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围绕基层治理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这一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落实好“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实践中改善基层社会环境,推动基层社会发展。
抓准“关键人”,聚焦“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基层村(社区)承担着基层治理中的直接责任和压力,如何统筹兼顾好各项工作,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是各地基层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近年来,各地创新涌现出党员双报到、楼栋党小组、兼职委员等党建品牌,真正用好基层治理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联席会、党群连心站等方式让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多元联动、提质增效。各地基层党组织当以“人”为关键持续发力,在选优配强党员队伍、发展后备人才、引导群众自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新品牌,将基层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变“多元”,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自我造血”能力。
找准“关键题”,聚焦“群众派单、组织接单”,延伸治理触角。基层治理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群众身边的日常生活为重点,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过程中也面临着同群众联系更直接、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等困难。各地基层党组织要践行好“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开展好线下书记接访日、用好线上领导留言板、开设好线线连民生、件件汇民情的“民情信箱”,不断推动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零散化”向“一体化”转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在“出题”“领题”“答题”“结题”中找准“关键题”,在开展惠民政策讲解、反诈禁毒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关心关爱帮扶等活动中从群众言行的“细枝末节”里听懂“弦外之音”,同时要运用好“四不两直”、蹲点调查等调研方法,走进“背阴胡同”了解基层具体实际、破解民生“疑难杂症”,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真正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盯准“关键事”,聚焦“标本兼治、长治长效”,转化治理成果。基层治理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创新实施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各地基层要以“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建立管理台账,针对“关键小事”深入开展“回头看”、着力破解突出问题,聚焦涌现出的一项项基层治理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形成一个个“能成功、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品牌。同时,要让“关键小事”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要注重在“宣传教育”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在评选道德模范、建立文明积分、完善村规民约等实践中融入治理内容,营造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基层治理的浓厚氛围。要不断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规定动作到自觉动作,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不断探索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治理方式,真正让接地气、有实效的“民间智慧”化解基层矛盾,让基层治理的“经验样本”为国家决策和部署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