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在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上讲话(完整文档)

时间:2023-10-28 11: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在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上讲话(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在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上讲话(完整文档)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经济工作重要部署,贯彻省委李强书记在镇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系统部署经济工作,动员全市进一步浓厚发展氛围,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两聚一高”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继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制造业大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江苏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4月10日-11日,省委李强书记来镇江考察调研,突出强调了四点要求:第一,镇江发展处在“窗口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干部的心聚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发展信心树起来、精气神提起来,大力提升发展的“热度”;
第二,镇江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在苏南五个城市当中比较小,一定要在发挥优势上做文章,集中力量打造城市特色、产业特色和改革特色,以特色发展增强竞争力;
第三,要把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城市来发展,抓住新机遇,找准切入点,加快提高镇江中心城市首位度;
第四,把人才留下来,镇江才有希望。要着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要重视特色产业集聚,发挥好驻镇高校作用,在高端人才引进上要舍得投入、拓宽视野,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对于镇江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做了充分准备,着眼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推进产业强市的指导意见、重大制造业项目奖励办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九大行动等“1+6”政策文件,汇编印发了先进制造业政策100条;
对会议形式、出席对象等也作了精心安排,马上6家单位还将作大会发言,叶飞市长作会议小结。总的考虑,就是要把这次会议开出激发干劲、凝聚共识、理清思路、促进发展的好效果。下面,我先讲五点意见。

一、发展站位决定发展热度,要大力提振争先苏南精气神

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立足什么样的坐标系谋划推进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有着决定性影响。发展状态最直观的就是发展热度。李强书记特别强调镇江要提升发展热度,针对性非常强。镇江是苏南板块的重要一员,这是客观上所确定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排在苏南之外,更不能自降标准。

1.把握大势要树立苏南眼界。“苏南眼界”的鲜明特点是全球化、前瞻性、敏锐性。抓经济工作,首要的是眼界要宽广,形势要认清,头脑要清醒。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专家形容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国际上“四低、两化、三重构”。全球经济持续表现出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特征;
许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带动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加快重构。国内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纵深演进。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困难,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大转型大势所趋;
区域和行业走势分化特征更加明显,谁基础好、调整快、布局早,谁才能占得先机,大洗牌愈演愈烈;
产业细分趋势更加明显,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潮流,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明显提速,双向开放不断深化。这些形势变化,有很多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经济发展“黄金期”相比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企业而言,过去是“快与慢”的分化,现在则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对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在剧烈分化的过程中,就会陷入低迷被整合。面对新一轮竞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新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在苏南发展的新态势中展现镇江作为,在发展分化中走出镇江的“上扬线”,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2.创新理念要站在苏南前沿。大的方面讲,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两聚一高”为引领;
具体讲,就是要对标苏南,有针对性地在四个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一是发展至上,产业为主。苏锡常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松劲,坚守“产业强则城市强”的客观规律不动摇,这是苏南发展的基本经验。解决镇江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最终要靠产业。没有产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缺乏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自身的优势研究透、发挥好,把发展的特色放到最大,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以特色发展增创优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应当成为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取向。三是聚力创新,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勇于为全省、全国发展探路;
敞开胸怀,善于集聚先进要素为我所用,是苏南精神的核心。对比苏锡常,镇江发展活力不强,城市开放度不高,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下大气力转变。四是生态优先,聚焦富民。现在苏南各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惠民的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多,镇江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格局。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是学习借鉴苏南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在理念思维层面来一次“革命”,与苏南发展保持理念创新的同频共振。

