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文化遗产镌刻着历史的风霜、也沁润着精神的力量、更指引着光明的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当循文化遗产之“光”点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真正带着自信与豪情砥砺前行,续写更精彩、更生动、更壮阔的中国故事。
循“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念之光,从文化遗产读懂“浩瀚厚重”的历史,点亮“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与品格,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也成为了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岁月的风霜在文化遗产上留下印迹、奋斗的历程在文化遗产中铸成了丰碑,我们每每置身其中、沉浸其中,总被历史的恢弘与壮阔所震撼,总能燃起内心的信念与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当循“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念之光,主动从文化遗产品读“浩瀚厚重”的历史,从一片瓦、一面墙看时代的变迁,从一幅书画、一卷书信聆听穿越时空的风声,真正以保护、传承之心守住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殷实家底”,点亮“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
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魅力之光,从文化遗产感受“美美与共”的胸怀,点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标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郑和下西洋开启经济、贸易、文化的互通之路,到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从北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推开“文化窗口”让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到中国59项世界文化遗产各有其风格、各有其底蕴、各有其韵味的魅力光彩……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始终焕发中旺盛的生命力。广大党员干部当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魅力之光,用心从文化遗产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主动让“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秉持着开放包容心态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度文化交流,真正点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标识。
循“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之光,从文化遗产同频“与时俱进”的变化,点亮“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精神标识。事实证明,要想进一步释放文化遗产的魅力、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躲进小楼成一统”“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既需要“阳春白雪”的雅致品味、也需要“下里巴人”的人间烟火。无论是三星堆以AI技术修复青铜面具带来的“奇妙展”,还是加入手工、体验等开展的文化遗产“研学热”,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以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还是大唐不夜城带给游客的“穿越戏”……赓续中华文脉,当立足时代发展、融合当代实践,在更广阔的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只有从文化遗产同频“与时俱进”的变化,方能形成人人想了解、人人愿参与、人人去保护的正向循环,真正点亮“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