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素质农民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民群体,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是可以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场经营者或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且具备农业情怀和爱农村、爱农民的品质,代表着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故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基本情况
2022年,*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人,其中:经营管理型*人,占总人数的*%;
专业生产型*人,占总人数的*%;
技能服务型*人,占总人数的*%。*个项目县的*家培训机构承担了培训任务,培训合格率达到*%,满意度达到*%以上。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主要做法与成效
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市把“培育高素质农民,服务粮食安全”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稳粮保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与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内容有效衔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专项培训近50个班次,占总班次的60%以上。一批种养能手、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家庭农场主等高素质农民开阔了眼界,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大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在稳粮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市有1名优秀高素质农民入选“100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先锋人物”,被农业农村部授予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称号。多名优秀高素质农民在稻虾综合种养,生猪生产等产业的发展情况被CCTV-7频道的《致富经》等栏目宣传。
严格监督管理
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市各地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农业农村局确定”的程序,明确培育对象遴选条件,通过严格遴选,确立培训对象。规范认定了30家培育机构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并按时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在培育实施过程中,各地严把监管考核“十关”,确保培育工作规范高效实施。一是培训专业设置关。分专业开班,每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二是实施方案制定关。每班教学管理方案实行一次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实行“一班一案”,并设置培训内容和课程。三是培育教师遴选关。每个培训班要求必须从省、市、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师团中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其中,至少有1名以上省级农业专家。四是培训教材选择关。要求以省统编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学员人手一套。五是管理制度落实关。严格执行班主任、第一堂课、学员培训考勤、满意度调查和培训台账等5项制度。六是培训信息报送关。按照逐级报送培训进度机制,实时掌握培训进展。七是档案建档规范关。登记表、培训台账、考勤、满意度调查、教材发放、培训考核、证书发放及授课教师、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及培训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影像档案资料应齐全规范。八是后续跟踪服务指导关。建立“一名农技人员跟踪服务五名高素质农民”制度。九是示范宣传关。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突出宣传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宣传培育典型和培育成效[4-5],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十是培育现场检查关。各地建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随机抽查和培训现场暗访机制,全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暗访和督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培训质量。
引导培训资源整合
多年来,*市比较注重整合社会培训资源进入高素质农民培育队伍,建立多方力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吸纳一批有特色的民营培育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打破公立事业培育机构的固定培育模式,给培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市两山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作为民营机构,有着农村电商实体产业背景。该院立足做大做强当地农产品产业,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优势,为参训学员提供更多农产品电商培训和实践机会,让当地农民在当地得到这方面培训。二是与农业类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互动合作。依托*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师资资源,选拔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家成立讲师团,结合农民需求,组合应用集中理论培训、针对性培训、点单式培训、现场实践教学等,逐步建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为培训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建设
一直以来,*市注重从基地建设、示范引导、培训教学、承接服务等方面,加强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建设。2023年,全市有6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应用场景)基地和20家县级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建设中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在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得到了很好展示,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更多学习场地和实践机会,开阔了参训学员眼界,丰富了技术技能,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
强化后续跟踪服务
近年来,*市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鼓励引导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投身于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全市每年有近400名农技人员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后期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开展包村联户“送技上门”活动,每位农技人员跟踪服务5名高素质农民,及时帮助高素质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力助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对巩固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果,推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时,高素质培育工作也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服务生产、服务农民,发挥聪明才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不强
目前,受生长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青年农民不愿意在家务农,绝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农民普遍年龄较大。他们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对改变现状的意愿不强,也不容易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创新意识,承受生产经营风险能力偏弱,故成为职业农民对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强。
培训资源缺乏整合,师资力量薄弱
培训资源重复现象较重
目前,*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涉及农业、林业、人社、财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各种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互动性和协调性不足,导致培训专业设计人员和参加培训人员有重复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缺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
