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2013高考作文素材6篇(完整)

时间:2023-07-16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2013高考作文素材衡水二中刘维萌【素材回放】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高考作文素材6篇,供大家参考。

2013高考作文素材6篇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1

衡水二中 刘维萌

【素材回放】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转身,徐徐挥动着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五星红旗。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一、以“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为话题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入太空。和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的是,这次将要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经浪漫地想象过那个画面:浩瀚的星空与蔚蓝的地球作为背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走”出船舱,向着宇宙招手„„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后却并不一定就是浪漫。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员们事先都要经过层层筛选,要进行多年的、非常艰苦的训练。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响,他们曾经头下脚上地“睡”在倾斜的床上达5天之久,就算简单的开关舱门的动作,也要一丝不苟,经过无数次训练。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这就是为了“太空漫步”那个浪漫时刻所付出的代价,而且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航天员们为了训练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还无法确切统计,有多少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着默默无闻的奉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杨利伟升空之前,神舟之行还是寂寞的,是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没有之前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就不可能换来今天的万众瞩目。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成果,正是多年来的“脚踏实地”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航天人,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惊喜与自豪,也不仅仅是带来一次又一次人类的飞跃、科技的突破,他们最可贵的是勤恳踏实,忍住寂寞。航天员是他们之中最为耀眼的代表,是标志,是代言人。但没有千千万万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组成瑰丽浩瀚的星空呢?

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某些人热衷包装与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神舟七号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冷静和思考。积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实现自由的漫步,必须始于一点一滴,必须不怕寂寞。

二、以“期待”和“关注”为话题

神舟每一次发射都带给我们很多喜悦和期待,因为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们关注的闪光点,就拿神七来说,很多人之所以更加关注她,就是因为神七航天员将进行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关注“太空行走”,就是因为这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我们不但能发射火箭,还要能进行太空行走,这是数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人类的进步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关注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我们中国航天的未来。“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来还要实现建设太空站、实现探月的计划„„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难,但通过这次太空行走,我们对未来会更加充满期望,世界会对中国会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关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中国,关注世界,关注航天。关注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世界和航天,一定会在关注中不断进步,有着更多的辉煌!

三、以“发展”和“创新”为话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6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6年间,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速度震惊世界,成就辉耀太空。历史将永远铭记中华民族在实施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创新能力,这强大的力量定将创造出新的中国奇迹!

四、以“探索”和“改革”为话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步”成为中国人自我变革和超越的标志,也成为民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因为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年代来说,中国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正如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来就没有教科书一样。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意识到迈出这样的第一步,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律动,或许我们会有航天事业的突破,却不可能让如此之多的国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让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生活变革一样精彩。

这样的第一步,也在这30年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现代文明的标志。从经济特区、土地承包这样群体性的第一步,到个性解放、权利保护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步”体现的。

有的时候,第一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社会变革的第一步,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正如翟志刚出舱后的工作环境一样,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对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颗太空中的种子,大到第一次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这种考验,我们宁愿再听一听杨利伟、翟志刚们出征前的声音,用航天科技的决心、细心和信心,迈出改革30年之后新的每一步。

翟志刚的太空第一步,无疑将载入史册,而对国家未来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气;每一次探索式的迈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五、以“品质”和“质量”为话题

据报道,神七飞船由12万个零部件、元器件组装而成,是当代“中国制造”——“尖端制造”的经典之作。既然我国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成更加尽善尽美,当不在话下。但凡国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存疑义。

然而,当代“中国制造”的水平并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结构,越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譬如奶粉和奶制品,时不时“拆烂污”很“正常”,搞得伤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组成神七飞行团队公开亮相的同一时刻,由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说:“截至24日晚9时,全国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78万人(次),下架退市问题奶7899吨„„”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厂家和机构检控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认真检控的难题;不是法纪有无的问题,而是法纪废弛,形同摆设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

六、以“梦想”和“成功”为话题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七、以“伟大”和“渺小”作话题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八、以“进取”和“追求”为话题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悲壮尝试,中华民族远征太空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空前迸发。

大到载人航天计划的战略筹划,小到火箭、飞船的设计生产„„这一系列“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诞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人仅用16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变成现实;凭着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中国航天人5年之内3度飞天成功,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托举到新的高度。

