记忆有误)举办青年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篇1
这个教学实录是我在嘉定区实验中学上课的记录,由我根据录音整理。后来全国中语会在兰州(好像是在兰州,也许记忆有误)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邀请魏书生老师和我也去上一堂课,我教的就是《少年中国说》,用的仍同样的教法,上了两堂课。到第二课结束时,学生几乎已能全文背诵,课后陈金明老师(当时任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对我说:“你的课是名副其实的‘教----读课’!”我至今仍记得他拖长了声调说出这个“教”字时的欣赏的神态。有几位听课的老师也对我说,他们一边听课,一边用我指导学生的方法背诵,最后也都背出了全文。他们认为这样上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我教文言文,历来反对串讲,反对一字一句嚼烂了“喂”。文言文首先是“文”,就应该把它作为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来教,词句的解释应该在理解文章意蕴的前提下进行。《少年中国说》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我教读文言文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结合“背读法”的尝试,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读,在背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最后不仅背出了文章,而且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强烈的感受。这两堂课较好地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整个教读过程看作一个训练过程的话,那么这就是我所倡导的那种综合的、立体的、灵活高效的训练。
我始终认为,一堂课的或成或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理念。一堂理想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看得出执教者在教育理念上的执着追求。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篇2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本课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过渡性的文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本文长短句结合,交替出现,节奏感极强。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然后用时大约15分钟把课文读流利。课后学生们反应,当把课文读流利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声调不由自主地变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种豪迈之气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霸气发泄出来一样。这就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课文毕竟不是现代白话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学生先自己借助注释说一说,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这个过程中老师巡视实施点拨,但绝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之后再尝试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完成了本课设置的第二个重点——背诵课文。
第四、内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因为本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篇3
“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一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第二项是试用歇后语填空;第三项是向课外延伸,试着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
课前,我先让学生查工具书或向大人了解书中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歇后语。
上课时我先出示书上的五条歇后语,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注意纠正读音、语气、语速、停顿等问题。提醒学生歇后语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的歇后语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同学听。学生理解了这些歇后语的含义。这样学生从表面的词到故事再到内涵,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从文本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学到的歇后语,并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这样既加深了对歇后语的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篇4
(一)初读印象大家谈
师:昨天请同学们自读《少年中国说》,这堂课想先听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的印象。请随意说,有什么印象就说什么。
生⑴: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我觉得并不难懂。有些句子虽然不完全理解,但我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
生⑵:文章写得热情奔放,用了很多排比句,读起来很有劲。
生⑶: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
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劲,哪些句子使人振奋。
生⑷: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一句写老年,一句写少年很有意思。
师:什么叫“很有意思”?
生⑷:……一句句对比,……很新鲜……
师:你的意思大概是说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写得很充分,很鲜明;而且这种句句对比的写法,给人一种新鲜感,是吗?(生点头)
生⑸:这一段里还用了大量的排比句。
师:读有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⑸:觉得有气势。
生⑹:我觉得结尾处一些句子读起来顺口,而且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子我还不大懂。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优秀篇5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
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