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医学影像的论文12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8-24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医学影像的论文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的论文12篇,供大家参考。

医学影像的论文12篇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1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总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叶晖,等。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6):117-118.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2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一、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1)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核磁共振成像。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3)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4)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二、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1)基本情況分析。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2)PACS。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三、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3

摘要: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文章对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即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

(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舒旭,吴和平,舒筱灿,等。病理学实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112-113.

[2]王芳军,周泽旺,王磊琼,等。PACS网络环境下影像学启发式教学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78-79.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4

前 言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当前数字化发展为基础, 逐渐衍生出的一项网络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对画面更加真实的展示。 在医学中,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渗透,数字图像将相关的病症呈现出来, 并通过处理技术对画面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这种医疗手段,可大幅提升相关病症的治愈率,实现更加精准治疗的疗效。 在医学中医学影像广泛用于以下几方面之中,其中包括 CT(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MRI(核磁共振影像)以及 UI(超声波影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其应用的范围将会在逐渐得到扩展,应用成效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1 关键技术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中对于数字图像的处理, 通常是将数字图像转化成为相关数据,并针对相关数据呈现的结果,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在对数字图像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治疗与检查。

1.1 图像获取

图像获取顾名思义将医患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在进行数字图像检测时,得出的相关图像,在获取相关图像后,经过计算机的转变,将图像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呈现出来。 在计算机摄取图像中,通过光电的转换,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还可实现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进行保存。

1.2 图像处理

在运用数字图像获取相关图像后,需对图像进行处理,如压缩处理、编码处理,将所有运行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有关的数据进行压缩,并将相关编码进行处理,如模型基编码处理、神经网络编码处理等。

1.3 图像识别与重建

在经过图像复原后,将图像进行变换,在进行图片分析后分割相关图像,测量图像的区域特征,最后实现图像设备与呈现,在重建图像后,进行图像配准。

2 医学影像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辅助治疗

当前医学图像其中包括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核磁共振影像以及超声波影像,在医疗治疗中,可根据相关数据的组建,进而实现几何模式的呈现,如 3D,还原机体的各项组织中,对于细小部位可实现放大观察,可实现医生定量认识,更加细致的观察病变处,为接下来的医疗治疗提供帮助。 例如在核磁共振影像治疗中, 首先设定一定的磁场,通过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的方式,对机体中氢原子核进行刺激,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共振,促进机体吸收能力,帮助查找病症所在。

2.2 提升放射治疗的疗效

在医疗中, 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即可实现对患病处的观察,也可实现对病患处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常见于肿瘤或癌症病变的放射性治疗。 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定位于病患方位,在准确定位后,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全方位的计划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病患处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肿瘤癌症等病变之处,利用数字图像排查病变以外机体状况,降低手术风险。

2.3 加深对脑组织以其功能认识

脑组织是人体机能运转的核心, 在脑组织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结构,因此想要实现对脑组织的功能认识,必须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观测,深层探析其各项组织结构。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被运用到医学之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透过大脑皮层对脑组织进行全方位观测,最后立体的呈现出脑组织中各项机构的运作状况。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即 FMRI,这种成像可对机体大脑皮层的活动状况进行检测, 还可实时跟踪信号的改变, 其高清的时间分辨率,为当代医疗提供了众多帮助。

2.4 实现了数字解剖功能

数字解剖即虚拟解剖, 这种解剖行为需以高科技为依托从力学、视觉等各方面,通过虚拟人资源得建立,透析机体各项组织结构,实现对虚拟人的解剖,增加对机体的认识,真实的还原解剖学相关知识,这种手段对于医疗教学、解剖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 结 论

综上所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技术提供了进步的平台,也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应用空间, 这种结合的方式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华 晶,安巍力,刘迎九。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03:400~401.

[2]刘 磊,JINChen-Li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上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5642~5643.

