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本科转型视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28 12: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本科转型视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供大家参考。

基于本科转型视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本科转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作

 者:

 周建松

 作者简介:

 周建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原发信息:

 《中国高教研究》(京)2017 年第 20172 期 第 102-105,110页

 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推进高校分类管理的重要抓手,国家出台政策措施引导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无论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抑或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将这两个议题相结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与诉求,探讨本科转型对高职院校的现实影响,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关

 键

 词: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newly-built universities/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7 年 06 期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7.0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9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今后 3 年,继续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布局结构的调整。”[1]这项旨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正如菲利普·G.阿特巴赫指出的那样,“在跨入 21 世纪之际,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中国正在发展大众高等教育。中央和省级政府如何处理新世纪的高等教育需求?两个原因导致了高等教育扩充的必然发生。一方面是数量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作为改进生活和经济机会的一个途径的高等教育入学提出了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日渐复杂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经济也要求给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并且还需要高质量的教育。”[2]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即将到来的普及化使我国中学后教育的图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且需求的内涵不断丰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过程中,“211 工程”“985工程”等建设工程相继出台,推动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接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也获得了快速发展。针对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等问题,国家出台相应

 的政策措施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以下简称本科转型)和支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以下简称高职创新),这对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围绕本科转型和高职创新这两大热点话题,高等教育界、职业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可谓见仁见智。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在采访了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党委书记和院(校)长后,先后出版了《高职的前程》和《大学的转型》两本书,系统介绍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示范性高职院校改革创新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本科转型抑或高职创新,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或议题,笔者将这两个议题结合,并将其置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两个极具开放性的论域中加以考察,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与诉求,探讨本科转型对高职院校产生的现实影响,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基本方略和路径选择,推动高职创新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诉求及政策引导

 1.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诉求。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1999 年后,中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加大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将部分央属院校下放调整为地方院校,并通过整合、升格等方式大力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因组建时间短,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通常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从 2000 年到 2015 年,我国新

 建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扩展到 403 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 42.69%,在校生约 300 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近百万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性人才[3]。这些院校的设立和发展,一方面满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同质化倾向逐渐严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规模扩张中潜藏的质量危机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与匹配性断裂,人们对扩招后的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

 涂尔干指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症候。”[4]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在经历了“赶超式”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后,普遍面临着三重转型:一是专升本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前身多为专科院校,有着较长的专科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区域(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二是从单一学科专业向多学科专业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之前基本上是单一学科,如师范、理工、农林、医学、财经、外语、政法、艺术、民族等,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新专业,多数学校成为综合类本科院校。三是从模仿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办学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转型。就第三重

 转型而言,本科转型发展是基于需求导向,也就是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大众化向普及化的推进,学生越来越多,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应用操作型人才,而非大量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本科转型是基于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地方本科院校仍存在的学术化倾向,培养的学生高不能成,低不可就,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脱节。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是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重点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研究、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实训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培养本科层次的专业性、职业化、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转型的基本任务。

 2.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政策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更是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和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实践还处于自发自为的探索状态之时,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012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 30 条”)指出,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

 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2014 年 5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变,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4 年 6 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鼓励举办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2015 年 10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及其转型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美国教育学研究者帕特里夏·冈伯特曾指出,高等教育领域各类院校的地位平等但不同[5]。生态学上也存在一种“格乌斯原理”,其含义为“处于同一生态位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6]。在这个意义上,本科转型与高职创新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本科学历优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本科学历十分重要,甚至成为体面就业的最低门槛,这是任何高职院校难以企及的,本科学历层次的优势同样可以得到相对比较优秀的生源,从而有利于学校的良

 性循环。二是产教合作层级优势。由于我国特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推进产教合作过程中往往会随行政隶属关系而有所影响,高职院校往往归属于厅局和地市,对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产教合作具有诸多不利因素,从而会影响其发展。三是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不少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因此,它更可能吸引高学历高水平教师,也有利于更好地聘请行业企业实务导师,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以上种种优势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势必对高职院校产生诸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1.观念的影响。在大多数国家,教育都是最重要的进阶之路,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层面,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层次和品质通常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势必会对高职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在我国,人们对本科学历存在着普遍的兴趣,在劳动力市场上,本科学历甚至成为体面就业的最低门槛。相对于本科学历而言,专科学历在人们观念和社会文化中就等而下之,这种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社会舆论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我国特定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中,在推进产教合作过程中往往会随行政隶属关系而有所影响,对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产教合作会有制约,势必会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生源的争夺。无论从招生还是就业,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同类高校,本科学校将以明显的优势赢得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和先机,进而赢得在招生领域上的优势和先机,会吸引

 相当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和优质的高考高分学生;另一方面,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因此,它更可能吸引高学历高水平教师,也有利于更好地聘请行业企业实务导师,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是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

 3.经费的挤出。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地方政府通常会支持这类院校的发展,在资源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支持。近年来,在以往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拨款相结合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因此,地方政府在总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对高职院校经费上会造成一定的挤出。

 4.地位的挑战。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老中专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大都有优良的办学传统,也有突出的育人成果,因而也有较高的社会声誉。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地方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的实施,专科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后,如果从类别和层次划分,高职院校将成为应用本科的低层次同类型高校,这无疑是一个地位的挑战。

 5.政策的制约。从 2006 年开始,教育部门明确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既然是类型,当有不同层次之分,于是,对于一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而言,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就成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 号)指出,坚持高等职业教

 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2020 年以前骨干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 年,《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而其中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的规定,明显对现有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四、科学规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高职教育只有找准定位,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1.增强高职教育发展自信。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围绕“三教统筹”,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做了大量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意见,诸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特别是《教...

推荐访问:基于本科转型视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转型 本科 创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