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一、基本状况王__,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12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1
一、基本状况
王__,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__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__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__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__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__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__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__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__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当然,王__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2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阵地,传播和弘扬廉政文化精神责无旁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今后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提前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就如何增强高中校园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进行了探讨,并对廉政文化进校园提出了“四原则”“四结合”理论构想,为全面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憎腐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 廉洁教育 教育主体 校园文化
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将直接影响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权利和金钱,影响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廉政风气。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显得势在必行。结合我校当前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探索,现就如何推进高中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作以探讨
一、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中学生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时期,对客观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有待进一步形成。我们曾对我校学生作过这样一次调查,“你对社会上有些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腐败现象有何看法?”;更有28.8%的人认为 “共产党只为己不为民”。显然,高中学生的这一判断,非常片面,有其价值观不成熟的表现。与此同时,在回答“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什么"的问题时,仅有30%的人认为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情操”;19%的人认为要拥有“成功的事业”。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让廉政教育走进校园,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中学生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普遍表示认同,亦即认同它的价值观念,但当问及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又表现不愿意这样做。如“对高中生穿名牌服装、用手机等现象会攀比”。又如,“你是否主动报名参军?"3 O%的人选择主动报名;39%的人“不主动报名”。学生的这些攀比,利己思想将直接影响其人生的正确导向。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古训,这是必须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也是可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学生的廉洁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二、抓住教育主体,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廉政教育的实效性。
廉政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青年学生敬廉崇洁意识,自觉养成廉洁自律、诚信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高中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教育者。尊重主体,把握学生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做好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开展人格教育,常修廉洁之德。理想信念教育是廉洁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自然具有抵御各种诱惑、防止思想蜕化的精神力量。《郭沫若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6年“皖南事变"中被捕的叶挺,前后关押达5年之久,出狱的当天晚上,郭沫若到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相拥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说: “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树廉政之风,“志”当为先,崇高的目标,远大的志向,必定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加强自我教育,常怀律己之心。我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学校以巡查、督察、考核为手段;班级以班规、班级值周相约束;学生以《计划决心书》相促进。日常道德规范,在校一日常规,学生都可以做到自律自省;学代会、团代会换届选举、学生社团活动等,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自我教育富有实效。
其三,开展警示教育,常思贪欲之害。我们邀请法制专家来校坐法制报告,用生动的案例宣读法治,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意识,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其尚未形成是非观念时,就因为盲目仿效别人的行为而轻易越过了道德的底线,并从此安之若素,最终形成逢事必投机取巧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让青年学生尽早形成廉洁意识,让主体参与廉政建设,走进廉政文化。
三、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增加廉洁教育的吸引力。
学校政教处组织各班级开展了一次辩论班会,辩题是:正方一一戒贪靠自己;反方——戒贪靠别人。学生围绕“贪”大做文章,从贪心到贪财、贪色以至贪污腐化,内容极为丰富;戒贪是为了志存高远,是以淡泊名利为基础的。如何戒贪,一者认为内因是关键,思想不变,心志高洁,贪不会上身;另一者认为戒贪需要监督,需要建立拒腐防变的体制和机制等,正反双方,唇枪舌剑,都以大量的事例和丰富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本场辩论会赢得了满堂喝彩。这样的廉政专题活动十足地将廉政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廉洁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说明,廉政文化进校园,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找到合适的契合面,才能够取得实效。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的廉洁教育工作。
(一)、学科渗透
人文学科,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敬廉崇洁”的教育内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都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中廉政文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机地渗透廉洁教育的内容。
(二)、阵地建设
黑板报,班团会。设计精巧的主题班会,内容充实的班级黑板报,是廉洁教育的最好阵地。高一年级《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开学初,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天”的直播节目,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他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并为理想而奋斗。
(三)、展会
国旗下的演讲。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是晨会的重要内容,先后有《踏着伟人的足迹》《科学家一一我们成长的榜样》、《警钟长鸣》等晨会主题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读报
这是我们专门设置的一门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时事的必选课。利用这个时间,让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五)、实践活动
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我们都组织“五。四爱国主义歌咏比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而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
