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一)单独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独立的法务会计专业,对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仅限于会计专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5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篇1
(一)单独开设法务会计专业,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独立的法务会计专业,对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仅限于会计专业或法学专业下增设法务会计方向,导致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单独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并针对其特点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比如:组建法务会计专业教师团队;编写科学合理的专业教材;制定积极有效的学业评定机制;加强法务会计专业的就业指导等。同时,还应根据法务会计跨学院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即:以会计学与法学课程为基础,重点开设法务会计专业课程;将法务会计岗位培训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开设一些与法务会计相关的辅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以丰富专业知识体系。
(二)扩大高校师资队伍,建立理论研究与交流平台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大批的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建立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通过与相关司法机关或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将学校里的一线骨干教师安排到实务部门进行培训,以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司法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高校也可引进法务会计一线岗位的专家或业务骨干及国外院校法务学科的知名教授,为培养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储备师资力量。此外,专业理论研究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平台,让高校教师定期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学习,以提高法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研究水平,有效促进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通过前期试点教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基于我国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先选择一些法学与会计学教育基础较好或者具有丰富法务会计方向教学经验的高校进行前期试点教学,根据会计学与法学跨学科的特点,制定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的本科培养计划,实行阶段性教学模式: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完成课程体系里的全部内容;第二阶段安排相关司法实践教学任务;第三阶段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及继续深造。待试点教学模式成熟、预期教学目标实现之后,再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推广。由于法务会计复合型人才既要求掌握会计核算、审计评估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扎实的法学、司法鉴定学等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需结合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特点,突出法务会计学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而满足司法实践工作的需求。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创建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
高校培养的法务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司法会计的培养不能脱离司法实践,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在培养计划中,除了已有的法务会计课程体系的安排,还应增加校外实践的机会,积极与司法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司法鉴定机构等进行合作,建立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实现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最好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共建模式,打造稳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平台。此举不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积累丰富的司法实践和会计实务经验,为以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打下基础,还有利于法务会计人才社会价值的实现。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篇2
摘要:制定人才构建规划和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重视员工职业规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活化用工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交流沟通平台,共同推进全行的人才队伍建设,为“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服务。
关健词:人才 机制 构建 培养
做优做强,为农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战略转型革命,科技信息革命为建立强大的农信插上双翼保驾护航。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基础性推动性的作用应当全面落实到工作中。构建人才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战略转型,真正可持续性的为我行做优做强之路提供服务。
一。建立系统的人才构建计划,制定相应的人才构建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一)人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重视才能保证人才队伍构建的流程化,规范化,可持续性,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人才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为一条道路两场革命的战略服务,辅助全行实现科技创新,战略转型。
(二)制度的出台是人才构建的保障,但相应措施的实施才不至于让这些规划成为美好构想,一纸空文。我行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了人才建设五年规划,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和人才奖励办法辅助该规划的实现。在实践中,这些数据和培训规划是既定的目标与框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学用相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员工整体素质。如何真正从这些目标要求和培训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升员工的各项素质,这个学习培养的过程产生的实效性以及在现实工作中的执行力更为重要,这还需要全行员工充分发挥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意识,让员工真正理解规划制度实施制定和设定准入要求的深切用意,通过上下通力配合达到效用最大化。
