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ā zhǎn,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5篇
第1篇: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18军三个师建国后的发展
18军部队在1949年2月成立后,兵锋南指,转战10省区,歼敌(匪)2万余人,经过艰苦的行军和作战的锻炼,已成长为一支忠于人民忠于党,具有相当作战能力、作风优良的野战部队。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2月10日,进入西藏的18军领率机关和部队,奉命成立西藏军区,18军番号撤消。1955年5月1日,西藏军区升格为大军区。其原属各师发展变化如下:
一、步兵第52师
1950年10月,以52师为主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进行了昌都战役,一举歼灭了藏军主力6700余人,打开了进军拉萨的大门。
1951年底,52师进军到拉萨、江孜、日喀则等西藏腹地,成为人民解放军入藏第一师,是我党在西藏维护和平协议,反对分裂,巩固国防并力争站稳脚跟的政治斗争的主要依靠武装力量。
1952年7月,为适应西藏斗争形势的需要,西藏军区撤消了第52师师部,其主要领导干部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分别在江孜、日喀则、山南、太昭开展地方工作。下属第154团驻防江孜、日喀则、亚东地区,155团驻防拉萨、山南,156团则调归53师建制。
原52师下属各团在以后的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均有优异表现。1962年6月11日组建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进指挥部(即藏字419部队)就是以原52师部队为主。在10月20日开始的反击克节朗战斗中,这几个团发扬了52师一往无前、敢打恶仗、善打硬仗的作风和传统,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全歼印军第7旅,俘旅长达尔维准将,涌现出“阳廷安班”(155团)、张映鑫(154团)、谢道银(155团)等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11月中旬开展的第二次战役中,藏字419部队担任打头、斩腰、剖腹的主攻任务。第154团在追歼清剿阶段共作战30余次,击毙了印军第62旅旅长豪尔· 辛格准将,歼印军千余人。而我一枪一弹未丢,没有一人失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恢复了第52师番号,下辖藏字419部队的3个团,即第154团、第155团、第156团(由原419部队第157团改称)。
1969年8月,根据形势的需要,西藏军区陆军第52师与陆军第50军149师互换防务和番号,结束了在西藏高原上近20载春秋的军旅历程,虽然内调四川,但它的形象同18军番号一样,永远矗立在雪域高原和西藏人民的心中。
1979年2月,149师奉命赴云南方向作战,配属于第13军。13军命令第149师加强炮兵第4师18团、39师116团100迫击炮及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3营(欠第7连),并指挥11军32师95团,负责歼灭沙巴地区越军316A师主力的任务。这次作战,149师巧妙穿插,顽强作战,深入越境60里,控制了黄连口,攻占了沙巴县城。歼灭了越军316A师主力174团和148团5营及98团7营大部、148团4营及沙巴独立营各一部。共毙伤俘越军2338人(其中毙敌1736人,伤敌560人俘敌42人),缴获各种枪655支, 40火箭筒65具, 各种炮51门, 各种炮弹7000余发, 各种枪弹56万余发, 地雷8573个,各种电台18部及其它装备物资一部。据说军委领导战后评论,军一级的属55军打的最好,师一级的属149师打的最漂亮。
1985年全军大整编,第50军撤消番号,第149师(原52师)作为第50军唯一保留建制的主力师转隶第13集团军,并增编高炮团(原50军高炮团),仍为南方甲种师编制。
1989年3月,第149师446团2000余人经空运到达拉萨,师机关和4个团及13集团军坦克旅两个连经青藏线急驰拉萨,执行戒严任务,其行动迅速、军威严整,得到了军委领导的高度赞誉,为稳定拉萨局势,平定骚乱起了决定作用。1990年8月圆满完成任务回防。
进入九十年代,第149师被上级确定为应急机动部队,成为西南快反第一师。跨入新世纪,第149师的新一代继续发扬18军和52师的光荣传统,围绕“打的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加强部队全面建设,连年取得佳绩,受到集团军、军区和总部的高度赞扬。在总参开展的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评比中,自1999年起连续5年荣列榜中,显示了不凡的实力和扎实的作风。
1998年全军体制编制大调整,149师447团(原53师157团)与南调的沈阳军区坦克3师机械化团合编改装为149师装甲团。
步兵第149师原代号56016部队,现代号77156部队,驻防四川乐山。
二、步兵第53师
1951年4月,为了解决进藏部队的供应问题,以53师机关为基础和54师机关抽调人员组建了甘孜机场修建指挥部,下辖第53师(欠157团)、54师、工兵5团、8团、军大8分校、卫校和西南军区重型机械营、军直属部队及汽车部队。至11月20日建成试航。
1951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师(配属工兵第8团)开始全面投入修筑康藏公路,负责第二公路总段。历时三年,53师继承新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克服种种困难,共修路面462公里,架桥80座,修涵洞513个,挖土方245万立方,开石方120万立方,用工345万个标准工日,完成工效143%。先后5次评功,记特等功1人,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万人次。部队牺牲、病故159人,受伤449人(含重伤198人),致残28人。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53师同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人间奇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期间,1952年7月52师撤消番号后,下属第156团编入53师建制,也参加了公路的修筑。同时本师第158团在1953年2月也奉命撤消番号,部队分别编入第156团和第159团。修筑任务结束时,第53师下辖步兵第156团、157团和159团。
1955年4月,西藏军区本着加强内卫兼顾边防和不突破军委规定的西藏驻军总定额的原则,对部队进行了第一次大整编和重新部署。第53师于扎木地区整编为国防步兵师,总员额1.3万人,属军委编制,归西藏军区指挥,为军区边防、内卫之机动作战部队。该师将原18军的几个老团队编入,基本保留了18军的精华。其编制为:
步兵第154团(原属52师)
步兵第155团(原属52师)
步兵第157团(原属53师)
炮兵第308团(由原属52师的156团团部和原18军炮兵教导队合编而成)
直属部队:高炮营(由原156团1营改编)、战防炮营(由原156团2营改编)、通信营、工兵营、卫生营、军士教导营等。
53师原159团在这次整编中仍保留番号,为2000人的大团,调驻拉萨,归军区直接指挥。
