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05-30 20: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年级#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达达文档网]整理的《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感激涕零

  【释义】

  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典故】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政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的命令,逐渐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唐宪宗时,朝廷中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人主张削藩。

  当时正好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对外声称吴少阳病重,上表朝廷要求让儿子吴元济继承自己的职位。朝廷拒绝了,吴元济兴兵反叛。

  朝廷于是决定出兵平定叛乱,宰相裴度任命李�逦�前线总指挥。

  李�宕Υσ陨碜髟颍�整顿纪律,鼓舞士气,关心士兵疾苦,使得部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还俘获了吴元济的得力助手吴秀琳,并说服他与自己一起讨伐吴元济。

  第二年冬天,李�宄宋庠�济不备率兵攻入了他的老巢蔡州,擒住了他,淮西的叛乱也很快得到平定。

  诗人刘禹锡听到蔡州平定的消息后,欣然命笔,写了三首《平蔡行表示庆贺》。

  其中的一首诗中写道“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对平叛的支持与感激。

2.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画虎类犬

  【解释】: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常,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因为,虎是兽类中的权威者,一般的野兽都很怕它,而狗却是卑劣的兽类,只晓得摇头摆尾的向人乞怜,所以后人便用“画虎类犬”来讥笑一个人不能自立风格,只知道模仿他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

  “画虎类犬”和“东施效颦”还有“弄巧成拙”这些成语都可以互相通用。

3.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晾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这种多雨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一旦遭遇绵绵秋雨,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4.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不毛之地

  【释义】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烽火连天。公元前597年,楚庄王领兵攻打投靠晋国的郑国。

  郑国拼命抵抗,十万火急向晋国求援。可一连数月,晋军迟迟不出现。

  郑襄公走投无路,就干脆摆出一副可怜相,打开了城门,脱去上衣光着膀子跪在地上向庄公叩头请罪,说:“我无德无能,所以连老大也不保佑我。

  只怪我以前没能很好地侍奉您,害得您亲自领兵前来讨伐。我真是罪该万死!事到如今,我已经知罪了,不管您如何治罪,我都不敢有半句怨言。

  哪怕您把郑国的土地都拿去瓜分了,让郑人都去做奴隶,我也唯命是从。

  至于我自己,如果您能再发慈悲,赐给我一块不长庄稼的不毛之地,允许我带几个老者到那里度过余生,我就心满意足了。”

  楚庄王觉得郑襄公也算是个守信之人,如今对自己又这般谦卑,灭了这样的国家恐怕会引起别的诸侯的不满,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不再为难郑襄公,把郑国还给了他。

5.二年级小学生课堂演讲的成语故事

  小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