3.推进发展要坚持苏南标准。这个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一流、实效、率先。这里,我强调一个具体问题:以后不再提镇江是“小城市”,镇江一点都不小,镇江很有前途。新形势下推进镇江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目标,确立争一流、创一流的发展定位,强化以实干创实绩、注重质量效益的工作导向,保持创新创造、奋发进取的昂扬姿态。对照这三条标准,我们的落差还比较明显。以发展质量为例,2016年单位面积GDP只有苏州、无锡的一半,工业应税销售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9.4%,而苏州是107.7%、无锡是109.2%。当务之急,要从工作目标的对标找差入手,把苏南标准具体落实到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上。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从经济运行情况看,稳中有进、稳中有忧,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未达序时进度的有1个,增幅排在全省后三位的有3个,特别是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回落15.5、10.2个百分点,新批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占比仅为29.1%,工业企业亏损面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完成得也不尽理想。这与苏南城市应有的发展状态是不相符的,也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苏南城市肩负着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的历史使命,镇江要当好“引领者”,必须坚持苏南标准,激发争先苏南的精气神。

二、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要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不是看高楼,主要看经济、文化、人才和制度,经济领域主要看产业竞争力,这也是决定城市高度的核心要素。现在,全国都在研究深圳,重要原因是深圳每3-5年就会诞生1家国际性的标杆企业。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高度共识,坚定地走产业强市之路,重塑镇江实体经济辉煌。我重点讲制造业。

1.产业定位注重特色高端。全市上下对这个问题关注度非常高,近年来一直在讨论、在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相适应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突破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
梯次培育9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5个;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选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

2.产业布局强化“三集”发展。产业布局事关发展大局。这也是一道难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个大战略下,在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等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在《中国制造2025》和全省“一中心一基地”的产业新政下,镇江的产业布局必然要作大的调整。原先苏南从乡镇企业起步,划小管理单位,村村点火,资源、环境和安全都承载不起,发展方式亟待根本性转变,不能再走老路。总体上必须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的大原则,深度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结合刚刚获批的《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四沿两带”的产业新布局。“四沿”就是沿长江发展带、沿沪宁发展带、沿扬马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两带”就是两条新产业发展带,即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G312创新发展带。同时科学布局产业“三集”园区,加快向主题园区、功能园区、特色园区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真正成为承载高端产业、体现产城融合的特色载体。

3.产业培育坚持精准务实。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是产业培育的总路径。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存量升级。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为传统制造注入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创造更多“第一”和“唯一”,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一批具有地方标志的产业标杆。针对规模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初创企业的不同需求,精准有效地加强金融服务,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要在“扶优汰劣”上下功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得越早越主动,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市场出清,让优秀的企业得到更好发展。把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动真碰硬推进化工等行业整治,加快产业低碳转型。第二,增量优化。去年末我市“规上”企业比上年净减少43家,是全省唯一净减少的设区市,这反映了项目投入、新增长点不足的问题。要落实重点产业项目专项奖,全力抓好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引领创新发展的项目、落实重大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和项目投产达效督查,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当前尤其要用好上市公司这个大平台,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重点产业和项目汇聚投入。要强化制造业精准招商,很好地研究比较优势,转变招商方式,强化以企引企,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要立足已有基础,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成一批创新型增长点。市党代会提出把低碳产业做成镇江经济新标志,这要作为未来产业创新的一个重点。第三,造就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把产业培育好,关键是把企业家队伍培养好。企业家是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对企业家怎样重视都不过分,要牢固树立企业家本位理念,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建立与企业家定期交流的平台和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加强政企对接。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把企业做好,要敏锐把握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新空间,聚焦思想精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实体。第四,集成产业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扶持产业发展。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加强政策宣传,推动政策落地,优化整合和集成使用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产业集聚发展共享机制,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水平。

三、改革创新决定发展活力,要大力加强人才与制度供给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南地区要着眼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市第七次党代会也确立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镇江要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