四、针对问题,明确工作责任,把握基本原则。
(一)、解决一个困惑。
廉政文化进校园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大家的理解。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0%的人认为“廉洁教育与高中生扯不上关系”。对家长的调查,家长则认为“学生中不可能有腐败行为,因而廉政文化进校园是没有必要的”。教师中,认为对学生没有必要进行廉洁教育的占15%,他们觉得,廉政文化进校园,与前些年提出的“法治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等诸多的“进校园”活动,都加大了学生的负担。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认可当前社会总体还是廉洁的只占23%,认为社会廉洁风气“一般”的高达50%以上;在调查“你对河北李真、广西成克杰、江西胡长清等腐败大案的看法”时,有30%的人认为他们只是腐败分子的代表,还有更大的腐败者,“前腐后继”,“你对这样的腐败现象感到痛恨吗?” 46%的人表示“很气愤”,另有19%的人认为 “无所谓。”;在调查“廉政文化建设有无必要时",学生的回答,73%的人认为有必要,但14%的人觉得这是大人和官员的事,我们还是以学习为主吧!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必须解决困扰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廉洁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敬廉崇洁、立志修身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廉政教育利国利民。
(二)、把握四项原则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育必须尊重规律,教育就要讲究原则和方法。
1、正面引导原则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共产党只为己不为民”的认识,其实,更多的是缺乏是非判断标准的学生,看问题过于片面,没有看到党员领导干部中的主流,因此,对青年学生的廉洁教育,必须坚持做正面引导,宣传先进典型,身边的典型吴天祥,青年的榜样徐本禹等都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
2、多向整合原则
“敬廉崇洁”教育要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与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使廉洁教育拥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整合教育内容,形成教育系列“扬帆”、“笃行”、“砺志”、 “知音”,是我们设计的系列教育活动。“扬帆”系列, “搞好我们生涯设计”;
“笃行”系列,树立“可敬可学”的榜样;“砺志”系列,在反省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知音”系列,培养坚强的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
整合教育手段,活跃教育形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廉洁教育跟上时代步伐。
3、潜移默化原则
廉洁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部分,既不能用廉洁教育取代所有的德育工作,也不可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廉洁教育,因而德育教育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是可以运用的。“润物细无声”,是许多德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我们从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投资数万元,提升校园绿化档次;设置文化碑文,让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道德教育提倡“教化”,“教”是“化”的前提,而 “化”,是“教”的结果,要用有形的 “教”达到“无形的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追求“化”的最高境界。
4、施受相宜原则
对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超出了青年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正面与负面相宜,既有贪污腐败的警示性案例,也有执政为民的激励性事迹。
(三)、搞好四个结合
廉政文化进校园以及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廉洁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关系,坚持做好四个结合。
1、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校党委坚持组织廉政教育不走过场,通过理论学习、参观座谈等活动,让每位领导干部明廉政之理,知腐败之痛,行廉政之举。学校要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坚决制止乱收费等违纪现象的发生,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
2、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崇高的师德师风是廉政廉洁之风的基础,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人格魅力。学校专门制订了《教师师德考核条例》,学校对每一位教师建立师德个人档案,教师的师德表现直接与评先、晋级、职评结合起来,师德优秀者,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有师德问题的教师,以批评、戒勉等形式进行教育。切实用以优良的教风影响学风。
3、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建学校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要把廉政文化溶入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各项内容之中,使廉政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深厚内蕴。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推行校务公开,建设阳光校园。
4、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支持,繁荣和规范社会文化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严厉打击盗版、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中要渗透廉洁教育的内容,家长要率先垂范,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五、结束语: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廉洁的种子,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校初步形成了倡廉、促廉的良好风尚,廉洁、诚信等良好的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并辐射到学生家长。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建立健全规范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体系,让我们的学生铭记礼仪廉耻,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3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4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构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之后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5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阵地,传播和弘扬廉政文化精神责无旁贷。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今后各条战线的主力军,提前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就如何增强高中校园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进行了探讨,并对廉政文化进校园提出了“四原则”“四结合”理论构想,为全面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憎腐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 廉洁教育 教育主体 校园文化
廉政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将直接影响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权利和金钱,影响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廉政风气。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显得势在必行。结合我校当前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探索,现就如何推进高中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作以探讨