(三)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员工工作业绩。人才资源是生产力的第一大要素,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创造有利于员工展示才能的平台,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和优势,合理选择相适应的岗位,才能让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潜在的能量,实现个人价值,为我行创造巨大的效益,更好地满足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员工结合自身的优势,知识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目标等各方面系统地进行自我评估,选择相适应的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年度工作目标,三年五年的工作规划及相应的提升措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总结补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全面了解员工的特点,职务取向,便于将员工分为管理型,营销型,专业型,操作型等人才进行差别化培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各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二)有利于加强员工与管理层的交流。通过了解员工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更多地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让其在岗位工作中发挥个人所长,在工作中挖掘潜力。让员工看到希望,感受到单位对员工的重视与支持,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
(三)职业规划是员工对自身提高的一种督促。有目标才有动力,不少员工安于现状,特别是身处柜台一线青年员工,在常年流水式的机械工作中缺少工作动力,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可以有比较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让无形的压力调动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用工制度,人才流动机制
(一)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储备之路
近几年我行的人才引进基本以招聘本专科应届大学生为主,并且全部分配至基层工作。这类人才能够解决基本性的工作需要,从长远考虑,招聘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可以保证队伍稳定性,员工的忠诚度比较高,对农信的了解比较深厚,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决策,为三农的发展服务。但针对其它一些对于业务知识,工作经验更高要求的岗位一下子难以胜任,有些专业要求比较强的岗位难以从行内员工中选择相适应的人才。因此,在引进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的同时,从外部引进社会上的各方面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资源的人才解决特殊性,急迫性岗位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1、其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是外部引进员工最主要的选择对象
要求金融工作经验无一例外的成为录用人员必须的条件。该类人才对金融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人脉资源,但如何让这群人了解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适应我行的实际情况,在发挥自身价值为我行的战略发展所用,并且保证其忠诚度还需在其它方面实施配套的激励政策进行保障。
2、大学生村官以其潜在优势成为新一批农村金融机构选择对象
今年,我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即将转业,引进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好的帮助我行扶持三农的工作。大学生村官在几年的村官工作中,直接与农民,农村工作相接触,更为了解农民的资金运作情况,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发挥对情况熟悉,客户熟悉的优势,保证信贷客户资料的准确采集和授信,使贷款更有针对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在语言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营销攻关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方面,大学生村官都相对突出,也可以带动储蓄资源的增加。另外,几年的农村行政管理服务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拥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以及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对于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选择相适应的岗位如客户经理岗位,组织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行风文化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型,更快更好融入农村金融这个家庭中。
3、实行协议工资制,金融顾问制,岗位聘用制等更为灵活的用人方式实现专家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少,操作型单一型人才多的情况。在我行的实践中,通过历年的招聘和人才培养储备,硕士研究生一名,占比0.18%,本科毕业员工242名,占比44.32%,专科毕业员工137名,占比25.09%。拥有各类执业资格,金融经济类证书的人才不在少数。基础型人才基本能满足日常工作运作的需要,但高级人才短缺。在全行范围内不少金融,会计,计算机,法律等专业毕业的人才,但难以在工作中学以致用,发挥创新力和实践力,为我行带来创造性财富。如何将传统学历型人才向金融职业化人才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经验的积累,并在工作中与实际相结合,熟练运用与决策。因此全行范围内仍缺少熟悉金融熟悉资本运作的专家人才,缺少熟悉农村经济熟悉农村工作的管理人才,熟悉银行业务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人才通过外部引进,在解决实际工作迫切需求的同时,加强了员工间知识技术的交流合作,以点带面促进员工共同学习,带动基础性人才经验积累,更好进行人才储备促进全行的战略转型。
(二)活化用工制度,以效益实现角色间互换
在我行现行的用工制度中,存在合同工,临时工,派遣工三种,主要以合同工和临时工为主。在过去的实践中,通过业务技能测试,专业知识考试,名次加分等实现临时工向合同工的转换。近几年,也开始尝试使用劳动派遣工的用工制度。如何实现三者间的角色转换,达到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目标,还需要活化用工制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通过更多形式的加分方式,破格转正方式,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上进心。更加广泛的引入劳动派遣制度,以满足基本业务的开展需要,为有潜力的在职员工创造更多的锻炼学习机会。同时也给予积极上进,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转为正式工或者临时工的机会。毕竟学历证书只是一个符号,能力价值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复合型人才形成
在以往的岗位设定中,有不少员工在同一岗位工作年限太长,长期的固定岗位不利于员工对业务的全面掌握,也容易在工作中产生惰性和消极心理。
在工作中,应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加强各岗位间人才的交流,如曹桥支行试行柜员岗位轮换学习制度,让储蓄岗,交换岗,主办开户业务,签发本票汇票的员工每月换岗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让员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多地实践不同的工作,有利于更为全面的了解各项业务,为复合型管理型人才的形成提供摇篮。在员工主办某项业务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锻炼其它岗位的机会,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可以促使真正有能力,有干劲的员工寻求相适合的岗位发挥作用。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全行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农村金融系统普便存在这样的人才观念:重视金融业务的开拓,忽视人才的培养。对于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外在要素比较看重,对于员工的能力,业绩,素质不够重视。在工作中,无法在寻求全行价值实现的同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人才进行培养,不但是我行人才队伍构建,帮助人才实现价值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创新革命和战略转型革命的基本途经。