[3]李 杨,李兴山,何常豫,孟利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腐蚀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5,02:51~52.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5

【关键词】断层解剖;影像学;教学

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如何开展和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我校于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医学影像系影像专业本科生中开出断层解剖学课程,2007年又将断层解剖学列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选修课,教研室正式建立断层解剖陈列室和专业教室。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我校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开展情况,谈谈我们在断层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1、教学内容及学时的安排

影像专业本学生的断层解剖学授课时数开始为40学时,后逐渐增加到60学时,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为2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均为2∶1。由于非影像专业的选修课时数较少,授课重点突出头、颈、胸、腹、盆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颅内结构、纵隔、肺、肝、子宫、前列腺等重要结构在横断面上的表现。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则增加头颈部的矢、冠状断层解剖,以及颌面、纵隔、腹部、盆部的有关间隙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觉得影像专业本科生的40学时明显偏少,逐渐增加到60学时比较合适。非影像系本科生选修课20学时仍然偏少,建议今后可增加到30学时比较妥当。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最好能够开设断层影像解剖学必修课程。

2、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传统断层解剖教学中,以幻灯机逐一放断层切面为主,向学生展示的断层切面图片缺乏立体感和整体感。为此,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采集头、颈、胸、腹、男女性盆腔横断层标本图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对应的ct、mri图像,制作幻灯片,并制作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结构变为较为直观的形态,将各个重要器官建立三维动态数字模型,包括体素重建模型和面绘制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显示,可从整体观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时或分步展示一个断层平面的多个结构,可以获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断面图像,可以连续显示和动态播放,从而更准确描述形态与结构及毗邻的关系。在断层解剖教学中还应注意围绕重要器官标志,以重要标志性结构出现的规律为主旋律实施讲授,比如:大脑中央沟在断层中出现是否具有规律性?不同层面小脑幕出现有什么特征?经mri片和实物标本验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关于教学标本,目前我们用的标本包括头颈部横、矢、冠连续断层标本,胸、腹、盆连续横断层标本。同时,针对局部断层解剖实验课准备该部分的局部解剖标本,使学员利用局解标本增加对肺内、肝内等复杂结构的再认识。但由于标本比较紧缺,目前我们用的断层标本都是经过封装的,学员还不能进行实体解剖,今后我们将逐步完善。

3、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计算机数字成像技术日新月异,而先进的影像设备与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何角度的图像。不论将来影像学怎样深入发展都需要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人体形态学支持。为此,我们必须让学员在刚进入系统解剖学学习时就充分认识了解这一现状,让他们明确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对正常人体结构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将来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1]。同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要积极引导学员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在网络上有大量精美的断层影像图片,并有详细的解说,有助于学员扩展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形态学课程,我们认为除了学员及任课教员的努力外,相关教研室和学校教学主管单位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有关方面对断层影像解剖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教学经费,相关实验室设备及标本配备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学员的学习和教员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断层影像解剖教学的发展[23]。有人预言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影像医学的时代”,而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形态学科,断层影像解剖学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我们必须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对传统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设置解剖课程,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影像解剖并重,开创解剖学教学的新局面,完善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树伟,李振平,丁 娟,等。创建断层解剖学课程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2,10(1)。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6

随着医院影像设备的发展与增多,影像学检查在医院诊疗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影像存贮介质如胶片、磁带、光盘等随着影像数据量的激增,给存放和查找带来了严重问题,如何更好地存储并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则需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加以解决。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ystem,PACS)是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系统。Pacs系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电子病历、区域协同医疗等提供支撑,所以规划一套符合医院发展,具有性能优越、易于扩展、容错能力强的PACS存储系统,是PACS系统建设的核心。

1、系统建设原则:

1)稳定可靠原则

数据中心建设以稳定可靠为首要原则,从主机服务器和网络系统,到各种协议的存储设备,都应该确保应用系统的业务连续性为首要目标。系统应当支持7x24不间断运行,单台或局部设备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每一个影像实例需要有多个拷贝,且同时存在于两地,实现院级容灾。

2)先进性原则

在采用主流成熟技术的同时,需要考虑系统架构的先进性,建立一个灵活高效、功能丰富、持续发展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可以在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自由增加磁盘阵列、服务器、带库等设备保证整个系统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系统应该能支持影像数据有损和无损压缩。

3)高效性原则

系统应当可以实现高速查询和调阅图像,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线调阅。

4)易于管理

系统是否易于维护,操作是否直观、简单、维护成本如何,掌握的难易程度如何,是否存在对有限资源(如关键人员,设备等)的依赖?能否对分布环境的异构系统统一管理,是否具备完整的日志管理,每一步操作能否全程追踪。