1956年7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欲掀起叛乱,反对民主改革,首先在昌都发难。中央为稳定局势,维护统一,决定在西藏实行收缩,执行“六年不改”方针。西藏军区根据总参1957年4月15日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6月21日批准的西藏军区的定额,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编制、部署调整。
在第二次大调整中,步兵第53师番号于1957年5月23日遵照总参指示予以撤消,师部和昌都警备区合并。所辖第154团调四川甘孜地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55团和炮兵308团调驻拉萨,155团以1个连后增至1个营的兵力驻山南泽当,由军区直接领导。第157团调驻江达,归昌都警备区领导,但建制仍属军区。53师的老159团仍驻拉萨,并以1个营驻林芝。
1959年3月,西藏大规模叛乱爆发,原53师的154团、155团、157团、炮兵308团及老159团均参加了平叛。老159团在拉萨和山南地区平叛后,于7月10日奉命组建山南军分区,3个营扩编为步兵第1、2、3团,此后一直镇守山南边防。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原53师的部队表现不俗,屡建功勋。涌现出“一等功臣连”(155团)、“二等功臣连”(157团)、吴元明(山南分区步兵2团,即原159团2营)等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
1968年2月7日,西藏军区奉命以原西藏公安总队为基础,重组陆军第53师,师部驻日喀则,下辖4个团,分别是:
新157团——原军区步兵第153团改称。这个团不是17军51师153团,而是在建国初期由云南入藏驻在察隅的14军42师126团团直一部和第1营沿革而来。这个营后来改为成都军区公安8团,1955年4月,西藏军区第一次大调整时,改番号为步兵第153团,纳入西藏军区建制。该团战斗力较高,参加了剿匪、平叛和自卫作战,有出色表现。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肖明生就是该团5连炮排战士。
新158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4团改称,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4师160团一部组建而成,当时属江孜军分区。注意的是,这个158团是第三个158团了。
新159团——原西藏军区独立第3团改称,前身是平叛后由原53师159团3营组建而成,当时属山南军分区。
炮兵第310团——新建。
1981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陆军第53师159团1营炮连2班“护林灭火英雄班”荣誉称号。
1985年10月,陆军第53师奉命组建我军第一个山地步兵旅,改番号为山地步兵第53旅。同期改编的还有山地步兵第52旅(即换防的原50军149师)。相对于国外的山地旅,我军山地步兵旅则驻扎在全球最高处,堪称高原山地旅,世界最高处的军事自豪!53旅旅歌:“转战苏鲁豫皖,横渡天堑长江,跨越崇山峻岭,挺进云贵川藏。我们有光荣的传统,我们在战斗中成长,年轻的山地旅指战员,前进在四化建设的大道上。 驻守西藏高原,保卫祖国边疆,团结各族人民,巩固西南国防。我们用火热的青春,去迎接祖国的富强,年轻的山地旅指战员,谱写着部队建设的新篇章。”
第53师(旅)60余年来,从豫皖苏、淮北大地到西藏高原,忠于党的事业,坚决听从指挥,能够完成战斗和各项任务,是一支能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部队。我们相信,这支部队一定会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发扬新四军的优良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在未来战争和各项工作中夺取新的胜利,争取更大的光荣。
山地步兵第53旅原代号56023部队,新代号为77680部队,现驻防西藏林芝米林。
三、步兵第54师
1951年4月,54师同53师一起修建甘孜机场,同年11月建成试航。
同53师相比,54师(后配属工兵第5团,负责第一公路总段)投入康藏公路的修筑时间上要早一些。从1950年7月初,162团到达二郎山工区参加公路的加宽加固工程、修建泸定桥、装卸汽车和扫除公路冬季积雪任务起,到全线贯通的四年多时间里,54师计有3年零1个月时间战斗在康藏公路的工地上。三年多的时间里,全师投入劳动力2664万个工日,先后历经15个工期(每工期修路长约30公里),修成公路430公里,约占康藏公路2255公里的近1/5。在所修建的路段内,修桥41座,涵洞385道,防护工程8426米,共挖、填、开、运土石方407万立方,按标准工程提前212天完成了任务,节约时间19%。在艰难的修筑中,54师有6370多人次立功受奖,104名同志光荣牺牲,46位同志积劳成疾而亡故,34位因工伤致残,439位负重伤,负轻伤者不计其数,全师共伤亡623人(53师伤亡是636人),每公里平均伤亡1.4人,让我们对牺牲在西藏高原的烈士表达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康藏公路修筑成功后,西藏军区在1955年4月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根据总参19955年5月24日命令,第54师机关和直属队(当时驻昌都)于6月下旬调出西藏军区,赴武汉与武汉防空指挥所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第1师,9月14日正式成立。该师属武汉军区建制指挥,师部驻武汉,下辖高炮第531团和对空情报兵雷达341团。
1957年5月4日,为落实空防合并,军委批复同意将防空军第1师师部调归广州军区防空军建制,改编为空军高射炮兵第109师师部,8月正式改称,师部机关也由武汉移驻汕头市。以后奉总参1964年1月4日命令,从1964年3月起,空军高炮、雷达、探照灯部队统一更改番号,空军高射炮兵第109师改称空军高射炮兵第10师。沿革至今为广州军区空军导弹第10旅,现驻广州市,原代号86518部队,新代号95100部队。
原54师下属各团发展情况如下:西藏军区第一次大整编,老160团分编为两个团:一为160团1000人驻江孜,一为161团573人拟驻定日(未进驻);老161团调入成都军区,编为公安第3团;老162团分编为两个小团(各600人):一为158团拟驻错那(未进驻),一为162团驻亚东。这次新编的158团、160团、161团、162团均归军区直接指挥。
1957年5月,西藏军区第二次大调整,新158团调驻昌都,划归昌都警备区指挥。新160团进驻日喀则,并以一个营进驻江孜。而此前新161团遵照总参1956年8月16日命令并入了新160团。
1959年胜利平叛后,原54师改编的部队除新158团外,新162团(1959年3月)、新161团(又成立,1961年9月)也调入了昌都警备区。而新160团则调入江孜军分区,整编为步兵第4团、5团和亚东、岗巴独立营,这些部队均成为各军分区的基干武装。从此以后,原54师所属的160团、162团均留在了西藏,长期驻守在祖国边疆的风雪边防线上。
1990年7月,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视察西藏,为西藏军区(原18军)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为西藏军区边防独立第2营1连(原18军54师部队)题词:“雪山红旗,永放光芒”。1连曾在1965年被国防部授予“高原红色边防队”荣誉称号。22日,江泽民在拉萨检阅了第13集团军步兵149师(原18军52师),为该师题词:“做民族团结模范,当祖国忠诚卫士”。