一、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中学生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时期,对客观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有待进一步形成。我们曾对我校学生作过这样一次调查,“你对社会上有些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腐败现象有何看法?”;更有28.8%的人认为 “共产党只为己不为民”。显然,高中学生的这一判断,非常片面,有其价值观不成熟的表现。与此同时,在回答“人最重要的是拥有什么"的问题时,仅有30%的人认为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情操”;19%的人认为要拥有“成功的事业”。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让廉政教育走进校园,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中学生对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普遍表示认同,亦即认同它的价值观念,但当问及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又表现不愿意这样做。如“对高中生穿名牌服装、用手机等现象会攀比”。又如,“你是否主动报名参军?"3 O%的人选择主动报名;39%的人“不主动报名”。学生的这些攀比,利己思想将直接影响其人生的正确导向。自古以来我们就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古训,这是必须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也是可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学生的廉洁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二、抓住教育主体,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廉政教育的实效性。
廉政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青年学生敬廉崇洁意识,自觉养成廉洁自律、诚信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高中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教育者。尊重主体,把握学生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做好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出发点。
首先,开展人格教育,常修廉洁之德。理想信念教育是廉洁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自然具有抵御各种诱惑、防止思想蜕化的精神力量。《郭沫若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6年“皖南事变"中被捕的叶挺,前后关押达5年之久,出狱的当天晚上,郭沫若到红岩村看望叶挺,两人相拥纵声欢笑。叶挺第一句话说: “沫若,记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树廉政之风,“志”当为先,崇高的目标,远大的志向,必定会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加强自我教育,常怀律己之心。我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学校以巡查、督察、考核为手段;班级以班规、班级值周相约束;学生以《计划决心书》相促进。日常道德规范,在校一日常规,学生都可以做到自律自省;学代会、团代会换届选举、学生社团活动等,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自我教育富有实效。
其三,开展警示教育,常思贪欲之害。我们邀请法制专家来校坐法制报告,用生动的案例宣读法治,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意识,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在其尚未形成是非观念时,就因为盲目仿效别人的行为而轻易越过了道德的底线,并从此安之若素,最终形成逢事必投机取巧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让青年学生尽早形成廉洁意识,让主体参与廉政建设,走进廉政文化。
三、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教育渠道,增加廉洁教育的吸引力。
学校政教处组织各班级开展了一次辩论班会,辩题是:正方一一戒贪靠自己;反方——戒贪靠别人。学生围绕“贪”大做文章,从贪心到贪财、贪色以至贪污腐化,内容极为丰富;戒贪是为了志存高远,是以淡泊名利为基础的。如何戒贪,一者认为内因是关键,思想不变,心志高洁,贪不会上身;另一者认为戒贪需要监督,需要建立拒腐防变的体制和机制等,正反双方,唇枪舌剑,都以大量的事例和丰富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本场辩论会赢得了满堂喝彩。这样的廉政专题活动十足地将廉政文化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廉洁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说明,廉政文化进校园,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找到合适的契合面,才能够取得实效。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的廉洁教育工作。
(一)、学科渗透
人文学科,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敬廉崇洁”的教育内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都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挖掘文本中廉政文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机地渗透廉洁教育的内容。
(二)、阵地建设
黑板报,班团会。设计精巧的主题班会,内容充实的班级黑板报,是廉洁教育的最好阵地。高一年级《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开学初,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天”的直播节目,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他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并为理想而奋斗。
(三)、展会
国旗下的演讲。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是晨会的重要内容,先后有《踏着伟人的足迹》《科学家一一我们成长的榜样》、《警钟长鸣》等晨会主题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读报
这是我们专门设置的一门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时事的必选课。利用这个时间,让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五)、实践活动
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我们都组织“五。四爱国主义歌咏比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而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
四、针对问题,明确工作责任,把握基本原则。
(一)、解决一个困惑。
廉政文化进校园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大家的理解。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0%的人认为“廉洁教育与高中生扯不上关系”。对家长的调查,家长则认为“学生中不可能有腐败行为,因而廉政文化进校园是没有必要的”。教师中,认为对学生没有必要进行廉洁教育的占15%,他们觉得,廉政文化进校园,与前些年提出的“法治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等诸多的“进校园”活动,都加大了学生的负担。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认可当前社会总体还是廉洁的只占23%,认为社会廉洁风气“一般”的高达50%以上;在调查“你对河北李真、广西成克杰、江西胡长清等腐败大案的看法”时,有30%的人认为他们只是腐败分子的代表,还有更大的腐败者,“前腐后继”,“你对这样的腐败现象感到痛恨吗?” 46%的人表示“很气愤”,另有19%的人认为 “无所谓。”;在调查“廉政文化建设有无必要时",学生的回答,73%的人认为有必要,但14%的人觉得这是大人和官员的事,我们还是以学习为主吧!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必须解决困扰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廉洁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敬廉崇洁、立志修身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廉政教育利国利民。
(二)、把握四项原则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育必须尊重规律,教育就要讲究原则和方法。
1、正面引导原则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共产党只为己不为民”的认识,其实,更多的是缺乏是非判断标准的学生,看问题过于片面,没有看到党员领导干部中的主流,因此,对青年学生的廉洁教育,必须坚持做正面引导,宣传先进典型,身边的典型吴天祥,青年的榜样徐本禹等都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生动教材。
2、多向整合原则
“敬廉崇洁”教育要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与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使廉洁教育拥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整合教育内容,形成教育系列“扬帆”、“笃行”、“砺志”、 “知音”,是我们设计的系列教育活动。“扬帆”系列, “搞好我们生涯设计”;
“笃行”系列,树立“可敬可学”的榜样;“砺志”系列,在反省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知音”系列,培养坚强的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
整合教育手段,活跃教育形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廉洁教育跟上时代步伐。
3、潜移默化原则
廉洁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部分,既不能用廉洁教育取代所有的德育工作,也不可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廉洁教育,因而德育教育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是可以运用的。“润物细无声”,是许多德育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我们从环境建设入手,营造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投资数万元,提升校园绿化档次;设置文化碑文,让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道德教育提倡“教化”,“教”是“化”的前提,而 “化”,是“教”的结果,要用有形的 “教”达到“无形的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追求“化”的最高境界。
