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根脉与枝叶-2022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暨“两会”素材解读【完整版】

时间:2022-06-22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根脉与枝叶-2022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暨“两会”素材解读【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根脉与枝叶-2022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暨“两会”素材解读【完整版】

 

 专题 5

 根脉与枝叶

  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

  ——习近平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 【话题诠释】

  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近现代发展中的形成的民族精神、时代品格是我们的根脉,而经济的繁荣,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都要建立在这个神的根脉之上。没有了精神的源泉,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个体的人将找不到方向和意义,失去归属感。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那些优秀特质,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建设中,我们又形成了哪些优秀的精神与传统,需要大家有所认识,并要思考“根脉”的对当下和未来的价值。

 【情境与角度】

 (一)根脉与枝叶

 “中华民族的基因就流淌在血液里”

 2015 年全国两会,在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上,冯巩委员发言时建议构建闽南文化带,他以自己用闽南语唱歌受到同胞厚待的故事为例,感慨“乡情乡亲的感召力”。

  “你有没有说过闽南语有关的相声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问。

  “今年春晚就有说。但走出去,闽南语唱歌更受欢迎。《世界第一等》《流浪的心情》《爱拼才会赢》一唱,都不让下台。再来一段高甲戏片段,直接请去吃宵夜了。”

  笑声里,在福建工作的悠悠往事静静流淌:“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就像山西的老槐树一样,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我在福建待了 10 个年头,很多台胞对我说,‘如果说台胞不是中国人,就像说孔夫子、关老爷是外国人一样,我们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发展两岸关系,这个基本面必须考虑进去。”

  共同的历史淬炼,共同的土壤滋养,共同的情感积淀。“不要说台湾了,就算是世界上很多华人华侨不会说中国话,但还是有一颗中国心,因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就流淌在血液里。”

  历史和现实已然证明,每到重大关头,文化都能感知国运之变、时代之潮。2018 年全国两会“下团组”,有委员作了题为《用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感触颇深,讲述了他所思考的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我现在送国礼,很喜欢送孙子兵法、论语,中外文对照的,外方政要也很喜欢这些。”

  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璀璨厚重的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今天、启迪着明天:“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都是以百年、千年来计。我们谈规划,都是放眼长远,‘十三五’、‘十四五’、两个一百年……”

  从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到文化自信,还有后来提出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精神,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延续着千百年的熙熙攘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想起一件小事:

  “过去穷,问吃饭了没有,都是问喝汤了没有?吃不了几顿干的。”

  掌声、笑声激荡,总书记继续说道:“ 勤俭节约的习惯应该保留下去。我家里到现在啊,盛在碗里的,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从我父亲那时候传下来,糟蹋粮食良心上要受指责的。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家庭为本、邻里和谐、勤俭持家等,这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缘由。”

  2021 年,在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委员们纷纷感言,疫情之下中国交出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

  总书记由此感叹:“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

  忆往昔,思绪万千。“70 后、80 后、90 后、00 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就是自信。”

  自豪笑容里,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苦干实干,是亿万人民的豪情壮志。

 (二)赓续传统

 面向未来

 1.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该予以摒弃的糟粕主要有:纲常礼教,尊卑等级;宗法观念,小农意识;好古复旧,封闭保守;人身依附,压抑个性;贬利禁欲,轻视科技;独断专制,漠视规则;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等。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精华主要有:仁和中庸,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德法并治;刚健自强,拼搏进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家国利,不谋自身;修己安人,正心修身;见义忘利,临危授命等等。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秉持的正确态度应是,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2. 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文化传承与文化变革一脉相承,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时代元素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例如吃苦耐劳的精神,新时代促使“体力劳模”向“智力劳模”转变,“传统劳模”向“创新劳模”转变;孔子称之的“仁者爱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精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现代大力弘扬的“奉献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时代提倡的“绿色科学发展观”、“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始终有跨越时空的力量,顺应时代发展,闪耀新时代光芒。

 3. 增强文化自信 。

 我们这一代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树、情人节等西方物质氛围中长大的,讲洋话,喝

 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穿洋装,取洋名司空见惯。我们延续千年的传统 12 属相,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 12 星座;我们习惯了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种种现象不禁让国人担忧: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保留多久?每个民族只有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们新时代青年要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要敢于和各种戕害传统文化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留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留住我们民族的血脉!

 4. 合理创新,注入活水

 (1 1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注重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火”起来。例如:①云南丽江古城建筑保护使用 3D 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②武汉百年古建“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为避免拆迁,利用现代整体平移技术,极大保存古建文化;③辽宁春晚将六小龄童表演的“美猴王”与 3D 全息影像相结合,上演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科技大戏;④敦煌女儿樊锦诗,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让千年瑰宝“活”得更久;⑤上海世博会,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产物。⑤ “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的传统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完美结合,使传统的经典音乐披上时尚的外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⑥《国家宝藏》请来当红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生动趣味的形式,重现历史典故,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创新传统的经典作品节目;⑦ 90 后艺术家将 600多字的《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开启了传统文化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2 2 )

 将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体结合 ①几近失传的内蒙古民族史诗《格斯尔》通过制作动画片、短视频、游戏等,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走进现在年轻人的视野,获得广泛社会关注;②“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线上线下打造别开生面的“皇家年货节”,成为春节最时兴的文化项目;③安溪铁观音产地政府推出《飘香》、《丝海茶印》等茶歌茶舞,拍摄《天涯芬芳》《寻茶》等影视作品,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安溪铁观音的文化内涵;④甲骨文表情包、戏曲脸谱表情包、方言表情包、七夕表情包,远古与当代齐飞,阳光与欢乐并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普通大众,重新绽放生机;⑤手游《皮影戏说宝莲灯》将皮影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糅合其中,在游戏中传播“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美德,让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和游戏跨界交融。

 (3 3 )将传统文化与文创产业结合

 文化产品宣传文化的最好形式,利用传统文化,创造文创产品,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①西安市政府巧妙地将中华民族标志性人文景观兵马俑通过彩灯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制作成街道的灯景造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极大兴趣;②“大诗兄”的《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文化与诗词文化完美结合,“节气+诗词”的文化融合形式,颇受读者欢迎;③篆书体构成的秦人头像、威风凛凛的关二爷、镂空的京剧脸谱茶盘、为故宫博物院设计的“文官武将格格”,赤子科技一件件具有浓浓中国风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发的“如

 意糕”、圆明园的“荷花冰淇淋”、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广州博物馆的“粤光宝盒”蛋糕、苏州园林的“真趣”棒棒糖,造型很传统,口味很现代,一口美食,一口文化,非常迎合年轻人挑剔的味蕾;⑤潍坊国际风筝协会将风筝元素融入到汉服、餐具、卡通国潮 T 恤、钥匙扣、丝巾、红木胸针和儿童玩具中,成为代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特色文化产品。

 【素材拓展】

 “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人民论坛)

 陈 凌《 人民日报 》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爱我中华》,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 5 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 56 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材料拓展 】

 (一)名人名言

 (1)先承,后传;先固本,后开新。

 (2)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尽精微,方可致广大。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 (4)文化立世,文化兴邦。

 (5)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不能长久。

 (6)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7)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8)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的金句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