2、如何有效的利用和保管影像数据

2.1信息互通

医学影像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应采取模块化设计、尽量采用通用的信息交换标准如DICOM,能够与其他系统相互沟通信息,医生在查看检查图像的同时 ,能够了解检查报告、病人的病历等其他信息,形成一个医院的信息整体。

2.2 图像预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因其数据量大,传输需要占用很宽的网络带宽资源。而医院工作的特点是对图像数据的突发性要求高,例如在病人刚入院时需要调用大量的病历数据,也包括图像数据,而平时则主要局限于使用住院病人的资料。收集整理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网络的平均带宽需求与高峰时的需求差距非常大。要想既满足医疗的需要又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使用图像预取技术是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网络资源的办法。预取技术的核心就是根据病人入出院以及预约的信息,利用网络通讯的低谷时间将所需要的病人图像事先传输到医生所需要的地方,以减少网络高峰时间的压力,同时也提高医生存取图像时的速度。要实现图像预取的基础是PACS必须与医院的其他系统能够很好地进行信息沟通,同时也要研究一个合理的预测算法。

2.3医学图像采集。

CT、MRI、CR、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图像可以直接从机器中采集外,目前大量使用的胶片图像需要使用胶片扫描仪输入到PACS中,由胃镜、肠镜、腹腔镜、宫腔镜、喉镜、纤支镜等内窥镜及显微镜、B 超等检查设备产生的视频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影像。影像数据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对影像的标注、解释等可通过另外保存数据实现。

2.4、构建PACS存储系统

1)估算出医院每天PACS的数据增长量,然后决定是采用什么样的存取方式。一般情况都应采用SAN存储架构,利用专门的存储网络实现主机系统对磁盘的块级存储数据调阅,保证业务网的调用仍通过以太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而大量的数据存储、备份则通过san网络进行,减少业务网的压力,提高整个PACS系统性能。

2)对存储介质容量进行需求分析并合理规划

临床上对病人影像的回溯按照访问量可以分成3类:第一是短期数据的回溯,无论影像科室自己还是临床方面最关心当前病人的影像,短期数据的标志为3个月内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回访占总访问量的90%;第二是对当前病人的前期存档图像的回访,病人又来医院看病了,临床医生需要翻阅他以前的影像资料,这种回访大约占9%;第三是个别的影像查询,占回访的不足1%。另外系统必须具备必要的响应速度,高响应速度是PACS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点击病人姓名到显示出第一幅图像的时间,这段时间越短越好,应限制在10秒以内。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影像的分级存储,保留近三个月的数据,作为热点数据,存储在存取速度最快的FC或高性能SAS 盘上,而对三个月以上的影像数据,相对阅读频率较低,可以存储在多套相对廉价的SATA盘中。为了节省空间,针对医学图像中含有的无用信息,需采用有效的图像无损压缩再进行存储。

3) 面对未来大数据,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心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从购买一两套存储角度去设计,将数据中心从传统的SAN孤岛向虚拟化统一平台过渡,构建虚拟化云存储架构。

2.5 构建不间断的服务器群。

PACS 服务器控制着放射科工作流程和医院整个图像数据流程。它负责接收图像采集设备送来的图像,并把它们存储到存储设备中;对于临床用户,PACS 服务器还提供病人图像查询提取服务。不同功能模块不同的服务器单独运行在不同的服务器或刀片机上,通过SAN 网络交换机相互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均衡负载、互为镜像和备份、容错功能强大的服务器群,从而保证了PACS数据中心能够不间断地稳定工作。

3、安全措施

3.1影像数据获取后先存放在高性能的主存储中 ,同时按照一定的策略,将数据分别复制到两个物理位置不同的归档备份存储中,保证一个影像至少有三个拷贝同时存在,并且保证两套归档备份存储,分别存在于两地,存储间互相冗余,互为备份构成院级容灾备份。当在线存储出现故障时,可以启用第一套或第二套归档存储替代。