39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刚同样在太空中迈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预示着中华民族在太空探索与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必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2

积累是活水的吸纳,梳理是思想的沉淀

——课本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袁隆平)

课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归纳文化知识、写作素材,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使学生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一题多材),又能从一篇文章中辐射、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一材多用)。现举两例按“一材多用”方式梳理课本写作素材的例子。

一、《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朗月般清凉的诗文,如绾秋蛇的魅力书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兰亭的一切都是美的极致。

7、人是最美的风景。兰亭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会者是倜傥俊逸、诗才出众、品德高尚之士,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多风流。自然是美好的,人类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没有《兰亭集序》的诗文和书法,哪里会有永远的兰亭这一文明的踪迹?

8、率真自然。《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太尉都鉴让人到王家选快婿,王家许多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惟独王羲之在东床上坦然自若,结果被选上。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

9、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这是一个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出神入化、灵魂如翼、自由飞翔的世界。

10、我思故我在。兰亭让人难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让人难忘,他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王羲之的“旷古之叹”更是令人难忘,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兰亭不朽,王羲之不朽,能冥心奇想、独立开放的思想更是不朽!

11、如何传播经典文化。当今学术界,文化传播太过“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又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难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余味。”借用古诗词意境来写歌,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本无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为《兰亭序》,就有“篡改”和“涂鸦”之嫌了,这可不是对经典文化精义的积极传承。

13、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

二、《归去来兮辞》素材积累梳理:

1、坚守精神家园。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

2、放弃的智慧。陶渊明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社会的现实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3、崇尚自然。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

4、高昂的头颅。公元405年冬天,彭泽县令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整齐,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5、享受亲情。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陶渊明好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尽管有时有劳累、彷徨、块垒和长啸,但亲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给他激励和温暖……

6、让心灵远行。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那样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7、寂寞与诗意。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8、张扬个性。陶渊明个性张扬的旗帜在飘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和傲然脱俗的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的、寂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贵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挺立一生的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

9、角色与本色。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附 [ 袁隆平解读]

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他就是2004年感动了中国的74岁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若问他的形象,他,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常常穿着旧式短袖衬衣,灰色的裤,沾满泥巴的皮鞋,戴着老式玩具般的手表;他,身子瘦小,颧骨高高,后背微驼,烈日的炎晒、稻田里的跋涉,给他以古铜色的脸庞,黝黑的双臂和布满伤痕的双手:他,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

他1930年生于北平,生长在武汉,就读教会学校,1949年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也许你不解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那源于他小时一次郊游,他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串串鲜艳的果实。他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他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

也许你不解那个时代农意味着落后、贫瘠、艰辛,为什么袁隆平矢志不移?那是因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你今天的欣羡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你可知道耕耘探索时的艰辛?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 知识、汗水、灵感、心血。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

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按照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

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不久前年75岁的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稻米高峰论坛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级稻研究项目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目前,已有个别百亩连片的实验基地,平均亩产创记录地达到980公斤以上。

幼苗长成参天古木是因为它安于土壤;石砾化为玲珑卵石,是因为它安于河底,袁隆平的成果今天为世界震惊是因为他安于那分平凡艰苦的工作矢志不渝,袁隆平的成果为世界震惊,源于他在科学研究上不迷学习不盲从不断探究求实的精神。

今天的你也许还无法估量他研究成果的重量与价值。自1976—2004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达60亿亩,累计增稻谷约6000亿公斤。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是当代“神农”。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以色列授予他“沃尔夫奖”、美国授予他“世界粮食奖”、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

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他当选感动中国大杰出人物,今天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当有的人在估算袁隆平个人持股的市值时,当有的人在盘算着二级市场“隆平高科”的价值几何,当有人说爆出 “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时,袁隆平却心静如水,身价千亿元悄悄地戴上草帽来到在实验田。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探索研究科学心,淡泊名利袁隆平!

