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时间:2023-10-04 0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3年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当前,世界经济与技术革命正处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国际产业体系将进入更高层次的重整与再构过程。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国际国内产业格局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上述背景下,*市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才能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半岛城市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市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具备的优势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服务供给,引导支持广大市场主体研发、制造、经营比较普遍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体系,具有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技术先进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特点。当前*市加快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具备以下优势:

(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一是优势产业突出,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突出,“四新”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国主要城市。人工智能“双区”同建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占比达到*%,获批建设*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主体发展活跃,*等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中科院等国字号科研力量纷纷集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稳步推进,经济质量优势更加明显。拥有国家超算*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国内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首台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省会经济圈战略实施带来产业协作机遇。近年来,*省积极推动实施省会、*、*三大经济圈的*半岛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有利于以*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集群和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强省会

战略实施赋予*强大势能。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建立了省市一体化加快*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重大政策支持、破解*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问题、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三是*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带来绿色发展机遇。*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为*立足自身禀赋和基础条件,吸纳集聚更多产业和人口,努力在*流域率先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面实施“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制度,为来济客商提供“在泉城、全办成”的一站式服务。商事登记实现全城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涉企事项*%容缺受理,高分通过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验收。产业发展政策供给不断加强,相继出台了《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

二、*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市实体经济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特别是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四新”产业发展上,步伐较慢、力度较小,近年来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于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与*、*、*、*、*等*市横向比较看,*市的产业规模地位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且*年以来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市位居第*位,到*年时先后被郑州、长沙、*超过,下降至第*位,仅高于合肥。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区县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城融合度不高,现有重汽、二机床、中车等全国知名制造大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较低,缺少“专、精、特”小巨人企业,产业集群化水平相对较低。

2.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够大,增长乏力。20*年*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累计入库*,*家,占全省比重约*%,而*、*、**年已突破*,*家,广州达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差距。*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在省内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中下游,*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省内外相关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对传统产业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不强。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够足。*年,*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排在第*位。*年,全社会研发(R D)占GDP比重为*.*%,虽然跃居全省第一,但还是相对偏低,*、*均突破*%。三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一流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足。驻济高校中仅有*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市没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家;
同时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四是科技投入不够。科技创新投入占比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市研发经费支出总量为*.*亿元,占GDP比重达到*.*%,居全省第*位,低于深圳市*.*个百分点,也落后于*、*、*等周边重要城市。五是成果转化不够活跃。*年*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居全省第一,但仅约为*的*%;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刚刚突破*件,而*已超过*件。

3.要素供给不足

*市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之间仍然存在诸多不协同,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撑,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问题突出。与*、*、*、*、*等省会城市相比,*面临着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市吸引力、带动力、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经济转型要素瓶颈凸显。

4.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随着*城市发展框架拉开、城市规模壮大,产业和人口集聚带来的水资源等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能源消费、污染排放、碳排放等资源环境容量对产业发展的约束趋紧,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持续靠后,生产生活方式亟待改变。

(二)原因分析

1.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原因分析

一是*市产业体系的功能分工有待重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产业体系建设缺乏有效统筹和系统性顶层设计,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与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新格局亟待重塑。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各区县、各功能板块产业发展定位不合理、布局不清晰、结构不平衡,产业集群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考虑不足;
部分县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同构化现象明显,同质化竞争加剧,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城融合度不高,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离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距离甚远。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真正发挥,现有知名制造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二是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产业链匹配度不够,产业集群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间联系和衔接不紧密,产业内部链条还不完整,配套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大多数园区初步实现了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却没有解决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少,产业链不够长,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较低,不少大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在本地园区企业中采购量较少。

2.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原因分析

一是传统产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导产品技术密集度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诸多瓶颈和难点,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最薄弱的环节。*市传统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比较大,而传统产业集群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往往产业发展升级的理念相对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企业自身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市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支撑创新创业的高端专业服务品牌和团队。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成果转化与经济效益等内容,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以财政资金吸引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重大创新项目建设和成果转化的运作机制尚未完善。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缺乏,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不足,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成果转化通道不够畅通,各级政府针对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服务支持还不到位。

3.要素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一是“虹吸效应”影响*资源要素集聚。*的发展不仅面临*、*等一线城市的挤压,而且面临*、*、*、*、*等周边城市的激烈角逐。这种竞争体现在产业层面主要是项目、资金、人才的竞争。近年来, *市虽然在城市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同类城市相比较,从城市宜居性、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考量,*市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影响了各类优质产业项目和资源要素向*聚集。

二是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健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其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产品多样化、集聚程度等方面亟待提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够完善,未能给企业提供全面、良好的研发、检测、信息、培训等技术方面的服务,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商会、协会、行会等中介组织大多作为政府部门的下设机构或是受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负责人也大多由政府官员兼任,官方色彩和行政意味较为浓重,准政府机关的角色与服务机构的职能角色不符,会计事务所、信用担保等中介组织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与产业集群区域不吻合,作用发挥受限。

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够。*产业主体大多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频率髙、金额小,而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或是民营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滥较高,企业往往出现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上缺乏创新,以担保抵押为主的传统信贷产品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知识产权的质押和交易机制还未成型,无法满足信贷产品关于担保抵押条件的要求,这一现状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满足新型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4.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原因分析

一是绿色发展起步较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够坚定有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起步较晚。另外,一些县区片面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缺乏长远规划,忽略生态化发展。政府往往偏重当地集群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不惜以环境损失为代价,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对比较淡薄,缺乏产业生态化的紧迫感。