3.2 硬件冗余

利用多台光纤交换机形成冗余结构,防止SAN网络中的单点故障。存储设备本身应该具有良好的性能,主要部件应做到冗余,同时为了应对由于磁盘阵列中磁盘故障问题而引发的数据丢失,还应该购置一定数量的备用磁盘作为备用,一旦阵列中有磁盘报警或故障,就可以及时更换,然后再向厂家保修,避免数据丢失。

3.3 其他安全措施及制度上的强化。

所有影像设备应由服务器统一管理,防止非授权设备接入;所有浏览站点也由服务器统一影像数据和权限控制,预防用户私自修改或删除数据;影像设备网段和医院其他业务网段分开,避免业务网段的工作站直接访问影像设备。

建立健全配套的日常维护制度:比如设备巡检,非法软件删除,定期杀毒,更换密码,查看后台日志和空间使用情况,系统压缩归档备份是否正常等等。

4、结论

随着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设一套符合医院发展,整体性能优越、容错能力强的先进的PACS系统,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PACS系统使用效率和经济利益,更可为区域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7

摘要: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文章对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即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

(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舒旭,吴和平,舒筱灿,等。病理学实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112-113.

[2]王芳军,周泽旺,王磊琼,等。PACS网络环境下影像学启发式教学对比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78-79.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8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总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3] 林海波,曹然,叶晖,等。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6):117-118.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9

【摘要】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较强的实践性学科。但是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现在很多高校的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手段都还停留于单纯的理论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基于此,本文我们的主要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改革问题,了解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有效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学技术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影像诊断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完善。在这样的严酷现实之下,我们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常规模式,向着更加科学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一、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医学科目,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应用性强。

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技术的要求,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

2.新技术推广应用快、广。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医学中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科研究的领域与空间十分的广,每当有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临床医疗之中的时候,实验教学都必须要紧跟其步伐,避免出现于临床脱节的现象。

3.和其他学科联系较多。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其他多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它与其他的学科之间存在很多的联系。因此对于医学影像学的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操作的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应对各种疾病检查的方法。

二、当前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学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因此对此的学习也应该具有针对性。但是就当前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的学校在这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归纳来看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大纲与实验教材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的技术和设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目前国内的高校使用书籍中并没有一些新技术、新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影像技术学方面的实验指导也非常的少,涉及的新技术方面非常的窄,甚至一些教材中仍然沿用已经淘汰的技术教材,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实验课学时相对较短。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他的学习主要应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还是纯理论授课的方式,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的相对较少,这使很多学生虽然学到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够切实的应用到实际之中,造成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差。

3.实验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以往我们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课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但是由于实验室的教学条件有限,能够联系的实验内容也就不充足,一般只能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实践,对于当前临床医学中常用的大型数字化的设备认识不足。

三、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影像技术学作为医疗诊断方式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总的来说,根据当前的教学实际,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学习实践活动多样化,注重在训练中学习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不是纯理论的,实验教学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的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充实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最新的技术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注重人才的引进,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师资能力的不足是当前影像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来一名实验教学需要带一个班级的学生,这大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弱化了对学生的时时指导强度。通过人才引进培养的方式,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实际的教学人数可以大大的改善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享受教师资源。

3.健全实验教学教材和资料库。

随着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我们要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的将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编撰到教材用书之中,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当前的技术形式,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逐步的完善资料库,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资料来源。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有其独特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它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根据当前各医学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不断的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2]王惠方,梁长华,杨瑞民,陈杰,岳巍,刘儒鹏。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74—775。

[3]邱建峰,谢晋东,王晓燕,王鹏程,侯庆峰。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成像理论)教学与实验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8,03:700—702。

[4]陈晓光,任伯绪,柯茜茜,陈奕。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55—56+69。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10

【关键词】学生,医科;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医学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实践性更强,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其它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是这样,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也如此。为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教育工作者曾做过有益的探讨[2,3]。我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医学影像人才。因此,如何加强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探索和思考。

1 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增强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医学实践性强,尤其是进入临床主要课程学习阶段后,临床实践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一阶段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医学影像学专业也不例外。需要加强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

不同的医学学科专业,主要的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点。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常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①教学内容需要用图片说明;

②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片影像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