普米修斯被缚绑悬崖之上,身体被巨鹰啄食,是为给人间带来光明,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采集中药,为了医治人民的疾病。袁隆平一生探究耕耘是为了人们能远离饥饿。他用行动诠释着个人对人民、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他的恩泽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南亚国家,传向美国正传向世界。他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你、感动了中国。

多少人见阴而悲?多少人见日暮而伤感?多少人在沉溺在金钱与地位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多少人在生命还在延续时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袁隆平75岁的高龄,已功成名就,但仍不断前行,因为他心中还两个梦想“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彻底解决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实验室里有他的身影,稻田地里有他的足迹。他的火热的精神正幻红西边一片绚丽的彩霞,他用自己的工作表明生命恰如豹尾坚挺有力。

一个晚霞出现必然带来美好的一天,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袁隆平的生命色彩如日如霞,生命之歌执著高亢,解读袁隆平,给人至深的心灵冲击。我们的心灵感动了,我们的责任感被唤醒了,我们将托起明天的太阳,感动中国!

话题:1、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安于位置,宠辱不惊。2、铭记、忘记3说“安”4、袁隆平把一个充满爱、真理和富强的世界留给明天5、袁隆平才是真正应该驻入我们心田的人。(审视文化生活)6、“跑”是袁隆平一生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多么形象的写照(跑的体验)7、他像是一朵长开不败的鲜花,“今年花盛去年红”8、他不仅是值得得农民塑像纪念,而且值得整个人类纪念。9、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圆形与星形)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3

衡水二中 刘维萌

【素材回放】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转身,徐徐挥动着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五星红旗。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一材多用】

一、以“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为话题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升入太空。和前两次载人飞行不同的是,这次将要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也就是“太空漫步”。很多人都曾经浪漫地想象过那个画面:浩瀚的星空与蔚蓝的地球作为背景,我们中国的航天员“走”出船舱,向着宇宙招手„„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它的背后却并不一定就是浪漫。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航天员们事先都要经过层层筛选,要进行多年的、非常艰苦的训练。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克服失重造成的影响,他们曾经头下脚上地“睡”在倾斜的床上达5天之久,就算简单的开关舱门的动作,也要一丝不苟,经过无数次训练。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这就是为了“太空漫步”那个浪漫时刻所付出的代价,而且还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目前还无法知道航天员们为了训练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还无法确切统计,有多少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着默默无闻的奉献。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杨利伟升空之前,神舟之行还是寂寞的,是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如果没有之前数十年的艰辛努力,就不可能换来今天的万众瞩目。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成果,正是多年来的“脚踏实地”精神的体现。

中国的航天人,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惊喜与自豪,也不仅仅是带来一次又一次人类的飞跃、科技的突破,他们最可贵的是勤恳踏实,忍住寂寞。航天员是他们之中最为耀眼的代表,是标志,是代言人。但没有千千万万沉默的星星,又如何能组成瑰丽浩瀚的星空呢?

现在社会普遍浮躁,某些人热衷包装与炒作,追求急功近利,期盼一步登天。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中,神舟七号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冷静和思考。积跬步而行千里,要做成大事,有大成就,要实现自由的漫步,必须始于一点一滴,必须不怕寂寞。

二、以“期待”和“关注”为话题

神舟每一次发射都带给我们很多喜悦和期待,因为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都有我们关注的闪光点,就拿神七来说,很多人之所以更加关注她,就是因为神七航天员将进行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关注“太空行走”,就是因为这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我们不但能发射火箭,还要能进行太空行走,这是数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人类的进步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关注中国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我们中国航天的未来。“太空行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来还要实现建设太空站、实现探月的计划„„中国的航天之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不管前面的路遇到多大的困难,但通过这次太空行走,我们对未来会更加充满期望,世界会对中国会更加充满信心。

我们关注首次“太空行走”,就是关注中国,关注世界,关注航天。关注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中国、世界和航天,一定会在关注中不断进步,有着更多的辉煌!

三、以“发展”和“创新”为话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6年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6年间,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神舟飞船7次飞天,中国航天员3上太空。速度震惊世界,成就辉耀太空。历史将永远铭记中华民族在实施推进载人航天工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创新能力,这强大的力量定将创造出新的中国奇迹!

