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版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十六章自然环境与国家安全第49讲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学生用书(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1 第 9 49 讲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2.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核心素养解读 知识体系导学 1.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学习,知道生态退化的概念、成因、类型、特点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理解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应对我国生态退化的两种基本措施;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地理实践力: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3.人地协调观:了解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划分及意义,知道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积 累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赢得良好开端 一、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表现:森林破坏、
侵蚀、土地荒漠化、
灭绝等。
(2)影响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
服务功能降低―→干旱、洪涝等
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服务功能降低―→
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
(3)危害 动摇国家安全的
基础威胁人民福祉、
可持续发展
(4)应对措施:设定不同的
、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
等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
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
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恢复
制度封山育林围栏
修复
措施工程措施
(3)我国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
还林(草)、退
2 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
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保护要求 破坏情况 保护要求 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 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
状态 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
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3)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 保护要求
区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区 严禁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区 可进行科研实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填图】
在下图中填注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名称,并与右侧景观图连线。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
等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护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
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二、走向生态文明 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对环境既
又依赖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与环境的
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社会时期 利用和
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人与自然的
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
3
(2)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
,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
。
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本质: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
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主要途径 ①推进
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
。
②推进
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
【思考】
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 升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掌握解题技法 关键能力一
说明生态退化表现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典 题 精 研 [典例 1] [江苏卷,改编]“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 31.5 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④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4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图解思路]
[答案] (1)
(2)
[感悟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依据材料结合我国近些年国家政策的变化,判断江苏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推测造林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因地、因时制宜,调整造林类型结构,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知 能 升 华 1.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 (1)破坏森林的危害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对草地退化的分析可以依逻辑顺序从原因、表现及危害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5
(3)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 500 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 2 亿年以来,平均 1.1 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 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 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业生产活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2.生态修复的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①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种植等高植物篱等。
②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 8 年以上、5~8 年、3~5 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 1∶1 左右。
(4)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题 组 精 练
6 [2022·湖北省宜城市二中期中]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前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该地区改种橡胶林后(
)
A.蒸发量减小
B.下渗量减小 C.径流总量增大
D.气候更加湿润 2.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使(
)
A.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增多 D.自然灾害减少 3.[2020·全国卷Ⅰ]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10 分)
7
关键能力二
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典 题 精 研 [典例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 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 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 分)
[图解思路]
[答案] (1)
(2)
8
(3)
[感悟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是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结合该地区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从区域的视角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和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人地协调观 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
知 能 升 华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保护对象 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⑥野生动物类型、⑦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
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⑧地质遗迹类型、⑨古生物遗迹类型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
9 保护自 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贮备 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保护生 物多样 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提供生 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涵养水 源和净 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能减缓地表径流及增加雨水下渗;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科学研 究理想 的天然 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研学游 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美学 价值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题 组 精 练 人们常用“三江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