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23 14: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中国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篇,供大家参考。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1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又具有显著的本土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本土性特征的具体显现。

在人类社会迈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认真学习、全面研究我们党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行指导与改革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充分结合,构建起具备时代特点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出了对时代问题、任务以及时代矛盾等的有效把握。如“农村包围城市”、“两个凡是”、“中国特色”等,都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是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不断融合的过程。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前提下不断时代化,同时也在时代化进程当中中国化,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同塑造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主体,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旋律,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用不断发展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需要判断分析世界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结合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即充分把握普遍性以及特殊性。时代在变化与发展,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充分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解决与理清时代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建设等实践充分结合,同时用新的实践与新的思想观念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从我国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民众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体制转轨尚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许多机制性与体制性问题有待解决,从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都出现了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就是提供解决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1.深入把握国情与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生命力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就必须要深入把握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充分发扬与时俱进的品德,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时代主旋律,同时有效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就,用时代性话语和时代性表达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只有深入把握国情与时代特征,才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实践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2.贯彻落实“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与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当前中国风发展趋势,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形势下,我国更应当深入贯彻“四个全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并且“四个全面”是在中国发展滞后,更为注重发展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因而,我们应当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与现实环境当中,树立起“四个全面”的发展旗帜,激发中华民族亿万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告诉我们,时代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也正由于此,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经艰辛,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都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创新。要想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新时代环境下,我们更应当不断研究与探索新问题,变化新形势,发现新内容,努力形成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促进时代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使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如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建设与改革实践深入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使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3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编写而成,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以改造现实为己任的一种思想体系,但它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要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不断变化,才能发挥其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但它只是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并灵活掌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过程,就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换句话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让其在中国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拥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建立起繁荣富强的国家,通过实践证明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探索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发现适应于不同时期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成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这一精神支柱的引领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倡导下,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在长期实践积累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伸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体系,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封建思想仍然在社会中处于主流地位,深深的渗入到了民族文化中,而中国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是从封建思想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们都很激进,但是他们磨灭不掉封建道德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阻碍。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一思想武器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中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才真正被认识到。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重要问题,但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首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所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个人崇拜和思想固化,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并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在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要求,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共会议上,我党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

马克思中国化的每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指导,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4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编写而成,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以改造现实为己任的一种思想体系,但它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要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不断变化,才能发挥其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但它只是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并灵活掌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过程,就是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换句话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让其在中国发挥真正的引领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拥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建立起繁荣富强的国家,通过实践证明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探索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发现适应于不同时期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成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这一精神支柱的引领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倡导下,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实际,在长期实践积累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相结合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伸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体系,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封建思想仍然在社会中处于主流地位,深深的渗入到了民族文化中,而中国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是从封建思想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们都很激进,但是他们磨灭不掉封建道德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定阻碍。党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一思想武器并不能解决中国革命中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才真正被认识到。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重要问题,但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首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所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个人崇拜和思想固化,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并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在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要求,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共会议上,我党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

马克思中国化的每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指导,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回答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必须循着其酝酿、萌芽、发展和提出的脉络,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现场,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国际背景、社会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因素

纵观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发展和提出无不与“中国问题”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中国问题”包括:一是宏观层面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前提;二是中观层面的中国革命道路探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发展的历史际遇;三是微观层面的制定和贯彻抗日战争战略战术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破茧而出的直接因素。

1救亡图存的“中国问题”。20世纪前半叶,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击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主权,内无民主。“中国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救亡图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为解答这一“中国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求索,各种主义与思潮相互激荡,最终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2探明中国革命具体道路的“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第二层次性“中国问题”,又为其缘起提供了萌芽与发展的深厚土壤。在革命初期实践中,党内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左”倾和右倾错误路线,导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坚信“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1]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迈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第一步。不同的政治路线带来的革命结果显而易见,但是甚至遵义会议后,部分中央领导人还坚持认为党的思想路线并不存在原则性错误,仅仅是策略上的失误。这就使得从思想原则的高度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道路,显得十分必要。