1.大规模集聚“双创”人才。创新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人才。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有可能培育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这虽然比引入一个企业周期要长,但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在人才问题上舍得投入、树立战略眼光。镇江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而是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培养,既有质的要求,也要有量的目标。有一组数字:2016年驻镇高校毕业人数21245人,留镇就业毕业生2790人,仅占13.1%。这组数字让人惊讶,也发人深思。说明一个道理: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仅靠一两个政策是不顶用的;
聚焦创新,像过去一样在一两个点上抓创新也是不行的,必须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为什么很多创新人才都要去深圳,很多搞互联网创业的要去杭州,归根到底是因为那里有最适合他的创新生态。这个创新生态,就是有利于创新主体竞相涌现、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的综合环境。镇江这么好的条件,完全能够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关键是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扎扎实实解决人才宜居宜业具体问题,不简单说“不”,有效激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像注重招商引资一样注重招才引智。继续实施好“金山英才”计划、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打造新型“双创”平台载体,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企业推动创新的主体作用、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龙头作用、驻镇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深化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学习借鉴这次江苏发展大会的成功经验,以乡情为纽带,建立起与高层次人才常态化沟通联系的机制,齐心协力构建创新“强磁场”。以“双创”人才为带动,积极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2.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供给。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政策都属于“小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可以说,改革是镇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改革必须再发力。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抓施工、推进落地见效。要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在落实具体改革任务时,要坚决打破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束缚,坚决杜绝选择性执行或“原则同意、具体反对”现象。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创新,必须把握好“窗口期”和关键点,注重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去产能,坚持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相结合,全面落实降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政策举措,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要扎实抓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e办事”平台等“放管服”改革要着力增强基层、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国企改革要加快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彻底解决其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相互交织、主业不突出、投资活动不规范、大量资产闲置等问题;
开发区与高新区体制改革要突出精简高效的改革方向;
科技体制改革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还有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都要真刀真枪地抓、先行先试地干。政府掌握的市场资源一定不能垄断,全部要向市场主体开放。要着力盘活土地、岸线港口资源等存量资产,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以后坚决不能再随意新增一寸闲置土地和一栋闲置房屋,已经空置的要一块一块、一个一个地清理。

3.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针对问题,在补短板上精准发力。首要的是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大力支持各辖市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特殊开放功能区创新发展,强化国家级综保区辐射功能,推进国际低碳大会向一流专业展会迈进,培育具有标志性和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产业会展平台。要像争抢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一样,抓住当前创新资源逐步向世界新兴经济体转移的新动向,想方设法引进一大批创新平台。大院大所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各地争夺十分激烈,我们要加大力度,主动对接,力争突破。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处于较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跟进,争取更多得益。稳住外贸基本面,推动优进优出,提高出口效益。顺应国家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开放领域的趋势,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支持引导优势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开展并购重组,增强在全球市场布局、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四、发展环境决定要素流动,要大力塑造环境优势

发展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所在。要紧抓难得的机遇,通过改造重塑,使镇江的发展环境得到大优化、大改变。

1.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要素承载功能。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客观地说,无论数量还是结构,我市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九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以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为先导,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重点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宁镇扬整个区域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融合共享,对镇江的发展是极大的利好,重点突出宁镇轨道交通、宁句城际铁路和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形成联接宁镇主城区到主城区、主枢纽到主枢纽、主景区到主景区的城际快速交通网。加快构建市域内“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年内启动镇丹、镇句快速通道建设,完成丁卯桥路快速化改造,实现市与三个辖市“半小时通达”。加快信息现代化步伐,顺应“大智云物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决心打破行业分割、封闭架构,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围绕未来发展需要和方向来布局,打造“城市大脑”,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对照建设“精美镇江”的目标,对照“263”专项行动和环境整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个补好基础设施欠账,尤其要综合性做好治水工作,防洪水、排涝水、清河水、治污水、供好水、保旱水。

2.以优服务、重法治、降成本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方面,每个部门都要对标先进地区,换位思考,切实解决问题,不能选择性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各级干部要倾力当好“店小二”。“店小二”不能口头上喊喊,要成为行动自觉,决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如果思想上有优越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对每家企业都要一视同仁,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政企常态互动,深入开展暖企大走访,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服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扰,对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行为的监管要宽容。诚信是对政府的基本要求,凡是政府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而且做的要比说的更好,尤其要狠抓政策落实。要正确处理好严格依法办事与担当作为、提高服务效能的关系。提高服务效能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依法办事。优化涉企服务,首先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有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要先定规则后办事,尽量减少“一事一议”。现在有些人拿依法办事作“挡箭牌”,该办的事情不办,为不作为找借口,必须狠刹这一不良风气,形成“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高度自觉。要全面落实降成本的政策措施。不管是已有的政策,还是新出台的措施,都要加大解读宣传力度,让企业弄清楚有哪些政策、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怎么才能享受,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今年再为企业减负100亿元左右。

