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中,“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由“土”转“特”再集群为“产”,在“因地制宜”的转型升级中,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动能。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打好“科技下乡、产业升级、外引内培”组合拳,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提供过硬支撑。
新质生产力不会凭空而生,在推动“科技下乡”上要用实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科创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做好“土特产”文章,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下好农村土味“特色化”科技先手棋,立足于“三农”根本,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需求,依托“科技+科普”两翼驱动,深入发展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特色产业科普基地、科技小院等科技中介机构,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增强“土特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速培育传统农业智能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化水平,打造出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唤起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创新活力,为将乡村“土特产”从“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保驾护航。
新质生产力不能为新而新,在深化“产业升级”上要谋实策。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秉持“产业发展到哪,支部就建到哪”的理念,以下沉式“党建”服务企业发展,通过人才共育、科技共享、政策直达,引导“土特产”与文旅业、物流业等优势互补,锚定产品特质,加以文化、科技赋能,培育“土特产”差异化竞争力,不断扩大商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深化科创成果转化的技术、金融支持,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打造“土特产+电商”富民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财政+金融协同扶持路径,增强从业者抵御风险的金融韧性,让小农户也“心中有底”,敢于作为。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在加强“外引内培”上要出实效。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生产力提高需要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必须把好基层乡土人才选拔任用关,紧扣“选贤任能”要求,建优以校地合作人才引进、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等为代表的人才“蓄水池”,选树出一批懂“三农”、能致富、会创新、靠得住的乡土人才。要主动“育才”,把好本土培养关,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师带徒”、协调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等举措,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本土业务骨干、科研骨干。更要完善人才关怀机制常态化运行,在政策扶持、权益保护、子女入学等方面“厚爱三分”,以科创环境“含金量”换取基层工作者“获得感”,让近者来,远者悦,为土特产从“好品质”到“好品牌”的提档升级提供强劲人才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