四、以“探索”和“改革”为话题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外太空的第一步。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步”成为中国人自我变革和超越的标志,也成为民族勇气和智慧的象征。因为对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年代来说,中国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正如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从来就没有教科书一样。每一步的探索,都充满了挑战,也带有巨大的风险。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同样意识到迈出这样的第一步,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1978年的改革律动,或许我们会有航天事业的突破,却不可能让如此之多的国人分享航天探索的喜悦,也不可能让航天事业和中国人的生活变革一样精彩。

这样的第一步,也在这30年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现代文明的标志。从经济特区、土地承包这样群体性的第一步,到个性解放、权利保护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步”体现的。

有的时候,第一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科技上的第一步,有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社会变革的第一步,也会面临各种挑战。正如翟志刚出舱后的工作环境一样,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人既走出第一步,又面对第一次:小到培育出第一颗太空中的种子,大到第一次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这种考验,我们宁愿再听一听杨利伟、翟志刚们出征前的声音,用航天科技的决心、细心和信心,迈出改革30年之后新的每一步。

翟志刚的太空第一步,无疑将载入史册,而对国家未来的探索,也需要有航天探索的勇气;每一次探索式的迈步,又都可能意味着是最精彩的第一步。

五、以“品质”和“质量”为话题

据报道,神七飞船由12万个零部件、元器件组装而成,是当代“中国制造”——“尖端制造”的经典之作。既然我国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成更加尽善尽美,当不在话下。但凡国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存疑义。

然而,当代“中国制造”的水平并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结构,越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譬如奶粉和奶制品,时不时“拆烂污”很“正常”,搞得伤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组成神七飞行团队公开亮相的同一时刻,由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说:“截至24日晚9时,全国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78万人(次),下架退市问题奶7899吨„„”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厂家和机构检控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认真检控的难题;不是法纪有无的问题,而是法纪废弛,形同摆设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

六、以“梦想”和“成功”为话题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七、以“伟大”和“渺小”作话题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八、以“进取”和“追求”为话题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悲壮尝试,中华民族远征太空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依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空前迸发。

大到载人航天计划的战略筹划,小到火箭、飞船的设计生产„„这一系列“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诞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凭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人仅用16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变成现实;凭着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中国航天人5年之内3度飞天成功,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自强托举到新的高度。

39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刚同样在太空中迈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这预示着中华民族在太空探索与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上,必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4

积累是活水的吸纳,梳理是思想的沉淀

——课本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袁隆平)

课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收集积累素材,并深入思考、汲取材料,学会分类梳理----归纳文化知识、写作素材,积淀文化、思想和情感。使学生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一题多材),又能从一篇文章中辐射、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一材多用)。现举两例按“一材多用”方式梳理课本写作素材的例子。

一、《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朗月般清凉的诗文,如绾秋蛇的魅力书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兰亭的一切都是美的极致。

7、人是最美的风景。兰亭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会者是倜傥俊逸、诗才出众、品德高尚之士,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多风流。自然是美好的,人类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没有《兰亭集序》的诗文和书法,哪里会有永远的兰亭这一文明的踪迹?

8、率真自然。《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太尉都鉴让人到王家选快婿,王家许多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惟独王羲之在东床上坦然自若,结果被选上。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

9、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这是一个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出神入化、灵魂如翼、自由飞翔的世界。

10、我思故我在。兰亭让人难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让人难忘,他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王羲之的“旷古之叹”更是令人难忘,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兰亭不朽,王羲之不朽,能冥心奇想、独立开放的思想更是不朽!

11、如何传播经典文化。当今学术界,文化传播太过“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又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难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余味。”借用古诗词意境来写歌,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本无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为《兰亭序》,就有“篡改”和“涂鸦”之嫌了,这可不是对经典文化精义的积极传承。

13、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

二、《归去来兮辞》素材积累梳理:

1、坚守精神家园。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幽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

2、放弃的智慧。陶渊明由于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著“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社会的现实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了真我思想。

3、崇尚自然。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

4、高昂的头颅。公元405年冬天,彭泽县令陶渊明的上司来视察,别人劝陶渊明穿着整齐,态度谦恭地去参见这位官员。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小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5、享受亲情。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陶渊明好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尽管有时有劳累、彷徨、块垒和长啸,但亲情为他疗伤,给他希冀和抚慰,给他激励和温暖……

6、让心灵远行。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思想在南野田园中自由飘荡,在水面轻轻摇荡;与寂寞高洁的菊松倾心交谈,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让知识的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那时,我们也像陶渊明那样实实在在是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