4、施受相宜原则
对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超出了青年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正面与负面相宜,既有贪污腐败的警示性案例,也有执政为民的激励性事迹。
(三)、搞好四个结合
廉政文化进校园以及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廉洁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关系,坚持做好四个结合。
1、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学校领导干部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校党委坚持组织廉政教育不走过场,通过理论学习、参观座谈等活动,让每位领导干部明廉政之理,知腐败之痛,行廉政之举。学校要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坚决制止乱收费等违纪现象的发生,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教风。
2、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崇高的师德师风是廉政廉洁之风的基础,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人格魅力。学校专门制订了《教师师德考核条例》,学校对每一位教师建立师德个人档案,教师的师德表现直接与评先、晋级、职评结合起来,师德优秀者,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有师德问题的教师,以批评、戒勉等形式进行教育。切实用以优良的教风影响学风。
3、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建学校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要把廉政文化溶入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各项内容之中,使廉政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深厚内蕴。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推行校务公开,建设阳光校园。
4、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支持,繁荣和规范社会文化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严厉打击盗版、网吧等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中要渗透廉洁教育的内容,家长要率先垂范,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五、结束语:
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廉洁的种子,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校初步形成了倡廉、促廉的良好风尚,廉洁、诚信等良好的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并辐射到学生家长。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建立健全规范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体系,让我们的学生铭记礼仪廉耻,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6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7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张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生活事件一再重复出现,终于使得张涛的不满情绪逐渐外化为敌对行动,最终造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论父母的要求是否正确,他都只有一种态度——与之对着干。因此,要做好张涛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张涛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二,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张涛对家庭的逆反心理,从而改善他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张涛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张涛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治疗时间:整个过程约九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条件,向双方渗透辅导理念。(约1周)
(1)了解张涛与家庭关系的现状,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基本上成长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坦然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极为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父母。有时甚至把成绩差作
为一种报复的手段。面对他的坦言,我又以一个爷爷的身份向他说明父母的良苦用心。告诉他从客观上说,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引导他正确地看待父母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态度的错误之处。
(2)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
在对家长的几次家访中,我告知张涛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他们找时间与张涛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认同我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向张涛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我协助共同教育。
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6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所在,共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家庭会谈。
会谈有我、张涛及其父母参加。我安排张涛首先发言。他谈到了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要求他做了自我检讨。然后我安排其父母向张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尽管张涛一时间未能接受,但他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整个过程气氛较好,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二步、布置家庭作业。
事后,我分别对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的建议:
第三步、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是父子俩冲突的导火线,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张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张涛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张涛并不合作。但是经过大约差不多四周的时间,家长来电告知张涛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愿意由父母陪同去买衣服,书籍等东西,在家会完成作业,与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决定采用激励机制。在与张涛的闲聊中要求他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他说希望能有一台MP4学习英语。我把此事告知其父母,他们表示完全能够满足。我和他们商量后对张涛提出如下要求:第一,想办法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第二,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张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学期快结束时,对张涛的心理和行为辅导已经进行十周了。据父母反映,张涛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亲也有了一定的交流。由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是有了较大进步,所有的课程都由原来的不及格变为及格,基本上符合预定的目标。父母也兑现承诺,买了MP4。家庭关系进一步改善,张涛也终于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点滴的进步让我欣喜,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张涛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张涛同学一定会成为品行皆优的好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8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9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构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之后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10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11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张涛,男孩,13岁。在校表现一般,平时上课开小差,有时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父母和老师。