③教学片或影像资料可以从既往的片库或互联网上获得,因此,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不存在因为在病人身上检查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的问题;

④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进行影像学习;

⑤影像学科的工作目标多数情况下最终仍然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依然是少数),因此,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是主要的技能之一;

⑥影像技术训练可以在练习者身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

3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措施的思考

3.1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对具体临床现象或临床问题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临床思维活动是高级电脑和先进设备所不能取代的联系与整合过程,经验丰富的医师在收集资料时就已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是这样。医学影像学是利用特殊设备使人体组织器官形成影像,通过对人体组织器官影像的观察,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在专业主要课程的实践教学上,应积极探索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各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影像诊断思维。比如,理论课授课,在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讲完某个疾病后,可以尝试引入临床影像实例,先介绍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然后展示病例的影像图片,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通过这种接近临床真实情景的方法,可能既会加深学生对该病的记忆,同时又会对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过程有所了解,对培养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影像诊断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

3.2 充分利用影像图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例如《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核医学》等,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影像片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影像实验室的图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一次见习可按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不妨称为“授人以渔”,由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把本次见习内容的影像表现进行讲解,要向学生说明疾病的影像表现没有固定的模式,讲解的只是共性的表现,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肿瘤有大有小,影像上常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而不应以看到某一张片的表现是这样,就认为这个疾病就是这个样子;然后由学生自己阅片、分析,教师现场答疑,这个时段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影像图库包括影像实物片和电脑上的图像,使学生充分认识一种疾病的多样表现及其共性表现。第二个步骤是在下课前教师再用适当时间根据学生在阅片过程中提出的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总结,这一过程让学生参与进行讨论。第一个步骤可能有利于系统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引领学生入门,因为教师作为有临床经验者,认为不复杂的东西,在学生来说就不一定是简单的,再加上课程进程中并不鲜见的上午4、5节是理论课,下午6、7节是见习课,学生来不及复习消化;第二个步骤解决了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的疑惑,甚至有的疑惑是以前教师不曾思考过的,这同样锻炼了学生,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查询有关资料,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学会互相交流,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调整见习方式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累积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多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应适时调整见习方式。比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见习,这时就可以尝试以临床实践中放射科集体阅片的方式进行,由教师主持,学生通过对有临床资料的病例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和依据,如果是单一的临床影像检查病例,还应提出下一步应考虑进行的其它影像检查方法,然后由教师作分析、点评、总结,纠正学生的诊断思维中的不当之处。这种见习方式不宜在课程刚开始时进行,因为那个阶段学生还没有知识的积累。课堂上,还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影像图片学习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使学生学会规范化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以提高其临床技能。

3.4 培养学生主观思维适应客观实际变化的能力,认识学科间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

正如上述提到的疾病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而且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表现,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无论X线还是CT检查,肺部的斑片状影,可见于炎症,也可见于结核或出血、水肿及其他病变,单纯依据影像表现做诊断可能会有差错,只有通过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防止主观、片面或僵化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强调,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学好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不仅是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也是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的需要。

3.5 开设第二课堂

开设第二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外不定期分批适当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放射科、超声检查室等部门观摩、学习,使学生通过这种对临床影像科室的观摩、学习,熟悉其工作流程,为日后临床实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容易融入临床情景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言行,培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觉性、使命感及责任感,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懂得在医学实践中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自觉把医德规范变成自己的行动。

3.6 提高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此,除了在课程学时安排上,使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课时达到或接近总课时的50%外,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像CT检查和X线投照中的摆位,可以尝试先见习,然后进行理论课授课,最后再安排学生在同学中自己练习。同样,《超声学》的操作检查,可以尝试利用实验室的超声诊断仪让学生在同学间进行练习。

3.7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互相交流和协作

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在诊疗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需要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影像思维能力。临床工作是一项需要医师之间、医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应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学会从失败中提高自己,学会互相交流、团结协作。

总之,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强调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影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影像技能的提高常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刻苦的学习、不断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7):40-41.

[2]张俊祥,陈建方,时凤,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2008,6(8):820-821.