7、寂寞与诗意。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要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8、张扬个性。陶渊明个性张扬的旗帜在飘扬。他是菊,有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和傲然脱俗的高尚人格。他更是松,是孤独的、寂寞的、挺拔的、傲岸的。人生最可贵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贫瘠、菊的凄美,如果没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挺立一生的主体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见高枝”呢?陶潜的选择恰好代表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解放。

9、角色与本色。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俗世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潜那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附 [ 袁隆平解读]

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他就是2004年感动了中国的74岁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若问他的形象,他,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常常穿着旧式短袖衬衣,灰色的裤,沾满泥巴的皮鞋,戴着老式玩具般的手表;他,身子瘦小,颧骨高高,后背微驼,烈日的炎晒、稻田里的跋涉,给他以古铜色的脸庞,黝黑的双臂和布满伤痕的双手:他,比田间的劳动者更像劳动者……

他1930年生于北平,生长在武汉,就读教会学校,1949年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也许你不解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那源于他小时一次郊游,他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串串鲜艳的果实。他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他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

也许你不解那个时代农意味着落后、贫瘠、艰辛,为什么袁隆平矢志不移?那是因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你今天的欣羡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你可知道耕耘探索时的艰辛?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 知识、汗水、灵感、心血。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

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按照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大胆地探索。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

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不久前年75岁的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稻米高峰论坛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级稻研究项目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目前,已有个别百亩连片的实验基地,平均亩产创记录地达到980公斤以上。

幼苗长成参天古木是因为它安于土壤;石砾化为玲珑卵石,是因为它安于河底,袁隆平的成果今天为世界震惊是因为他安于那分平凡艰苦的工作矢志不渝,袁隆平的成果为世界震惊,源于他在科学研究上不迷学习不盲从不断探究求实的精神。

今天的你也许还无法估量他研究成果的重量与价值。自1976—2004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达60亿亩,累计增稻谷约6000亿公斤。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他是当代“神农”。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以色列授予他“沃尔夫奖”、美国授予他“世界粮食奖”、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

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他当选感动中国大杰出人物,今天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当有的人在估算袁隆平个人持股的市值时,当有的人在盘算着二级市场“隆平高科”的价值几何,当有人说爆出 “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特大新闻时,袁隆平却心静如水,身价千亿元悄悄地戴上草帽来到在实验田。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探索研究科学心,淡泊名利袁隆平!

普米修斯被缚绑悬崖之上,身体被巨鹰啄食,是为给人间带来光明,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采集中药,为了医治人民的疾病。袁隆平一生探究耕耘是为了人们能远离饥饿。他用行动诠释着个人对人民、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他的恩泽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南亚国家,传向美国正传向世界。他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你、感动了中国。

多少人见阴而悲?多少人见日暮而伤感?多少人在沉溺在金钱与地位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多少人在生命还在延续时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袁隆平75岁的高龄,已功成名就,但仍不断前行,因为他心中还两个梦想“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彻底解决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实验室里有他的身影,稻田地里有他的足迹。他的火热的精神正幻红西边一片绚丽的彩霞,他用自己的工作表明生命恰如豹尾坚挺有力。

一个晚霞出现必然带来美好的一天,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袁隆平的生命色彩如日如霞,生命之歌执著高亢,解读袁隆平,给人至深的心灵冲击。我们的心灵感动了,我们的责任感被唤醒了,我们将托起明天的太阳,感动中国!

话题:1、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安于位置,宠辱不惊。2、铭记、忘记3说“安”4、袁隆平把一个充满爱、真理和富强的世界留给明天5、袁隆平才是真正应该驻入我们心田的人。(审视文化生活)6、“跑”是袁隆平一生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多么形象的写照(跑的体验)7、他像是一朵长开不败的鲜花,“今年花盛去年红”8、他不仅是值得得农民塑像纪念,而且值得整个人类纪念。9、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圆形与星形)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5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学案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学案桃源八中

刘兴文【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习方法】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学习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过程】一·材料的叙述思路手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如同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达与叙述的问题。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适用主题1:理智战胜情感

叙述的角度:

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由于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深知军令如山,不能凭私人感情行事,于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适用主题2:偏信自己

叙述的角度:

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适用主题3: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叙述的角度:

马谡自告奋勇,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得胜券在握,然而面对魏军却不堪一击,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人意料;可是只要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一意孤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小结:一材多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思路:

二·材料的分析方法例如: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可以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可以论证多少个话题与观点呢?请看:[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思考:太宗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

他的忘记和铭记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思考:太宗的什么举动出人意料?什么举动又在情理之中?太宗为什么吃蝗虫?太宗吃蝗虫怎么样(作用和意义)?