虽然*市近年来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建设上做出大量工作,建立了一批生产、经营、储藏、加工等实训展示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但对于每年逾340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规模来说数量有所不足,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等方面的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严重缺乏。
缺乏专业培训教师
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师选择上,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两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教师和农业系统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但缺乏教学经验。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加快培养一支既掌握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6-8]。
对“田秀才”“土专家”吸纳不足
“土专家”“田秀才”一般都是长期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并且具备相对较强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农业人才,也是周围农民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致富能手。由于缺乏创新思维,不少人对聘用“田秀才”“土专家”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师仍然持有怀疑态度。
对专职培训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目前,全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中,在编教师及工作人员共6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占6.5%;
大专及本科以上58人,占93.5%。此外,专职培训教师不足30人,大部门单位由于人少事多,往往忽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普遍存在对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的再培训重视不够。此外,*市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时间安排上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少培训项目时间安排较短,一般生产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的培训班都安排在5~16d。在较短培训时间内,除去政策法规、素质修养等必修课程外,集中式满堂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蜻蜓点水式实训考察,难以让学员在很短时间内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二是时机选择不合理。由于省、市、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相关文件一般都在3月、4月下达,除去培训机构遴选等时间,一般正式培训工作都在4月、5月才能开始,导致春季农业生产开始之前有很长一段空闲时间不能很好利用。在培训方式上,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能针对不同地区学员、不同农时、不同农事的技术指导特点进行“菜单式”“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培训。
政策机制不完善
目前,*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评价工作虽然涵盖任务完成情况、过程监管、质量效果、后续跟踪服务、绩效情况、满意度等多个方面,但对参训学员学习效果、技术运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尚无具体要求。培训工作的精准性、连贯性亟待提高。如何做到普通技术培训与高级技术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创业创新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对于整个培训过程能否实行跨年度培育考核工作,在培育政策机制创新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四、高素质农民培育对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职业吸引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各地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任,要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对高素质农民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创新创业、风险防控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培育机制创新上,要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培育方法,注重培育精准、实效
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普及到广大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要采取高素质农民乐意接受的方式,依托云上智农线上直播平台、农广天地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媒体,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田秀才”,采取即时直播或者先录制视频然后直播的方式,开通线上培训直播课,使农业技术从“云端”延伸至田间地头。在直播培训中,注重实用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开放评论功能,随时对学员进行答疑解惑,使培训课程更贴近农民、贴近当地农业生产。
探索精准培训
根据培训需求,立足于精准遴选培训对象,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需要,设置“点单式”课程。要多建设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注重强化现场教学实训,提升培训实效。在培训项目专业设计和课程安排上,可根据不同培训专业和农业生产季节特点,细化培训项目时间安排。要注重把农机装备与使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等课程纳入农民培育课程中。特别要注重农业政策法规、农民素养、农产品质量管理等必修课的时间安排。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在培训过程中,应举办职业技能比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的方式,提升学员的参训兴趣和培训效果。
开展农民学历提升教育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在高素质培育基础上,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开设不同形式的中职、大专、本科学历教育,提升高素质农民专业能力和学历水平,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业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强化监管考核,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强化监管考核
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任务完成、过程监管、资金使用、绩效情况、满意度等方面,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监督考核力度。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对培训质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评价结果运用,不断提高监管考核水平。
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培训是否有效,关键看培训学员学到什么、能否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能否帮助和指导农民提高未来的生产经营效益。培训任务的完成不代表培育过程结束。各地要巩固培育成果,继续跟进回访并做好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和经营难点,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对培育工作的满意度,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职教师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实用性、实效性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吸纳“田秀才”“土专家”,大力提升师资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组织、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沟通,争取多方支持,逐步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
开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高素质农民、“田秀才”“土专家”,要积极帮助他们申报评审技术职称。对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显著的年轻优秀高素质农民进行重点培养,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同时,对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挖掘和树立典型,形成示范带动力量
按照评选优秀高素质农民的“四好”要求,即品德好、学得好、干得好、带得好。通过挖掘和树立典型,开展“优秀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优秀高素质农民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让周围的群众直接感受到身边的典型可信、可学,从而让榜样的力量教育农民、感染农民、鼓舞农民,积极争做高素质农民,形成区域范围示范带动力量,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