[3]王培源,姜兴岳,范万峰,等。多媒体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48-250.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11

【关键词】学生,医科;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医学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其实践性更强,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培养目标,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其它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是这样,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也如此。为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教育工作者曾做过有益的探讨[2,3]。我院是一所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医学影像人才。因此,如何加强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探索和思考。

1 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本科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必不可少,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增强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医学实践性强,尤其是进入临床主要课程学习阶段后,临床实践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一阶段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医学影像学专业也不例外。需要加强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

不同的医学学科专业,主要的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点。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常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①教学内容需要用图片说明;

②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片影像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

③教学片或影像资料可以从既往的片库或互联网上获得,因此,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不存在因为在病人身上检查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的问题;

④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进行影像学习;

⑤影像学科的工作目标多数情况下最终仍然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的影像诊断(介入治疗依然是少数),因此,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是主要的技能之一;

⑥影像技术训练可以在练习者身上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

3 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措施的思考

3.1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对具体临床现象或临床问题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临床思维活动是高级电脑和先进设备所不能取代的联系与整合过程,经验丰富的医师在收集资料时就已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是这样。医学影像学是利用特殊设备使人体组织器官形成影像,通过对人体组织器官影像的观察,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在专业主要课程的实践教学上,应积极探索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各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影像诊断思维。比如,理论课授课,在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讲完某个疾病后,可以尝试引入临床影像实例,先介绍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然后展示病例的影像图片,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通过这种接近临床真实情景的方法,可能既会加深学生对该病的记忆,同时又会对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过程有所了解,对培养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影像诊断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

3.2 充分利用影像图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例如《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核医学》等,通过实验室观看教学影像片就可以达到或接近临床那样的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影像实验室的图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一次见习可按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不妨称为“授人以渔”,由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把本次见习内容的影像表现进行讲解,要向学生说明疾病的影像表现没有固定的模式,讲解的只是共性的表现,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肿瘤有大有小,影像上常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而不应以看到某一张片的表现是这样,就认为这个疾病就是这个样子;然后由学生自己阅片、分析,教师现场答疑,这个时段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影像图库包括影像实物片和电脑上的图像,使学生充分认识一种疾病的多样表现及其共性表现。第二个步骤是在下课前教师再用适当时间根据学生在阅片过程中提出的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总结,这一过程让学生参与进行讨论。第一个步骤可能有利于系统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引领学生入门,因为教师作为有临床经验者,认为不复杂的东西,在学生来说就不一定是简单的,再加上课程进程中并不鲜见的上午4、5节是理论课,下午6、7节是见习课,学生来不及复习消化;第二个步骤解决了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的疑惑,甚至有的疑惑是以前教师不曾思考过的,这同样锻炼了学生,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查询有关资料,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学会互相交流,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调整见习方式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累积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多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应适时调整见习方式。比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见习,这时就可以尝试以临床实践中放射科集体阅片的方式进行,由教师主持,学生通过对有临床资料的病例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和依据,如果是单一的临床影像检查病例,还应提出下一步应考虑进行的其它影像检查方法,然后由教师作分析、点评、总结,纠正学生的诊断思维中的不当之处。这种见习方式不宜在课程刚开始时进行,因为那个阶段学生还没有知识的积累。课堂上,还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影像图片学习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使学生学会规范化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以提高其临床技能。

3.4 培养学生主观思维适应客观实际变化的能力,认识学科间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学习

正如上述提到的疾病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而且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表现,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表现。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无论X线还是CT检查,肺部的斑片状影,可见于炎症,也可见于结核或出血、水肿及其他病变,单纯依据影像表现做诊断可能会有差错,只有通过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学会防止主观、片面或僵化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强调,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学好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不仅是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需要,也是临床实践中影像诊断的需要。

3.5 开设第二课堂

开设第二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课外不定期分批适当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放射科、超声检查室等部门观摩、学习,使学生通过这种对临床影像科室的观摩、学习,熟悉其工作流程,为日后临床实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更容易融入临床情景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言行,培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觉性、使命感及责任感,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懂得在医学实践中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自觉把医德规范变成自己的行动。

3.6 提高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此,除了在课程学时安排上,使本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课时达到或接近总课时的50%外,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像CT检查和X线投照中的摆位,可以尝试先见习,然后进行理论课授课,最后再安排学生在同学中自己练习。同样,《超声学》的操作检查,可以尝试利用实验室的超声诊断仪让学生在同学间进行练习。

3.7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互相交流和协作

在临床实践中,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在诊疗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需要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影像思维能力。临床工作是一项需要医师之间、医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应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学会从失败中提高自己,学会互相交流、团结协作。

总之,在医学影像学专业主要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强调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影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影像技能的提高常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刻苦的学习、不断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7):40-41.

