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首要因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核心部门,要牢牢聚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重要资源,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求其贤,优化“新”政策,提升人才聚集“吸引力”。“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持,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的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不栽梧桐树,何引凤凰来?各级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需要什么人才”布局人才工作,以“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的博大胸怀广纳英才,优先保障引才资金、优先推进结构调整、优先释放政策效益,下好政策保障“先手棋”、发出求贤若渴“英雄帖”。要强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提高人才和科技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围绕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锻强“人才链”,增强人才建设的适应和支撑能力,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育其能,提供“新”环境,提升人才培育“驱动力”。“育材造士,为国之本。”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人才培养上要多维发力,持续抓好人才能力本领的培养,形成从“知”到“行”、从“用”到“会”的闭环。各级组织部门首先要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树立“唯才是举、用人所长”的理念,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坚持在重点项目、重要任务和实践一线“冶炼”人才,培厚创新的“丰沃土壤”。其次,要紧盯时代发展变化,以“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扎实功夫培育人才,主动适应业务交叉、能力多面、知识融通的大趋势,强化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创新,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精心制定长周期、多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尽其才,营造“新”氛围,提升人才队伍“支撑力”。“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用才”,就要创造条件、重塑机制、加强保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拥有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各级组织部门要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科学策略用好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用才导向,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一方面,要用好考核“指挥棒”,结合不同领域、类型人才特点制定考核标准,避免“只用一把尺子衡量”的评价弊端,激发“新质人才”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无限活力。另一方面,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尊重科研工作周期长的规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好科技工作者的干事热情,让更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的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