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沁园春长沙优秀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24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目的】⒈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⒉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诗词规律。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

沁园春长沙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篇1

【教学目的】

⒈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⒉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诗词规律。

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⒈毛泽东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由于现代的学生对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会导致对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资料图片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堂上评点学生课前绘画的意境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⒉本词的意境凝造离不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标示和提点,能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诗词的规律。

⒊感性的录音范读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反复诵读能具体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

㈠介绍背景导入  课文

[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这篇也是这样。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㈡分析上阕[用电脑板书结合讲解。]

这首词与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分上下两阕。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悉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提问:“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幅秋色图?

讲解: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重重迭迭的树林都变成红色,像染过一样。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清,清澈见底的特征,“透”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使。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接着,抬头看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从修辞上看,这两句形成了对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到河底,故显得浅。“击”搏击。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鹰展翅迅猛有力拍打的雄姿。“翔”,一般用于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这天上、水中的两幅画都是所谓的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属于近景,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竞”,竞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一句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的咏秋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

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这诗句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上阕最后三句为小结,章法上叫“煞尾”。“怅”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问”呢?“怅”愿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廖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用电脑显示两幅根据这意境绘画的图画,要求学生背诵上阕,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画你喜爱哪一幅?它是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意境?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讨论完后小结上阕。]

上阕主要写眼前之景,由“看”字领起,巧妙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俯仰交错,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作哲学的沉思。从“谁主沉浮”的发问中表现了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㈢分析下阕[用电脑板书结合讲解。]

“携来百侣曾游。”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过变”或“换头”。结合我们学过的词,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百侣”与“独立”呼应,不仅引发作者对战友的思念,也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正是因为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携”,携手,这里是亲切友好的意思,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岁月做好了铺垫。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忆”为领字,总领八句,一字领起,直贯铺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画出了时代特征。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不平凡、不寻常,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稠”,多,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一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少年”,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指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二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三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指评论;“激扬”,击浊扬清。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江山”一般代表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大事。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活用作意动,视……如粪土。把当年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的气魄。

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回忆,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结尾三句为下阕“煞尾”,也是全词的总结,称为结句,以有力的问句收结全篇。“曾记否”是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中流”江中水深流急的地方。“遏”,阻止。当年我们在江中心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里虽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用“记”字,跟前面的“问”呼应,鼓励同伴们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大任。

[用电脑显示两幅根据这意境绘画的图画,要求学生背诵下阕,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画你喜爱哪一幅?为何不直接说“承担大任者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而偏要回忆击水的情景呢?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黑板上板书,讨论完后小结下阕。]

小结下阕:下阕主要是叙事抒情,通过回忆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在峥嵘岁月中的战斗生活,展现了他们英勇的风姿和远大的抱负。学习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抽象的意念用具体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画面代替议论。这里用中流击水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望和鼓励,表明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我们在座的高二的“同学少年”也“风华正茂”,同样是有雄心,有壮志,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也要像这些年轻的革命家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敢闯敢拼,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学好知识本领,成为新世纪的主人。

㈣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在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的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绪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是诗的特性,我们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㈤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预习《水调歌头·游泳》。

沁园春长沙优秀篇2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 深山,鱼 潭底,驼 大漠,雁 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沁园春·长沙》是《成人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是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是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两点,我定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其中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重、难点;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难点。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学习诗词,首要在于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  这一环节中,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飘渺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落实了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另外,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因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训练,以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特点,进而完成“由物及人”的目的。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在初中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 中,引入《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第五,有这么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又有这么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因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力求达到当堂背诵本词的目的。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动手、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目标,本课中,我基本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在此,必须说明一点:师生互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优秀篇3

高中语文教案:1.1《沁园春•长沙》 (人教版必修一)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

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 携(xié)来 浪遏(è)飞舟

多音字:

汗水 可汗 数字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重要字形: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重要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文本释要】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

【疑难点拨】

1.这首词既写景又抒情,说说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答: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课外链接】

《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教材练习】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答: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答: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高考链接】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上海高考试题)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附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课内阅读】

1.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2.《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能体现这幅画面特征的一个字是

a.尽 b.碧 c.争 d.竞

3.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寒秋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b.这首词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悲凉情绪。

c.用词准确精当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如“万山红遍”,一个“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d.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和一群同伴在长沙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见证并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4.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抒情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助丰富的想像和雄奇的画面来表达诗人的豪情。

b.上阙对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做了描绘,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c.这首词由眼前事,过渡到对景的描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d.这首词由眼前所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叶(沙白)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a.诗中“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枫叶零落之状。“脚跟前”暗含了作为抒情的主人公的“我”,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感受。

b.“噢”字委婉曲折地引出诗人的一番领悟,这领悟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般人都有的感受,第二层蕴含了诗人独有的感受。

c.“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绿”一般象征和平、蓬勃生长,“红”一般象征流血、奋斗、牺牲,诗人道出了二者内在联系的必然。

d.诗人说是在“经霜”后才发现这一真谛的。“经霜”语涉双关,即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又是暗喻在坎坷曲折的人生中所经受的考验。

6.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遥望(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上阕是说:年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仿佛非常遥远。

c.诗的下阕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有如故乡一样亲切。

d.这首诗通过时间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华年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附答案:课内阅读:1.c 2.d 3.b 4.c

课外阅读:1.d 2.a 3.d 4.a 5.c 6.a

推荐访问:长沙 沁园春 优秀 沁园春长沙优秀ppt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优秀公开课视频 沁园春长沙优秀板书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视频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优秀笔记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两课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