[角度3-——“说‘安’”]《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思考: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么?为什么要求这样的“安”?追求这样的“安”有何意义和作用? 小结:材料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三·拓展训练1:(任选一个)1.援用“太宗吃蝗虫”的素材,以“责任”、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2.援用“失街亭”的素材,以 “位置”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四·拓展训练2:(分组讨论)

任意选择一个素材,看看你能从哪些角度分析出自己的观点。“5.12汶川大地震”

“三鹿奶粉”事件

神七上天

五·(课后阅读)作文一例多用范例:以苏轼的事迹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断论点1:走出圈子

经历了乌台诗案,继而被流放到黄州,一个偏僻荒凉之处,苏轼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此时,庄子弃相不做的选择提醒了苏轼,他开始换个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为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面对人生的风雨,苏子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人生风云,因着乐观,因这豁达,(怎么样?)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场黑暗的圈子。(是什么)如果苏轼只是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么,他还能够潜心于诗文的创作,还能写下“两赋一词”等千古佳作,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吗?!(意义、作用)论点2: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上天给苏轼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昔日的朝廷重臣,转眼便成了阶下囚,之后又流放到了黄州这穷乡僻壤,苏轼的人生位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造化的弄人,乐观的苏子坦然相对。他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与其悲苦万分,以泪洗脸,不如安于现在的位置,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方不亮西方亮”。心中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为什么)苏轼忘记了贬谪之痛,潜心于诗文的创作,“两赋一词”等横空出世,轰动了当时的北宋文坛,苏轼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意义、作用)论点3:不敢忘记

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投身报国,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能忘却贬谪之痛,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怎么样)人民因此感激他,纪念他,铭记他的大恩大德。如果东坡的眼中没有百姓的温饱,心中只有他的前途命运,那么,他就可能只会沉浸于个人的伤痛之中,也就不可能胸怀天下,得到人民的拥护了。正是因为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牢记要为百姓造福,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美名扬天下。(作用、意义)

自我补充 :

以“李白故事和李白名诗名句”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断论点一:正确处理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关系

是荒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认定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权贵,认识到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你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享受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傲然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我们看见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而是卓然站立的你。李白,我们感谢你,是你清醒的自我认识为中华文学史成就了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论点二: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挫折,他傲然一笑,面对痛苦,他潇洒挥袖,遍访名山,歌咏自然,是他对挫折和痛苦的正确态度最终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论点三:找准人生位置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大唐的江山史册上才多了几分厚重,中华的文明史册才更光辉灿烂。论点四:人生需会辨

人生需会辨,会辨才能让人在纷扰的人世中认清方向,在纵横的歧路中找对自己的路。诗仙李白,在歌吟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的同时,始终保有一双明辨的眼睛,在歌舞升平的宴饮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清楚地辨出了皇帝的昏聩,朝政的污浊,也辨清了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权贵的皓皓心志,因而他正确地选择了一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人生路,潇洒地走向自然,走向山水,也走向了自己诗歌创作的辉煌之路。假如李白没有一双会辨的眼睛,没有选准自己的人生路,他就会在官场上虚度一生,无法成就自己诗仙的美名。自我补充 :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范例展示[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例文3]“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广东卷《纪念》[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 《忘记与铭记》[例文5]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他甘心做么?他做得到么?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

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

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重庆卷《自嘲》【实战演练】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