几点感想:1、18军真伟大!真了不起!高原雄师,雪域战神!
2、写这个帖子犹豫了好几天,主要是18军部队入藏后整编、调整、部署变化很复杂,只能是手头有多少就写多少了,不正确不完整的地方还请各位指正,以便修改补充。
3、仔细观察52师和53师沿革,觉得国防53师(1955年4月)、藏字419部队(1962年6月)和重建的52师(1965年5月)下属团队几乎差别不大,可谓一脉相承,互相融合。
第2篇: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中国大学的发展史 【各个大区重点建一所大学】
1950年:决定建设两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1年:华东大区——复旦大学 1952年:华中大区——武汉大学 1952年:东北大区——吉林大学 1952年:华北大区——南开大学 1953年:西北大区——兰州大学 1953年:华南分区——中山大学 1953年:西南大区——四川大学 1951年:决定建设中央直属的高级军校——南京军事学院 1952年:决定组建自己军队的技术学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西安地区——西北大学 云南地区——云南大学 山东地区——山东大学 闽南地区——厦门大学 南京地区——南京大学 北京地区——北京大学
【1954-10-5】《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指定6所学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统一计划,条条块块管理”195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时期:
【1959-5-17】 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试招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1959-8-28】又增加4所重点大学:
——协和医科大学(第2次复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哈工程)、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60-10-22】中 发(1960) 868号酉字《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基础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原有的(校名前加☆的)和新增加的共64所:
【综合大学13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兰州大学
【工科院校32所】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师范院校2所】 ☆华东师范大学1☆北京师范大学
【农林院校3所】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机化学院、北京林学院、
【医学院校5所】 ☆中国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山医学院
【外语政法4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音乐体育2校】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学院
【军事院校3所】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2-12-11】国务院通知厦门大学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由于学校接到通知很晚,到了年底部分师生已经离校,没有宣布,习惯上仍称1963年全国重点。
【1963-09-12】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来。”
【1964-10-24】 书记处觉得应该再增加一所农业院校,教育部接到口头通知南京农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2 建国以来国家批准指定的重点高等院校
——南京农学院(1960年归教育部,1980年归农业部 )
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统一领导,分散管理”时期:
【1978-2-17】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恢复文革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1977年5月2日提出要办重点大学,集中优秀人才办。到1981年全国共有重点大学98所。
下列既是常说的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其中:
【综合类17所】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湘潭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政法学院
【理工类53所】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长沙工学院
——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
——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徐州矿业学院、中南矿冶学院
——南京航空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华东工程学院、武汉建材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武汉测绘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阜新矿业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北电力学院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农学类九校】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镇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华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
【医学类六所】 ——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南京药学院
【外国语二所】
——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
【艺术类一所】
——中央音乐学院
〖注一〗:文革前68所重点高等学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北京体育学院、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八所高校没列入1978-2-17恢复和办好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名单内。
〖注二〗:1978年到1981年陆续追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有10所:
——湖南大学(1978年8月,根据国务院国发27号文件决定湖南大学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一机部为主,并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成都工学院(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从地方要去四所学校之一,1978年10月划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技大学,成为重点大学,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
——北京语言学院(1979年2月列入全国重点大学,增列原因是对外汉语教学招生的需要)
——北京体育学院(1979年9月18日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
——江西农学院(1980年11月江西农学院更名江西农业大学,它是江西第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7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江西农学院合并)
——山西农学院(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山西农业大学,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此后雁北、运城农学院也并入)
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恢复1971年4月撤消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1979年8月召开全国第五次少数民族学院院长会议,该校被列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73年北京复校)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78年后复校)
〖注三〗:长沙工学院(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国发(1978)110号文件〕。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解放军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国防科委代管)
〖注四〗:其他部属重点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校名“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这是协和医学院第三次复校)
——北京政法学院(1979年重建)
——东北师范大学(1950年4月归教育部,1958年10月吉林省接管。1978年2月省部双重领导,1980年8月归教育部。)
——石家庄铁道学院(1978年 1月13日更名为铁道兵工程学院,1984年改现名)
——北京广播学院(1978年被列为部属重点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1958年成立)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黑龙江工学院被中国科学院要去,改用此名)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 (10所及15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10所重点建设大学和15所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84-9-25国务院批准14所大学为重点建设院校,国防科大是其中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
【“八五” 国家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5所重点院校)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规划任务】
1996年8月,首批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的27所(注:非预审)。
一、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二、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
〖注〗:继1996年8月,首批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设的27所大学之后,1997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陆续加入“九五”首批“211工程”建设的50所院校,截至2003年,入选“211”工程大学总共达到95所。
【 “十五”“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
——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技大学、4南京大学、5复旦大学、6上海交通大学、7西安交通大学、8浙江大学、9哈尔滨工业大学、10、北京理工大学11、吉林大学12、武汉大学13、天津大学14、南开大学、15东南大学、16、华中科技大学17、西北工业大学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厦门大学、20大连理工大学、21东北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22所大学之一)
“211工程”“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3年教育部公布的95所“211”工程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
——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92所】
2002年并掉8校:100-8=92所
——杭州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100所】
2004年追加3家:92+3=95所
——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95所】
【教育部公布985工程重点建设38所高校名单“985工程” 】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若干所”正式列入其中,明确指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一、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签约时间 校名
【1998-05-04】北京大学
【1998-05-04】清华大学
二、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1999-11-08】浙江大学
【1999-07-26】南京大学
【1999-07-27】复旦大学
【1999-07-27】上海交通大学
【1999-07-25】中国科技大学
【1999-09-11】西安交通大学
