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到四川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 2022 到四川省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
6 月 8 日,习近平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等情况。习近平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要充实“粮袋子”,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地、藏粮于民。
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自力更生能力,落实“藏粮于地”。因受全球经济危机、疫情、气象灾害、部分地区战争等影响,国际粮价不断攀升,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自力更生,辛勤耕耘,牢牢抓紧“中国粮袋”、端稳“中国饭碗”。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撂荒地排查整治的工作要求,做到“摸清家底”,如实统计上报土地非粮化、非农化、闲置地块面积等数据,“谋定后动”做好下一步整治工作。其次,通过举办“春耕节”“秋收节”等活动,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带领群众亲自下到田间地
头耕地播种收割,通过“典型示范”营造全民耕种的“集体氛围”,实现农村“四海无闲田”。
增强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落实“藏粮于技”。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田水利、良种优化等农业技术科技的发明创造,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灌溉蜀地万亩良田,到袁隆平院士培育推广超级杂交稻,中国人民在农业技术发展这条道路上一直“奋勇向前,名列前茅”,拼尽全力解决“地狭人稠”的难题。作为党员干部,虽然不能投身科研创造,但是应怀有“创新之志、发明之心”,有权力也有义务为先进技术等推广尽“汗马之劳”,把中国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准提上去,为充实“粮袋子”提供技术支撑。
增强经营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落实“藏粮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一切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党和政府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造成“满村皆是老迈者,万亩良田无人耕”的困局。通过开展“撂荒地整治行动”,党员干部需积极主动作为,“动脑筋、勤跑腿”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引导农民回归农田复耕复种,合理规划布局形成“规模化经营”,加强品牌培育营销,增加农
产品品牌溢价,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有奔头”,调动整个社会的“种地热情”,确保三农“仓廪足、钱袋鼓”。
2 2022 到四川省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
6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了三苏祠,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情况。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在元代改宅为祠,是巴蜀大地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占了三席,可谓是家风建设的千古绝唱。为此,党员干部要跟随总书记的足迹,在三苏祠中深刻领会家庭、家教、家训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小家、大家和国家的关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建设和谐“家庭”,立足“小家”育就栋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每一个家庭建设如何,不仅关乎家庭成员福祉,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和文明进步。“天下之本在家”。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人。三苏祠里之所以能走出名垂青史的“父子档”,就在于苏洵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给了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让儿子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材,他自己则成了成功的父亲。党员干部要从三苏祠里悟出家庭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为家庭成员和子女当好表率,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和谐美满,家庭成员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自觉爱党爱国爱社会。
秉持严格“家教”,心系“大家”奉献社会。良好的家教,是成就人才的摇篮。“三苏”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人景仰,得益于良好的家教,这是深入骨髓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相传苏轼在海南流放时,突然梦到被父亲苏洵提问背诵《春秋》,结果从梦中惊醒,感觉“犹如挂钩鱼”。可见,苏家的家教是何等之严格。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成就了两个“成大器”的儿子,让“三苏”的影响力历经千年而不衰。党员干部要从三苏祠里悟出家教的重要性,时刻牢记社会责任,教育子女从小多读书、读好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要早立志、立大志,从小就胸怀天下、心系
百姓,立志长大后成为对社会这个“大家”有用的人才,将全部聪明才智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传承优良“家训”,助力“国家”繁荣昌盛。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底色从未褪色,实质从未改变。“三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重要一点就在于他们以良好的家训,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爱国基因。这种基因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历史长河中,是华夏儿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英雄辈出的强大力量。“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党员干部要从三苏祠里悟出家训的重要性,汲取优良传统文化养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做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常怀爱国之心、常尽爱国之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亲属和子女做出样子,在润物无声中助力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2 2022 到四川省考察时重要讲话学习心得
6 月 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一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寄寓深深,党员干部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种好“农田与心田”中的“粮食”,在奋进新征程中勇立潮头、乘风破浪,以优异的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种好“农田里的粮食”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永丰村根据气候条件,种植耐热、耐强光、耐湿的籼稻,建设高标准农田 3100 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 2.8 万,排名全省第四。种好“农田里的粮食”是永丰村发展的关键之举,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要。当前,乡村振兴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党员干部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新格局;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部门等资源,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高校+合作社”等新型发展模式,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合拳;要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持续加强护绿增绿、做实减排固碳、推进生态循环,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融互促,让
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绿色成为乡村“最美底色”。
种好“心田里的粮食”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踏入三苏祠内,古树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跃入眼帘。历史的气息糅杂在湿润的空气中,鼻腔一动,仿佛就能闻到巴蜀人文的艺术结晶。苏轼,作为苏门父子中的代表人物,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独特的人格魅力,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党员干部要从“东坡先生”身上汲取智慧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种好“心田里的粮食”,当好“东坡式”干部。党员干部从政为官要常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之心,在面对矛盾困难、利益冲突、挫折考验时,把心态放平、把目光放远,做到“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要大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利民之举,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急难愁盼”,将人民的幸福生活与自身的价值实现相融合,做到“民想我谋”“民呼我应”“民求我为”,当好人民公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要永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洁之身,时刻绷紧思想之弦,不逾纪律底线,牢牢守住政治观、权力关、生活关,正确处理公与私、是与非、情与法、俭与奢,做到心有所畏、言有
所戒、行有所止,将“心田中的粮食”种好,不给“害虫”以任何可乘之机。
从村到祠,从高标准农田到古树参天,从乡村产业振兴到巴蜀人文结晶,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眉山穿越了古今千年,拉近了农与文的距离。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帮助村民种好农田中的粮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更要种好自己心田里的粮食,做好千载文化的再延续。党员干部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