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农村地区资源丰富,但有很多尚未唤醒或完全唤醒,亟须进行深度挖掘。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活“土特产”,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能够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基层干部要用好“传家宝”,在调查研究中常思“沉睡资源在哪”“深层问题何在”“人才症结怎破”三个问题,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为乡土特产的发展蓄足“后劲”。
弄懂“沉睡资源在哪”,调研民俗风情、查阅方志典籍,立足“本土”优势为转型发展蓄足“后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基层干部要想因地制宜发现沉睡资源所在,必须从“方志典籍”中取经,要走出“办公大楼”,进入“大山深处”,做到对本土资源种类“如数家珍”,这样才能摸清“沉睡资源”所在,深度唤醒“沉睡资源”。基层干部还要深入走访“百姓庭院”,调研民俗风情,寻找本土资源的“文化之脉”,将“沉睡资源”与地域文化嫁接,在调查研究中形成“产研融合”的思路,将特色种养、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元素开发出来,充实“乡土特产”的“数据库”,为转型发展蓄足“后劲”。
弄懂“深层问题何在”,调研市场需求、比对同类产品,擦亮“特色”招牌为锻造品牌蓄足“后劲”。“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市场风云变幻,只有深度契合市场发展的土特产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基层干部要拿好“笔记本”、做好“数据分析”、掌握“市场规律”,在基层一线的调查研究中找到影响土特产做大做强的“深层问题”。基层干部要双脚沾满泥土,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从本土和他乡产品对比与分析中,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融合,擦亮本土“特产”招牌,蹚出一条土特产品牌建设新路,为特色产业“谋出路”,为人民群众致富找“门路”。
弄懂“人才症结怎破”,调研人才需求、寻访乡土工匠,延展“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蓄足“后劲”。“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手。”乡村产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基层干部只有进村入户、寻贤访能,才能让“土专家”和一些懂管理、会经营、有特长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助力构建和延长农产品加工链、产业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才能将土特产的生产与销售两端联动起来,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系统思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多元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让广大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让人民脸上永绽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