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为了守护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无数文博工作者以巧手重组历史“时光碎片”,以青春坚守古人“智慧结晶”,以岁月拥抱文化“历史遗存”,为我们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对文博工作最好的诠释。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干部应追随文脉“守护”之光,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勤勉拼搏书写人生风采,在新时代不断激荡新气象。
让“千万锤成一器”的“务实之光”,照亮“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实干之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将文物从时间流逝和自然打磨中“拯救”出来,守护好千年文化遗产,正是数不清的文博工作者默默奋斗的结果。在流沙肆虐的“疮痍之地”上,建设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的“莫高窟守护人”;坚守44年,实现古钟表“延年益寿”,传递“时代声音”的“时间魔法师”王津;为合适光线等上一年,23年完成862尊陶俑“证件照”拍摄的文博摄影师赵震……惟拼搏者不凡,惟实干者出彩,正是他们用双手延续文物“生命”,还原文物“本真”,才有了博物馆里生动的“讲述者”。广大青年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蓄积滴水穿石的精神、善作善成的毅力,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态度,把真干作为本分,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才能在平淡中见奇、寻常中出彩,在新时代续写更多新的“奇迹”。
让“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之光”,照亮“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的“奉献之路”。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为唤醒文化记忆,延续历史积淀,文化修复师数十年用巧手“修复时光”,用匠心“雕刻年华”;为捍卫文物安全“生命线”,筑牢文物保护“防火墙”,文保工作者扎根基层,守护文物用坚守书写无怨无悔;为揭秘尘封文化密码,传递历史印记,展馆讲解员在解读历史“话语”,传播文物“声音”中奉献青春岁月……文博工作者的一生既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前行,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从根据文物属性调整灯光设计和效果展示到对文物保管与展出中温度、湿度的恒温系统控制,再到针对不同受众调整修改讲解词、文物标识牌,展厅中的文化遗产绽放光芒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博物馆文博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坚守奉献。广大青年干部应秉持“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学会“自找苦吃”,在“吃苦”中收获,在奉献中成长,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创造新的人生价值。
让“干一行爱一行”的“拼搏之光”,照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之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灿烂文化的实物象征,正是一代代文博工作者“与时间赛跑”,风餐露宿、青灯黄卷,才让“匠物”化腐朽为神奇,让文物“再焕新生”、永续发展。我们可以从铸有“人民昌”“中国强”铭文的汉代铜镜中,感悟山河日月镌刻的家国情怀;从闽国刘华墓出土的“胡人风帽俑”中,探索民族互通交融的印记,体悟“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从三国时代的“快餐盒”越窑青瓷方格盒中,领略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矢志创新的勇气……文物“重见天日”,在我们面前“活起来”,离不开无数文博工作者将小我融进大我,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延长“历史轴线”,传承传统、致敬先贤,坚守保护文物之“道”。“虽千万人,吾往矣”,当广大青年干部都以“山登绝顶我为峰”作为目标,不贪一时之功、不为一时之誉、不计一事之成,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我们必将成就更加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