【1999-11-14】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04-20】北京理工大学
【2002-08-24】北京师范大学
以上的大学即所谓的“2”+“9”工程,是国家投资建设大学的重中之重。
【五十六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一、首批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198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22所高校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
二、1986年第二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0所: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10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因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分别合并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目前实际只有31所研究生院(1+22+10-2=31)。
三、2000年第三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
2000年6月教育部又批准了北方交通大学等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2002年5月,教育部批准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河大学2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后来又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
至此全国总共有56所(31+22+2+1=56)研究生院。
2004年教育部指定全国34所考研自行确定复试录取线的高校 :
【首批拥有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的高校(32所)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复旦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大学 中南大学 重庆大学 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三十一所副部级大学】
一、1992年中 央指定14所书记、校长职务由中 央管理的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14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书记和校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二、2000年增加7所: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三、2003年12月再新增11所 :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注:迄今为止,全国副部级高校总共31所。北京医科大学已并入北京大学,因此14+7+11-1=31所)
从1952年起,教育部指定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70年代末,只有不到30所,然而从90年代中后期起,急剧扩编,至今已有72所大学纳入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些大学只是教育部直属的,他们中有的纳入全国重点大学(如全国六所、十六所、六十四所、八十八所重点大学,211工程95所重点大学,985工程38所重点大学),有的则不属于全国重点大学。到目前为止,仍有十几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未纳入国家211工程(即不属于国家重点大学)。因此教育部直属大学与全国性重点大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当然全国的著名的重点大学主要集中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个集团,除外还有直属中科院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工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2所教育部直属大学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石油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河海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东华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长安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国防科委院校7所】
国防科工委院校是规模仅次于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另一个大学集团。1952年,中央指定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为国防院校。
国防院校后来又改名为国防科委院校。从50年代后期,先后又有西北工大、成都电讯、南航加入到国防院校的行列,至1963年我国共有八所国防科委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北京理工大学(导弹 & 坦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 & 导弹)、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火车)、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导弹 & 船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太原机械学院(兵器)。
1966年,国防科委院校在上述八大院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西军电(西电)、南炮工(南京理工)。
七十年代初国防科委院校解散,哈工大分配到七机部(航天部)。哈军工解体为国防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分别划归中央军委和六机部(船舶部)。上海交大分配到六机部(船舶部),后来又转到教育部。北航、西工大、南航归到三机部(航空部)。北理工、南理工归到五机部(兵器部)。电子科大(成都电讯)、西安电子科大(西军电)被分到四机部(电子部),后来又归到信息产业部。
第3篇: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浅谈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作者:肖红香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09期
