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丰富内涵,供大家参考。
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军表示,美国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单边军事行动,以 “ 持久自由行动 ” 为对 “ 基地 ” 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军事打击,尽管以行使自卫权为托词,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缺乏合法性基础的事后报复性惩罚,没有遵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这既是对自卫权的歪曲与滥用,也是对阿富汗国家主权的肆意践踏。后续对阿富汗长期非法占领,不过是借打击恐怖主义之名,妄图扶植代理人推行其美式民主改造计划,建立唯其马首是瞻的所谓“民主新秩序”,在攫取中亚地缘政治优势的同时,实现其遏制他国崛起的既定战略目标。美国的非法入侵导致大批阿富汗平民伤亡,严重侵害阿富汗人民的生命权;持续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发起军事打击,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阻碍了当地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发展,且暗中支持在阿富汗的情报人员制造和贩卖毒品,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阿富汗国内毒品的泛滥,严重危害了阿富汗人民的健康权;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使阿富汗的经济、教育、科技等发展严重受阻,肆意剥夺了阿富汗人民的发展权。可以认为,美国对阿富汗近 20 年的军事占领和国家改造,并未给阿富汗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而是留下了一个黎庶涂炭、千疮百孔的贫穷国家。
摘编自《光明日报》
【苏长和:读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关乎所有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探索新型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出独特的理论品质。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主体是全人类,以整体思维、系统观念观照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超越了长期困扰国际关系发展的对抗式价值理念,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总结和比较国际关系发展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凝炼而成的,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需求基础上提出的。正是因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产物,切合当今世界实际,才能够得到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也能够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
摘编自《人民日报》
【齐骥:更好地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骥认为,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是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契合
新时期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多元化、互动型、沉浸式体验消费的空间和载体。首先,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与新兴技术、生物、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产业并列的五大新兴支柱。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是应对数字时代人民群众消费新趋势的重要判断。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全息互动投影像、数字场景、云端展览、虚拟旅游等新体验、新消费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场景,也是契合全球疫情防控背景下消费体验需求的不二选择。虚拟博物馆游览和虚拟景区游览等方式,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游览全球的成本更低、时间更灵活、便捷性也更强。第四,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还是优化互联网文化消费渠道和消费形式的有效路径。电商淘宝村、虚拟直播、云上带货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服务业态及消费场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然,同时需要关注防范因为数字鸿沟带来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保护好、传承好文化资源,并做好数字化的内容采集、成果转化。
摘编自光明网
【赵磊:坚持文化自信和推动文明互鉴,不断提升文化“免疫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赵磊指出,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主流价值体系等观念形态的 “ 文化特征 ”“ 文化主权 ” 处于相对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 ,以及其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领域,文化安全的前提是保护传统价值,这些价值通过社会领域的精神、道德、历史、宗教等来体现。文化安全意味着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坏其根基的内外部因素所威胁。不同主体对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侧重,在很多国家,政府也将文化安全作为优先政策,以防范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各种文化安全定义的共同点在于,保留文化特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等挑战面前免受威胁和伤害。但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绝对安全”或“绝对纯净”的文化。所以,不计成本地寻求绝对的文化安全,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来说,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确实是一大难题。然而,也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自我封闭,唯有对内坚持文化自信,对外推动文明互鉴,才能在开放的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免疫力。
摘编自《北京日报》
【方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有别于西方的新实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方敏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
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要汲取西方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而且还要克服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弊端,完成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超越,实现从落后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跨越。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有别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西方发达国家顺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改造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方式,让科技发展由“跟跑”逐步转向“并跑”和“领跑”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倡导新发展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中国创新的实践经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行得通、走得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