(一)注重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增强活力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就在于人才能够通过创新产生效益性。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式下,一成不变就相当于退步不前。我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无论是在业务拓展方面,金融产品还是设备系统方面一直在跟随其他专业银行的脚步。在我行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培养金融人才和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造创新型氛围,有利于改进金融产品服务,抓住主动权,才能增强我行的竞争力。
(二)人才分类定向培养,实现各类型各岗位人才队伍的构建
我行对知识,技能,能力具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岗位要求的不同也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差别化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学习培训体系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将人才分为操作型技术型,管理型,专业型进行培养。
1、操作型技术型人才主要分布在柜台一线岗位,在我行以四十岁左右及新进行青年员工为主。老员工对于业务比较熟悉,对周围环境,客户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带动新员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更好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新员工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更新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比较强,具有创造力和活力。在各网点的人力配置中进行比例分配,可以实现两者的互补,促进共同进步。
在操作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对员工业务知识,营销能力的培训,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话务员”的能力,做到有问必有答,熟练掌握,能够充分运用保证业务的开展,做到让客户满意,成为综合性强的高素质柜员。同时,增加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践行做优做强之路。
对于技能具有培养潜力的员工,适时进行脱产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创造一批业务技能拔尖的人才。
2、管理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管理才能,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将这类人才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从网点负责人,会计,中层干部,高级管理人员四个层次进行人才储备。通过助理制形式,建立个人发展档案,给予协助处理行内各项工作的机会,提高各项素质,定期评估助理工作表现,实现各层次人才的储备,形成系统的人才链,保证持续发展的人才供给。也让员工看到希望,增强目标与动力。
3、专业型人才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性比较高。对于培训这类人才基本需要靠员工自身的努力。我行的五年规划和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奖励办法鼓励员工向专业型人才发展,同时也可以予以考虑对有潜力人员进行脱产培养,挂靠锻炼。此外,应更多的提供平台让这类人才在实践中,在相适应的岗位中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构建能力素质体系,为岗位任职服务
能力素质主要分为知识,技能和品质三个方面。每位员工具备了不同的能力素质,这是将不同人才进行分类,侧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员工能否担任不同岗位的一个重要考量。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培养可以更好为工作开展服务。对于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比较高,在人才培养时更应注重员工的执行力,决策能力,影响和组织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向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靠拢。对于具有深厚的专业能力,但在综合协调能力方面则相对较弱的员工,可注重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他们成为专业型人才。
此外,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在工作中,一个人的态度往往比他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更重要。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其中包括处事态度,上进心,恒心毅力等都在现实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做好每份工作的决心,才有做好工作的可能。
(四)职业精神培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职业精神是人才队伍凝聚力的灵魂,银行从业人员所处工作的特殊性,对职业精神有更高的要求。较强的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廉洁从业,合法合规,奉献精神是最起码的规范和要求。针对不同岗位,则要培养员工更高层次的职业精神,如中层管理团队应更为侧重培养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通过外部的灌输培养带动员工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探索,通过个人的自我修炼,用心在工作中传达职业精神的内涵。
(五)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效果
在我行的年度培训规划中,主要通过外聘讲师培训与利用自身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外聘讲师进行培训的占比较少,主要是内部培训为主。管理层员工比一般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要多。在实践中,应加大对内部培训师的培训,避免照本宣科的情况,生动灵活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实效性,体现培训的价值。对于培训时间提前进行公示,让有时间有兴趣的基层员工可以参与到其中。对于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应更加系统全面化,以往的培训以业务操作的开展为主,只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不能达到提升和创造的效果。除每年必须培训的内容以外,应加大组织对业务工作经验的探讨,员工内涵提升方面的培训。
五。交流平台的构建
(一)加强管理层与员工沟通。
员工对职业发展的选择缺乏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员工创造性和潜能,员工的兴趣和优势被忽略,没有价值实现的感觉,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员工与领导的面对的工作环境不同,思维角度不同,通过沟通交流,可以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发现各自未所想到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矛盾的出现。通过座谈会,员工论坛等方式,如当湖支行推行青年员工谈心制度,让员工与领导面对面的交流,不但可以让领导了解员工所需所想,也可以让员工感受到单位对员工工作生活的重视度,从沟通和交流中反馈出的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从业务方面来讲,与领导,管理层沟通交流也可以促进员工更快更有效地积累经验,学习到真正的实战经验,应对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现在的工作还是将来自身的发展,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加强员工之间的学习与活动
加强员工间的交流,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节日活动,评比活动,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缓解工作压力,培养阳光的职业心态,激发全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动力。
为参与专项培训的员工提供平台,让他们为其他在职员工进行业务辅导,既可以让培训人员更深层次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检验培训的效用性,也提供其他员工学习机会,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岳俊强。《“三化”评价标准力促“四型”员工培养》[J]。《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总第311期