(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

(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试运用下面的材料,根据给定的话题,分别写一段文字,证明观点。(此题写在作文稿纸上)【材料】《烛之武退秦师》(课本第1册)【话题1】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示例】参考答案①金子总会发光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③顾全大局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烛之武善于辞令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3.下面这段文字在论据叙述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指出并加以修改。细小的事,决定成败。古代征战连绵,士兵死伤无数,可是历史上也有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四万大兵逼退的事例。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城内只有寥寥几千兵力,但却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大开城门,并亲自带上书童上城楼抚琴,使得司马懿在城外不敢进入,并草草收兵,恐有埋伏。诸葛亮因早早摸清对方性格,才能如此布局,从而不难看出,细小的事却决定了成败啊!论据的选取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a、b、c、d、修改:a、论据没有紧扣论点b、叙例时没有针对论点c、缺少感染力d、舍弃观点关键词,细小≠细节修改答案示例:

细节决定成败,空城计中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司马懿的四万大兵逼退,诸葛亮之所以成功,除了超常的智慧和胆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注重了细节:藏起旗帜,大开城门,每扇门派二十个军士洒水扫地;自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携两小书童到城楼上弹琴;甚至还不忘点起檀香。如果诸葛亮不是抓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如果他不是将每一个细节都布置得天衣无缝,又怎能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又怎能留下战争史上的奇迹?试想,有一个扫地的士兵露出了慌乱的神色,试想他自己的纶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个细节露出了蛛丝马迹都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胆大,更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细,实在是细节决定了成败啊!

2013高考作文素材篇6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学案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学案桃源八中

刘兴文【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习方法】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学习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过程】一·材料的叙述思路手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如同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达与叙述的问题。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适用主题1:理智战胜情感

叙述的角度:

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由于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深知军令如山,不能凭私人感情行事,于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适用主题2:偏信自己

叙述的角度:

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适用主题3: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叙述的角度:

马谡自告奋勇,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得胜券在握,然而面对魏军却不堪一击,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人意料;可是只要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一意孤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小结:一材多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思路:

二·材料的分析方法例如:材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一则“太宗吃蝗虫”的材料,可以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可以论证多少个话题与观点呢?请看:[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思考:太宗忘记的是什么?铭记的是什么?

他的忘记和铭记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角度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思考:太宗的什么举动出人意料?什么举动又在情理之中?太宗为什么吃蝗虫?太宗吃蝗虫怎么样(作用和意义)?

[角度3-——“说‘安’”]《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思考:唐太宗心中的“安”是什么?为什么要求这样的“安”?追求这样的“安”有何意义和作用? 小结:材料一材多用的具体分析方法:

三·拓展训练1:(任选一个)1.援用“太宗吃蝗虫”的素材,以“责任”、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2.援用“失街亭”的素材,以 “位置”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四·拓展训练2:(分组讨论)

任意选择一个素材,看看你能从哪些角度分析出自己的观点。“5.12汶川大地震”

“三鹿奶粉”事件

神七上天

五·(课后阅读)作文一例多用范例:以苏轼的事迹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断论点1:走出圈子

经历了乌台诗案,继而被流放到黄州,一个偏僻荒凉之处,苏轼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此时,庄子弃相不做的选择提醒了苏轼,他开始换个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为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面对人生的风雨,苏子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人生风云,因着乐观,因这豁达,(怎么样?)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场黑暗的圈子。(是什么)如果苏轼只是沉浸在贬谪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么,他还能够潜心于诗文的创作,还能写下“两赋一词”等千古佳作,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吗?!(意义、作用)论点2:安于位置,创造价值

上天给苏轼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昔日的朝廷重臣,转眼便成了阶下囚,之后又流放到了黄州这穷乡僻壤,苏轼的人生位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造化的弄人,乐观的苏子坦然相对。他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与其悲苦万分,以泪洗脸,不如安于现在的位置,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东方不亮西方亮”。心中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为什么)苏轼忘记了贬谪之痛,潜心于诗文的创作,“两赋一词”等横空出世,轰动了当时的北宋文坛,苏轼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意义、作用)论点3:不敢忘记

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因为投身报国,为民请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黄州,他也能忘却贬谪之痛,心系百姓,造福于民。为此,他成立了救儿会,捐出节衣缩食的钱物,帮助贫穷的百姓脱离困境。(怎么样)人民因此感激他,纪念他,铭记他的大恩大德。如果东坡的眼中没有百姓的温饱,心中只有他的前途命运,那么,他就可能只会沉浸于个人的伤痛之中,也就不可能胸怀天下,得到人民的拥护了。正是因为东坡不敢忘记肩上的责任,牢记要为百姓造福,才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爱戴,美名扬天下。(作用、意义)

