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推出广纳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人才九条”中读懂“招贤纳士”之道,精准把握做好人才工作的核心要义,聚人才之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要与人才“面对面”,以“真才实学”选“能人志士”。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便提出“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这一重要的清晰论断。他认为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在“人才九条”公开发表后,当时要求来正定的人才络绎不绝。为了能尽快选出真正适合正定的人才,同志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专门与这些人才面对面座谈交流,其中“夜访武宝信”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招才引才在精不在多,关键在一个“适配度”。各地在招引人才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贪图“数量指标”,更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口”,真正选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有效推动地方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却没有“高学历”的拔尖人才,主要领导要亲自与之座谈交流,既要洞见人才的“优势所在”,又要明确人才的“使用说明”,为人才引进打破条条框框、扫除机制障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与人才“心贴心”,以“真情实意”换“双向奔赴”。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天下之大,梧桐树之多,如何才能招来“金凤凰”、引得群贤毕至?重点在一个“情”字。在推进“人才九条”的过程中,同志经常组织召开知识分子“诉苦会”,倾听知识分子心声。他常说,“我们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帮他们排难解忧,努力使他们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这份为民爱民、爱才敬才、厚德待人的人格力量,才使有志之士心甘情愿汇集到正定,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各地在人才招引工作过程中,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才招引观,不要只把人才当作简单的“合作伙伴”,而是要把人才当朋友、当家人,经常与他们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予以解决,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做到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解人才之所困,让人才既能来之,更能安之。
要与人才“肩并肩”,以“真抓实干”促“协同发展”。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一个地方要想实现突破发展,招引来优秀人才固然重要,然而,如何将人才留得下、用得好才是更为关键的“下文”。“人才九条”明确规定,“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当时严格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调入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考核,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要带着人才一起干工作,以“言传身教”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真抓实干”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真正让人才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各地在招引来人才之后决不能当“甩手掌柜”,让人才“各自为战”,而是要与人才肩并肩、协同作战,要坚持引育并重,探索推行人才导师制,给人才配备思想素质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通的领导担任导师,亲自教、亲自带,使人才更快成为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同时,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创造,为他们施展才干、实现梦想搭建广阔舞台,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