[2] 杨承荣。《银行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培养》[J]。《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总第312期
[3] 黄忆寒,张明华,朱磊。《从“村官”到“银行人”》 [J]。《中国农村金融》,2012年总第306期
[4] 葛华勇。《论央行人才能力素质体系的构建》[J]。《上海金融》,2013年第5期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篇3
1、对于有知识专长的人员应当用人之长,充分调动起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2、面对人才市场相对短缺而企业又急需的岗位,企业应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利用本企业的内部培训机制,使用相对倾斜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训的力量,同时可以把眼光投向对手企业专门人才的挖掘上,例如启动猎头机构协助等手段解决急需人才问题。
3、在企业内部加强发挥员工激励机制的作用,奖勤罚懒。让全员明白目前企业的现状和将来的奋斗目标,鼓舞员工士气,让更多的人看到企业未来更加辉煌的一面,可以起到稳定员工队伍、招来更多特殊技能人才的作用。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篇4
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近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平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政府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平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政府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精选篇5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仅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重视人才的就地培养。引进的人才犹如“空降兵”,确实可以解决本地在某些领域的人才匮乏,但仅靠“空降兵”是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的,因为:一是人才引进成本较高,针对的应该是一小部分帅才,而不是中坚力量的将才。但要实现人才强县,不仅要帅才,更要一大批一线的将才。二是引进的人才由于根不在桐庐,当工作和生活上受到不便和困难后比较容易放弃,也可能因有更好条件的吸引而离开,稳定性相对不如县内自己培养的人才。
办法(建议):
1、增加培训经费的预算。
2、规范培训经费的使用。
3、建立真实可信的培训需求和人才需求统计渠道。
4、鼓励广大企业单位自主自觉开展员工培训。
办理结果:叶林茂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重视本地人才培养的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县委人才办、县人事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对您的提案进行了专题研究。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发挥出本土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开发力度,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今年在人才专项资金预算中专门拿出112万元,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8支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为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还首次采用项目委托外包的形式,与浙江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了国内外享有较高盛名知名学者郎咸平等为大家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实施技能人才“522”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正成为影响我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该制度出台后,县人才办每年将拿出一定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补助,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科学的评价使用机制、健全的激励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开展“330”优秀创新团队遴眩为适应我县经济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树立典型,培育一批本土化的优秀创新人才,我们将选择企业经营者有积极性、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第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服务对象加以重点培育,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抓好本地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回桐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和使用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我们积极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今年以来先后4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和大学生座谈会。为搭建服务创业的一体化扶持体系,先后成立了大学生 “创业联盟”和“专家服务团”,发放了服务联系卡。针对一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却没有创业项目的现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召开了创业项目推介会,遴选了投入少、效益好、发展前景大的12个涉农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专门出台了《桐庐县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细则》,已有4名大学生领取了2万至5万不等的创业项目资助资金。
五是实施环境优化工程。今年初,我县先后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三项工作制度》等7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组织网络,整合人才工作力量资源,通过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及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我建立“定向联系、定时交流、定题协调、定期通报”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和各类人才在生产、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举行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联谊会、青年集体婚礼等为大型活动,丰富企业人才业余生活,畅通人才沟通渠道,促进企业人才互动,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此外,我县还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人才”和“重才爱才单位”评选,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尊才重才、爱才护才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加强对本地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与您提出的建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本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尊重本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在此,对您提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对策 几点建议 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建议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 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用何种分析方法 人才培养有哪些建议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意见 人才培养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