摘要:学校体育任务要想完成,前提就是要确立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的确立,是以当时的学校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目标等很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学校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的管理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建国之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先后经历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终身体育”思想三种重要的指导思想。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作以简要探讨。
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潮 以人为本
学校体育思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前提和指导思想,建国初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主要以介绍苏联体育思想,主张强调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在理论深的高度来讲,学校体育思想对体育的社会职能做了比较深刻、比较透彻的阐明陈述,在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中起指导作用。在体育思想界,也对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加以了运用,奠定了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对体育在思想、教育、身体、生产、国防及国际事务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对苏联体育思想体系的认识为基础,对建国以后的学校体育经验进行总结,应用矛盾学说对体育内部关系加以认识,最终形成了我国自身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
1 学校体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存在形式
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看法和认识,这些看和认识有的是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间接形成的。其核心是围绕学校体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学校体育的认识上。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集中体现在带有方向性、政策性的指导思想上;又存在于个体或群体的观念中;还反映在系统研究学校体育问题的理论形态方向。
以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研究者们在学校体育相关方面的基本认识,在学校体育管理与发展中起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具体以何种思想当做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体育理论界还没有一直的看法。现在学校体育的思想所包含的主要有: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体育结合竞技体育思想、技能教育体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自然体育思想等,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进行构建。总体来说,学校体育思想也就是包含了“健康第一”体育思想、体质体育思想、竞技体育思想三种思想。
第4篇: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作者:侯云霞
作者机构: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ISSN:1673-5641
年:2014
卷:000
期:020
页码:103-104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慈善事业;政府救济;社会救助;和谐社会
摘要:建国后至今的六十多年时间里,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条件及社会意识产生了很大变化,慈善事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境遇,经历了改组、断裂、复苏和初步发展的四个阶段。充分认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推进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第5篇: 武汉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中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
摘 要: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发传统发展观——改革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变历程,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
关键词:建国以来;发展观;演变;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3
发展观是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这些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诉求,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梳理党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所形成的不同的发展观,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调整和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等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在借鉴苏联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发展战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发展目标,通过外延式与粗放式发展,提高工业总产值及规模;在发展态势上,提出在短期内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发展观,顺应了中国发展初期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