自我补充 :

以“李白故事和李白名诗名句”为材料多角度使用片断论点一:正确处理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关系

是荒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认定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权贵,认识到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你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享受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傲然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我们看见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而是卓然站立的你。李白,我们感谢你,是你清醒的自我认识为中华文学史成就了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论点二: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挫折,他傲然一笑,面对痛苦,他潇洒挥袖,遍访名山,歌咏自然,是他对挫折和痛苦的正确态度最终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论点三:找准人生位置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大唐的江山史册上才多了几分厚重,中华的文明史册才更光辉灿烂。论点四:人生需会辨

人生需会辨,会辨才能让人在纷扰的人世中认清方向,在纵横的歧路中找对自己的路。诗仙李白,在歌吟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的同时,始终保有一双明辨的眼睛,在歌舞升平的宴饮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清楚地辨出了皇帝的昏聩,朝政的污浊,也辨清了自己不能折腰摧眉事权贵的皓皓心志,因而他正确地选择了一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人生路,潇洒地走向自然,走向山水,也走向了自己诗歌创作的辉煌之路。假如李白没有一双会辨的眼睛,没有选准自己的人生路,他就会在官场上虚度一生,无法成就自己诗仙的美名。自我补充 :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范例展示[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例文3]“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广东卷《纪念》[例文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一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过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全国丙卷 《忘记与铭记》[例文5]苏轼被贬官黄州之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在众人的凑趣中,苏轼欣然题诗一首,他嘻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那么东坡居士自己呢?他真的欣赏这种能保人“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愚且鲁”么?他甘心做么?他做得到么?虽然明知“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是他愿意就此归于尘芥,闭上眼睛堵住嘴巴么?

是的,这只是苏轼的一种自嘲,一种泄愤似的自嘲,一种无奈中的达观。如果说“愚且鲁”可以“到公卿”,那么,现实中的公卿有都是些什么货色呢?苏轼的人生当然不是以成为这样的“公卿”为目的的。

在戏谑玩笑中,东坡在自嘲,在呼喊,在释然而笑。

自嘲,是一片无奈的叶子,心中的风暴成就了它的舞动,恣意,随后化作豁达乐观的润土,滋润着生命的大树,让你摘到心中的太阳。——重庆卷《自嘲》【实战演练】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

(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

(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试运用下面的材料,根据给定的话题,分别写一段文字,证明观点。(此题写在作文稿纸上)【材料】《烛之武退秦师》(课本第1册)【话题1】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示例】参考答案①金子总会发光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③顾全大局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⑤烛之武善于辞令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3.下面这段文字在论据叙述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指出并加以修改。细小的事,决定成败。古代征战连绵,士兵死伤无数,可是历史上也有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四万大兵逼退的事例。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城内只有寥寥几千兵力,但却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于是大开城门,并亲自带上书童上城楼抚琴,使得司马懿在城外不敢进入,并草草收兵,恐有埋伏。诸葛亮因早早摸清对方性格,才能如此布局,从而不难看出,细小的事却决定了成败啊!论据的选取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a、b、c、d、修改:a、论据没有紧扣论点b、叙例时没有针对论点c、缺少感染力d、舍弃观点关键词,细小≠细节修改答案示例:

细节决定成败,空城计中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却将司马懿的四万大兵逼退,诸葛亮之所以成功,除了超常的智慧和胆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注重了细节:藏起旗帜,大开城门,每扇门派二十个军士洒水扫地;自己穿上鹤氅,戴上纶巾,携两小书童到城楼上弹琴;甚至还不忘点起檀香。如果诸葛亮不是抓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如果他不是将每一个细节都布置得天衣无缝,又怎能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又怎能留下战争史上的奇迹?试想,有一个扫地的士兵露出了慌乱的神色,试想他自己的纶巾系得不端正……任何一个细节露出了蛛丝马迹都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我们不得不赞叹诸葛亮的胆大,更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细,实在是细节决定了成败啊!

推荐访问:高考作文 素材 2013高考作文范文 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 2013高考作文题 2013年高考作文满分 2013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3全国高考作文题目 2013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2013年高考高分作文 2013年高考作文 2013高考满分作文范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