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重要文章,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五千年的光阴流淌,洗涤着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滋养着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同时也赋予了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成长属性”,给予了中华民族在时代的风起云涌中成就伟业、创造历史的无限力量。
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历史”智慧,人民的需求才是“自我发展”的方向。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始终清醒地把人民“需求”当作发展成长的方向。回头看,无论是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过渡发展到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还是“火耕水耨”原始耕种方式演变至“刀耕火种”农业经营方式,中华民族始终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根据自身的生存、生产、生活需求,在不断总结过去的生产经验中,找到应对艰苦环境、迎接各种困难的方法,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6000年前的仰韶、5000年的良渚、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原始工具演变,印证着中华文明具有根据自身需求谋求“自我发展”的“成长属性”。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文明的成长发展必然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服务着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必将散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文化光芒。
从中华文明中领悟“自信”根本,无限的包容才是“回应挑战”的方法。五千年的绵延不绝,迭遭忧患却更加强大,经久不衰而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始终以包容的态度回应着各种风险挑战。春秋战国的刀光剑影,见证着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在争鸣交锋中从相斥走向相融,秦汉以降,国家制度、语言文字的统一加快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变,再到盛唐时期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国文明在交流融通中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之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展现着中国文明蓬勃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多样的表现力,给予中华民族在时代浪潮中“中流击水”的无限“自信”。看今朝,立足于中华民族当代实践,“一带一路”的共建,成为“中国梦”与“世界梦”互联互通的联系纽带,为各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平台,各国文化水乳交织,砥砺自信,相互间的包容与认同,为共同抵御时代的变幻筑起了牢固的“防御墙”,以文化独有的魅力回应了迎面而来的各种挑战。
从中华文明中找准“图强”道路,守正中创新才是“开创新局”的诀窍。中华文明不是一潭死水,是涓涓流淌的大河,平缓时是静水深流,不起涟漪,温润地滋养着中华儿女,激烈时是波澜壮阔,发出滔滔之声,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前。翻开历史的书籍,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栉风沐雨,航海梯山,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今天的中华文明与“昨天”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却又各有峥嵘,我们从一件件青铜玉器中感悟历史的浩瀚,从一片片竹简木牍中继承先辈的文明创造,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用民族的智慧不断续写新的历史华章。在守正中创新、在尊古中开来,迈向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新的一代,我们要立足于中华文明根本,发出时代“好声音”,讲出中华文明“好故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