3认清抗日战争形势和策略的“中国问题”。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救亡上升为最突出的“中国问题”。国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论调。“速胜论”认为抗日战争在国际盟国的帮助下会迅速取得胜利,易产生轻敌心理。“亡国论”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弱,会迅速灭亡,易产生投降心理。两种观点对中国抗战形势的认识都是偏颇的,对抗战百害而无一利。与此同时,党内出现了过分相信国民党、倾向于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活动公开化,对国民党的干涉、排挤甚至迫害政策一味迁就退让,少数人以任国民政府官员为荣等右倾错误思想。在救亡图存历史紧迫感空前突出之时,迫切地需要提出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路线,正确地分析抗战形势,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需要,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理论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2]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其中一些理论探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因子,为此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理论准备。

一是初步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于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历经了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由分歧到逐步统一的过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可以依靠无产阶级独立完成,提出“独立的、攻击(其他政党)的政策”。在三大宣言中指出,“国民党更应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表明党内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出现了动摇。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不仅明确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而且回答了争取和实现路径。他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3]

二是初步探索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对象、动力、性质、前途的理论探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共产党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蕴含着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探索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则直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提供直接的理论资源。

三是初步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与宣传,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传统中国文化创造性结合,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汲取与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四是初步确立了正确的理论态度。早期共产党人注重探索如何对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出反对教条式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瞿秋白提出“革命的理论永远不能与革命的实践相离”,[4]李达也提出“缺乏独立见解的、足以窒息生机的教条主义态度,是与生气勃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根本抵触的”。[5]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具体地、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党的早期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为后继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表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下,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理论论争迭起。特别是“中国化”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

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社会文化底蕴和有益的思想氛围。中国化思潮是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民族文化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关系的思考。它在文化界兴起,逐渐扩展到历史、科技、哲学领域,形成中国化的学术热潮。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化思潮由学术向政治实践的扩展,对其提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一是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1920年后,中国化思潮蓬勃发展,社会各界都表达了“中国化”的主张,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教育界,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提出:中国教育要想更有效率就必须中国化。[6]文化界,从先贤指出“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中国化”。[6]420陈唯实、张申府等先后提出“科学中国化”“辩证法之实用化与中国化”。艾思奇指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6]387陈序经、瞿秋白、孙本文等人也都曾公开使用过“中国化”的说法。[8]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是中国化思潮中蕴含着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逻辑。很多中国化主张都表达了外来思想要同中国情况相结合的观点。庄泽宣指出:中国教育多为舶来品,故不符合中国实际,“要把新教育中国化”。胡绳在《辩证法唯物论入门》中说:“用现实的中国的具体事实来阐明理论,这应该是所谓‘中国化’的意义的另一面。”[9]以上这些主张虽没明确提出“中国化”内涵,但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国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已涉及其本质内涵,为其提出提供了借鉴。

三是提出注重民族形式,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思想文化相融合的观点。艾思奇在《关于形式论理学与辩证法》中指出:其前提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同时“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6]420这些中国化思潮,无论是从兴起的本质还是具体表达上,都体现了注重民族形式、民族特点的主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中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参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国际背景

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两头好、中间差”的流变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中间阶段,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不顾中国革命实际,通过中国的教条主义者强推苏联经验,实行严密而僵化的组织控制和思想禁锢。这些做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共产党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反而使全党陷入了严重的实践和理论危机。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通过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建党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推进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前提。特别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两次路线的转变,启发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认识,即革命重心和策略应随着革命形势、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共产国际七大前后,出于对建设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主义联盟的考虑,不仅联共(布)调整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共产国际也调整了领导方式,开始鼓励各国共产党独立决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组织保障、外部环境条件和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过程是中国革命实践史、思想史、学术史的交织与互动,回顾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树立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深入时代深处,揭示时代问题,才能把握时代逻辑,最终解答时代问题。纵观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发展和提出无不与“中国问题”息息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问题”体现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前提;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救国救亡的真理之后,中国问题演变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了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发展的历史际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统一抗战思想、制定正确战略的现实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破茧而出。