二是缺少建设用地指标等瓶颈制约仍待突破。*市总体可利用建设用地少,同时建设用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及低效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很多好项目大项目谈判周期过长,影响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速度和质量。

三、加快推进*市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

1.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一是打造世界级智能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浪潮工业互联网,推进制造业向数字、网络、智能方向发展,率先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瞄准世界高端装备发展方向,以智能电力及新能源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特色优势高端装备为重点,构建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品特色鲜明、国际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跻身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二是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依托现有科技平台和浪潮等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龙头集聚、主体多元、业态完备、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支撑有力、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在大数据、高端计算、云计算、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通信和北斗应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进集成电路纳入全国战略布局,建设北方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和支点。

2.做长做优产业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推动产业链聚集发展。把握产业跨界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明确发展方向,着力突破产业链缺失环节、价值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短板环节,打通*产业能级跃升通道。围绕*支柱产业,切实做大做强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新能源汽车、精品钢、新材料、医疗美容等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按照有基础优势、有龙头骨干、有平台载体、有发展空间的要求,着力培育“平台+生态,龙头+配套,承接+转型”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推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主导和控制能力,鼓励引导优势主导企业组建产业链合作发展联盟,通过优化内部协作提升产业链效益;
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培育灵活的产业链互助合作关系,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力;
对掌握核心零部件话语权的企业,支持其持续增强成本控制能力,巩固其竞争优势;
推动掌握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利润。

三是促进产业、创新、价值“三链”联动发展。

加强产业与市场的联动,建立共享技术平台,促进成果有效转化应用,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解决跨越不同行业领域的重要、共同技术问题。

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促进供应链在上下游实现有序配置和物资协同。鼓励引导企业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管理、新技术研发、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3.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前沿产业高端前沿产业是硬科技和软科学交互发展的产业,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

战略新兴产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要加强前瞻布局,以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审视科技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技术研发,以重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聚焦量子通信、氢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和人工智能等重点前沿领域率先探索布局,努力在更多关联的未来产业领域构建先发优势,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1.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等科研载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科创走廊前沿技术创新聚集区,在创新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转化等方面,探索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贯通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和服务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无缝衔接,催生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产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2.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新型科技研发机构和平台

发挥*产研院、*高研院战略支点作用,高水平建设*科创大走廊,前瞻性布局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以重大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中科院科创城建设,加快先进电磁驱动、固体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承接一批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人工智能与空间安全、医养健康*省实验室,抓好*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

3.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奖励扶持,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省和*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统筹使用各类产业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夹层等多种形式,在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直接奖补力度,引导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强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转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三)增加要素有效供给

1.加大要素市场培育力度,改革要素供给制度,引导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一是强化人才智力保障。坚持用优良环境吸引人才,用创新事业凝聚人才,广纳海内外高层次、创造性优秀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支撑。

二是强化资金配套保障。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从财政拨款更多转向财政投资,聚焦产业科技研发、产业配套建设等关键环节,调整完善投资方式,完善政府投资全过程管控机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省和*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夹层等多种形式,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开发、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增强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进行融资。

三是强化土地空间保障。优化配置,挖掘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载体支撑。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新兴产业发展空间,集约布局配套设施,发挥地价杠杆作用,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促进空间资源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优化产业用地分类,探索新型产业用地类型(M0),用于满足创新型企业发展及相关配套用地需求。是优化土地管理机制,实行重点产业用地指标预申请机制、预支机制,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四是借鉴先进地区的开发经验,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国(*)自贸区*片区等重点片区通过租赁或短期土地使用,建设可移动、可生长的临时性建筑,实施滚动开发。

2.推进区域产业协作,与周边大中城市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梯形发展一是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创新省市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科创等省会核心功能。以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为重点,与周边城市构建协同配合、联系紧密的区域协作共同体,把省会经济圈打造成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优化产业生态,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推动*市错位协同发展,依托*科创大走廊,加强与淄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打造“科创+智造”融合发展示范带;
依托*高铁走廊,建设“*—*—*”万亿级产业发展轴,构筑支撑经济圈建设的“十”字形产业发展轴带;
依托小清河航道,联系*港、*港,打造沿河经济走廊。

二是带动三大经济圈联动发展。与*紧密携手、全面合作,放大“双核”效应,依托*、*、*三大通道,高效配置科创、产业、要素资源,辐射带动省会、*、*三大经济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实现错位发展、相向发展、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的城市群格局,引领半岛城市群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跨越。

(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1.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切实把“绿色化”理念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加强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提高能效环保水平。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处理等,实现经济价值和绿色价值的协同创造,打造一批国家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规模,提升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绿色服务供给体系,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和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形成动静结合的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用好*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旅和康养产业文旅和康养产业是面向未来的生态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当前,*作为*下游地区中心城市,正沿*两岸打造*平方公里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加快由“大明湖时代”向“*时代”迈进。加强沿黄城市文化交流,共同保护*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契合、发展空间整合、*文化融合发展,创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文化共融”的发展模式。发挥中华文化汇流传承核心地区的文化地理优势,整合文化旅游与医疗康养优质资源,紧随居民消费升级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以新消费引领新产业,打造环渤海地区文化旅游康养中心。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增强城市旅游发展新动能,打造旅游体验式消费引领示范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竞争力强、宜居宜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生命科学城、药谷产业园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聚焦康复、养老等重点领域,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医疗康养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小镇,发展特色康复,构建一流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

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存在问题 对策 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