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以“五个要”落实“五个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8-24 09:18:01 来源:网友投稿

近日,《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了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章指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并进一步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牢牢把握的重要论述精神,以“五个要”落实“五个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以“聚焦企业需求”落实“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蒸汽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到电动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无一不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提升、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当前,我国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要在科技创新上寻找答案。企业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各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助力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行为。一方面,要加大政策补助和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意愿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要当好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桥梁”,健全“产学研”对接体系,让企业当“出题人”,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做“答卷人”,开展科研工作。

要以“传统未来共抓”落实“产业创新”,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从1到N”则需要“产业创新”来实现,现代化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要深刻理解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共同抓”。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既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又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另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用好“比较优势”,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基础,向传统产业上下游延伸,差异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巩固存量、未来产业拉长价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舞台。

要以“坚持绿色发展”落实“发展方式创新”,擦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坚持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各地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擦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既要“弥补过去”,敢于向“散乱污”的企业亮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污染企业“腾笼换鸟”,并精准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也要“管好现在”,一方面,要做好生态监测,落实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做到令行禁止,守住生态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另一方面,要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旅游、农产品等,让生态转化为收益。还要“谋划未来”,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探索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推进绿色能源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培育更多绿色技术领军企业和绿色低碳科技企业。

要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体制机制创新”,疏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做一两件事情就完成了,各地必须以“多项举措”优化完善全周期政务服务、全链条政策服务和全流程纾困服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突出需求导向,深入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精准找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针对性地疏通堵塞经济社会发展的环节,提高政策耦合性和精准性,还要具有“前瞻性”思维,“适度超前”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保证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要以“建好三支队伍”落实“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培养一批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各地要树立“大人才观”,从建设好“高素质干部、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高素质劳动者”三支队伍入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消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围墙”。要以“严管和厚爱相结合”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养“奋发进取、锐意攻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以“构建技能培育体系”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绘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百骏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石”。

推荐访问:生产力 落实 创新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