[2]张俊祥,陈建方,时凤,等。医学影像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2008,6(8):820-821.

[3]王培源,姜兴岳,范万峰,等。多媒体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48-250.

医学影像的论文篇12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潮流中的一个热点趋势,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出现,使放射从单纯的诊断演变为既有诊断又有治疗的双重职能,并在整个医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与内外妇儿并列的临床学科。展望21世纪,医学影像学必将得到更快、更好及更全面的发展,必将会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讨论医学技术与设备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1.1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

(2)硒鼓探测器。

(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

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1.2 X-CT的发展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其主要特点是横切面、断层成像、数字影像,使X线的重叠影像成为层面图像,并可用CT值测量人体组织密度。多年来,CT成像技术的发展一直围绕解决扫描速度、清晰度及扫描范围的和谐发展,最终多层(排)螺旋CT机的出现使三者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其优点是:

(1)扫描速度提高了2~6倍,检查效率提高了10%。

(2)清晰度大大提高。

(3)比单层螺旋CT扫描信息量提高了2~4倍,尤其利于观察微小病灶。

(4)节省了X线管的损耗,增强扫描可节省造影剂用量,和单层螺旋扫描比X线剂量减少。

正是由于使用了多层面采集和成像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扫描速度薄层和大范围的矛盾。今天,多层螺旋CT机已发展到64层(排),更有利三维立体影像成像、虚拟影像成像和CT血管成像,并且更多地被用于临床疾病的筛选,也会进一步发现微小的病灶,特别是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的病灶,进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另外,超高速CT(VFCT)将用于临床,它用电子束代替X线,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扫描,尤其适用于动态器官的扫描,使肺门部、心脏及大血管的影像质量进一步提高。未来的CT将是容积CT,随着探测器数量和材料的改进、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检出器的复数化排列,容积数据采集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数据量大,分辨率高,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新技术相加并用于临床,将会为CT的临床应用开辟更广阔的领域。

1.3 磁共振的发展

MRI自20世纪80年代用于临床,第一次使人体解剖三维成像,现有的低场0.5T、1T,中场1.5TMRI将被高场3T MRI所取代。然而MR的发展,就扫描速度、清晰度及临床应用而言,主要的发展是在电子学梯度场、射频场等方面, 特别是脉冲序列和实时成像技术的发展。MR的进步集中反应在设备硬件发展基础上成像速度的提高及成像方式的改进和扩展,成像速度从以前的每层以分计算到目前的每层以秒计算,从而实现实时成像显示层面影像,甚至3D、4D等后处理影像及MR透视。正是有了实时成像技术和其开发的回波平面序列,除提高已有的性能外,MR功能性成像进一步得到了发展。灌注成像、弥散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成为新的成像方式,前二者反应的已不是大体形态学信息,而是分子水平的动态信息,后者可以实施大脑皮质的功能定性,张力成像可测定组织的张力差别。随着新型磁共振机的开发,揭开了磁共振应用领域新的一页,即运动MR和介入MR的应用和研究。MR血管成像、MR水成像、MR血流成像、脏器功能的检测、MR波谱分析、动脉血质子标记技术、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MR功能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使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突破了影像学仅应用于显示大体解剖和大体病理学改变的技术范围,向显示细胞学的、分子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面发展,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将用于MR成像,为MRI提供便捷、简易和无创伤的影像诊断。

1.4 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快速,影像技术的应用更加成熟,影像图像的质量更加清晰,影像学的优势集中为一体,它的发展必将给无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必将对疾病的预访、早期诊断、确诊治疗做出新的贡献。随着医学影像器械不断更新,对影像技术人员的要为也不断提高,计算机和英语的水平也突显出来。

推荐访问:医学影像 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