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可以想象10月1号的天安门之前会汇聚多少热情期盼的眼神,想在祖国生日这天,看着国旗升起,听着国歌奏响,这天我们又是多么殷切的期盼着祖国能有一天重回世界之巅。我们在热烈的庆祝国庆节的到来就是我们最真切的祝福。以下是大海范文网整理的关于国庆节的来历,仅供参考!
【国庆节的来历】
举行开国大典之际,新中国的领导人还没有考虑“国庆”一事。1949年10月9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当天会议一致决议,通过《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来历。
在建立新中国的筹备过程中,马叙伦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担任常务委员,并担任“拟定国旗、国歌及国徽方案”的第六小组组长。刘新成说,1949年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座谈会,听取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问题的意见。在这次座谈会上,马叙伦提议:“我们政府就要成立,而国歌根据目前情况一下子是制作不出来的,是否我们可暂时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许多委员表示赞成,一部分委员提出需要修改歌词。周恩来表示,就用原来的歌词,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最后,毛泽东主席拍板,歌词不改,与会者一致赞同。两天以后(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歌的由来】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1982年12月4日下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冬,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之一田汉写出了名为《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交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1935年2月,田汉同志创作剧本还没有完成,就突然被敌人逮捕了。“电通”公司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将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向孙师毅、许辛之要求谱曲。不久之后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后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随后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使用。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御侮的优良传统。
夏老说,聂耳在配曲时,把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倾注到了每一个音符当中。歌曲的基调积极、高昂,激励人们向上。前奏曲,象嘹亮的进军号;中间的“起来!起来!起来!”把音位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使人觉得歌声并没有结束,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