3.以惠民生、防风险为重点,夯实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民生既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涵,也是发展成效的最终体现。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扎实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充实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解决好老百姓看病、上学、养老“三个焦点问题”,提供好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这“两大公共产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当前,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仍在集聚,要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排查平台债务、社会融资和信贷、社保赤字三个风险点,采取有力措施主动应对,通过不断创新,解决已有问题、防范新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真抓实干决定发展实绩,要大力提升工作有效性

一切事业和工作都是干出来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干部立身之本和成事之要,也是苏南经验之所在。省党代会闭幕以来,李强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党代会期间,群众关心我们说了什么;
党代会之后,群众更关注我们做了什么;
几年之后,会评价我们做成了什么,强调的核心意思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有效发展上。

1.牢固树立实效导向。强化这个导向,关键在于科学考核政绩。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干部的注意力、工作的着力点就会聚焦到哪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一要精准,突出关键性工作,强化质量效益指标;
二要规范,考核什么、一票否决什么,都要有合理界限;
三要科学,注重分类指导,给基层留有自主空间,不搞一刀切;
四要多维,既看前任基础,也看现任业绩;
既看发展成果,也看发展成本;
既看任内干成了什么,又看走后留下了什么;
既采取“官评”,又增加群众话语权,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最应该干、群众最希望干的事情上来,引导各级干部用心做正确的事、善于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引导各级干部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落细落小,善做善成。我们要深刻认识区域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项工作做得好一些、一个项目落得实一点,就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无论是上项目、抓产业,还是抓城建、惠民生,都不能光看数字,要看结果、看贡献度,不要为“虚幻”的成绩津津乐道。各地各部门都要立足大局担当作为,每个条线都是先进,但一个城市没有发展,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牺牲条线上的一些荣誉,换来镇江更大的发展,大家功劳都很大。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24个大类中镇江没有一项入围,全省受到表扬激励比较多的是南通、泰州,这说明我们争先进、争荣誉还需要争在实处。这次大会出台的文件中,有3个文件关系到考核,突出加强了产业项目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考核激励,强化了质量效益指标,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化实效导向。

2.始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问题导向,不能止步于发现问题,不能陷在问题堆里面,被问题所困扰,束手无策,而是要善于梳理分析问题,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靶向发力,有效解决问题,集中力量干大事。从这个层面说,问题导向本身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牢牢把握全局、全面展开工作布局的同时,学会“弹钢琴”、牵“牛鼻子”,把工作抓到点子上,自始至终盯牢盯实第一要务中的“要事”和重点,大力引导推动各级干部抓好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的事、对面上发展撬动力强的事、培育未来竞争力的事,创新思路,破解难题。

3.切实提高专业水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运行特点和工作要求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场环境变化,国际国内市场互通,在充分竞争中产能普遍过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体现;
法治环境变化,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严格执法的要求更加明确,违法成本越来越高;
社会环境变化,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要求越来越严,公众对政务公开要求更高,这些变化对各级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是一个重大考验。各级干部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在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乃至心态上都有一个大的转变。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摆脱路径依赖,掌握新的本领,做到发展趋势把得清,经济数据弄得懂,结构性矛盾看得深,思路举措谋得准,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行家里手。

镇江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窗口期”,“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机遇不会等我们,在抢抓机遇上慢一步,未来发展就会滞后两三步。我们要大力提升发展站位,大力提升发展热度,大力提升发展层次,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在更高起点上奋力谱写“两聚一高”镇江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