不仅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也一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条件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中国问题”过程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中央正是抓住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这一“中国问题”,从而成功地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21世纪,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问题”,主要表征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日趋突出。

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十八大以来,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中国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进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行。   三是推进智库产业化发展,实现智库平衡发展。建立智库产业化发展战略,形成产业格局和产业规模效应,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建立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强化基金对智库资金支持,为第三方智库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鼓励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民办智库多头并举、公平竞争。构建智库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包括课题开展、调研合作,探索人才轮岗交流机制。制定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智库评价机制,引导智库产业化、高水平合理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方法、思想源泉。其缘起于1921-1945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和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国内因素与国际影响、政治发展与学术思潮推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要有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只有以问题为主导,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更要真用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要实现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的互动,形成社会共识与社会合力推进理论与实践。过去,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思想方法,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今后,仍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术界需全面地立体地考察、分析1921-1945年的历史,包括实践史、思想史、学术史,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来透视复杂的历史,将前人的智慧凝炼成深刻的思想,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6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7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逻辑关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行指导与改革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充分结合,构建起具备时代特点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反映出了对时代问题、任务以及时代矛盾等的有效把握。如“农村包围城市”、“两个凡是”、“中国特色”等,都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是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不断融合的过程。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前提下不断时代化,同时也在时代化进程当中中国化,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共同塑造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的主体,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旋律,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创新,用不断发展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需要判断分析世界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结合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即充分把握普遍性以及特殊性。时代在变化与发展,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充分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解决与理清时代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建设等实践充分结合,同时用新的实践与新的思想观念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时代化的内涵。从我国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建党90余年,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民众也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体制转轨尚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许多机制性与体制性问题有待解决,从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都出现了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就是提供解决社会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1.深入把握国情与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生命力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就必须要深入把握国情以及时代特征,充分发扬与时俱进的品德,准确把握、科学分析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时代主旋律,同时有效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就,用时代性话语和时代性表达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只有深入把握国情与时代特征,才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实践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2.贯彻落实“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与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当前中国风发展趋势,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形势下,我国更应当深入贯彻“四个全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并且“四个全面”是在中国发展滞后,更为注重发展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因而,我们应当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与现实环境当中,树立起“四个全面”的发展旗帜,激发中华民族亿万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告诉我们,时代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也正由于此,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经艰辛,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都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创新。要想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新时代环境下,我们更应当不断研究与探索新问题,变化新形势,发现新内容,努力形成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促进时代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使互相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如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建设与改革实践深入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使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8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又具有显著的本土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本土性特征的具体显现。

在人类社会迈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认真学习、全面研究我们党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9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标志我党在政治上走上成熟,党中央领导才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探索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1928年开始,为解决大革命失败后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1930年针对教条主义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思想雏形;长征胜利后发表《实践论》等著作,从哲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2年在延安整风中,发表《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3]

(二)邓小平理论

主义建设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这一飞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仍处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新时期如何建设一个思想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阶段特征,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重大时代问题,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10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富有科学性、系统性又具有显著的本土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本土性特征的具体显现。

在人类社会迈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认真学习、全面研究我们党的历史,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11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也在讲话中运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12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标志我党在政治上走上成熟,党中央领导才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探索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出发,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1928年开始,为解决大革命失败后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问题,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1930年针对教条主义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初步探索,形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思想雏形;长征胜利后发表《实践论》等著作,从哲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2年在延安整风中,发表《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3]

(二)邓小平理论

主义建设与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这一飞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仍处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新时期如何建设一个思想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阶段特征,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等重大时代问题,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四)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必定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态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以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理论创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武器。

推荐访问: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