二、案例分析
1、观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询问他问题时,总表现出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有时甚至表露出敌视的神情。
据张涛爷爷说:张涛同学在家只与母亲有极少的语言交流,与父亲基本无话可说,对父亲的态度“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在家不听话,不学习,总是看电视打发时日。父母越是管得严,他越是对着干。我从与张涛爷爷的几次谈话中得知,他对父亲的反感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父亲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体不舒服,却强迫他去锻炼;成绩不好就经常当着亲友的面数落他,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父亲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龙心切,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父亲在生活上要求太严,也较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头、洗澡等,让他感到有点不可理喻。
2、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父亲太不近人情,让他无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亲则没有主见,无论什么事都对父亲言听计从,一点也不懂得为他着想。
社会文化因素:父母教子方法及学生自身成长中的个性修养存在问题。
3、评估与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书籍,认真揣摩。我认为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逆反心理问题的个案。
逆反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意愿做出相反反应的行为和态度。父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追其缘由,往往是由于孩子看待事物较为极端和片面,对父母的很多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
案例中父亲的专横、不尊重、期望值过高等都引起张涛的极大不满,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但又找不到渠道排解时,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反而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此对他更加严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生活事件一再重复出现,终于使得张涛的不满情绪逐渐外化为敌对行动,最终造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论父母的要求是否正确,他都只有一种态度——与之对着干。因此,要做好张涛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张涛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第二,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希望通过辅导,能改变张涛对家庭的逆反心理,从而改善他与家庭的关系,进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步骤:帮助张涛分析自己不良行为的现状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自我检讨并提出各自的期望;为张涛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用技巧说话、众志成城、激励机制。治疗时间:整个过程约九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条件,向双方渗透辅导理念。(约1周)
(1)了解张涛与家庭关系的现状,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基本上成长无话不说的朋友。他坦然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极为不满,自己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父母。有时甚至把成绩差作
为一种报复的手段。面对他的坦言,我又以一个爷爷的身份向他说明父母的良苦用心。告诉他从客观上说,父母的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自己的看法也不完全正确。引导他正确地看待父母的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和态度的错误之处。
(2)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
在对家长的几次家访中,我告知张涛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他们找时间与张涛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认同我的看法,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向张涛检讨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我协助共同教育。
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6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关键所在,共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家庭会谈。
会谈有我、张涛及其父母参加。我安排张涛首先发言。他谈到了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要求他做了自我检讨。然后我安排其父母向张涛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尽管张涛一时间未能接受,但他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整个过程气氛较好,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二步、布置家庭作业。
事后,我分别对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的建议:
第三步、为张涛提供学习帮助。
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是父子俩冲突的导火线,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张涛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张涛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
刚开始的时候张涛并不合作。但是经过大约差不多四周的时间,家长来电告知张涛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出现转机,愿意由父母陪同去买衣服,书籍等东西,在家会完成作业,与父亲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张了。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决定采用激励机制。在与张涛的闲聊中要求他说出自己的两个愿望。他说希望能有一台MP4学习英语。我把此事告知其父母,他们表示完全能够满足。我和他们商量后对张涛提出如下要求:第一,想办法进一步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第二,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张涛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学期快结束时,对张涛的心理和行为辅导已经进行十周了。据父母反映,张涛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亲也有了一定的交流。由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他的学习成绩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是有了较大进步,所有的课程都由原来的不及格变为及格,基本上符合预定的目标。父母也兑现承诺,买了MP4。家庭关系进一步改善,张涛也终于走出了逆反心理的误区。
点滴的进步让我欣喜,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不是朝夕之事。张涛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张涛同学一定会成为品行皆优的好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篇12
一、基本状况
王__,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__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__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__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__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__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__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__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__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当然,王__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 经典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题目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分析题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心里健康教育的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用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