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学资料整理,供大家参考。
绪论
一、卫生学( hygiene ):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论述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阻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依照和方法的原那么,以达到预防疾 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二、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概念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数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 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
3、阻碍人类健康的因素 人体外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生物 ——社会环境---社会意理因素、行为因素等人体内环境---遗传因素、代谢进程、器官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外环境与基因彼此作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个体易感性不同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映不同,患病危险性不同 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 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 1% ,那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 4、今世健康观:躯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5、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一起作用致使疾病 五、从环境与人体关系上分析,这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均属环境因素(即不可改变的为内因),也称可改 变的环境因素。可改变环境因素与年龄、性别和遗传易感性等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一起作用致使慢性病流 行,其中可改变环境因素是要紧缘故。
以人群为对象,通过针对可改变环境因素的综合预防方法,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六、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是以群体为对象,采纳公共卫生方法 7、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大体医疗卫生效劳 8、三级预防:人体从健康到发病,从发病到功能障碍,其发生进展都有必然规律。针对无病期、发病期 及障碍期开展的疾病预防,称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无病期人群 二级预防 疾病初期人群三级预防 疾病后期人群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方法。目标是避免或减少疾病发生。
对象——无病期健康人群 重点——病因明确的疾病:地址病、传染病(爱滋病、非典、禽流感)、职业病、公害病等 方法——从全然上排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致病因素。要紧包括针对环境、
机体、社会三个采取相应的方法方面。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三早预防:在临床前期或大体初期做好初期发觉、初期诊断和初期医治,目标是避免或减缓疾病进展。
对象——疾病初期人群 方法——早发觉(普检、按期检查等)、早诊断、早医治,关于传染病:早隔离、早报告重点——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
初期发觉 普查(筛检)、按期健康检查; •
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 •
初期诊断 进展微量和灵敏的诊断方式和技术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踊跃的医治和康复方法,目标是避
免伤残,增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对象——疾病后期人群 方法——及时有效地采取医治方法康复方法(恢复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
第一章
一、环境:指在特按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类因素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 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二、生物因素——目前活着界上传染病发病率仍居各因素中最高 WHO 最近报告,具有全世界阻碍的传染病事件中,70%以上是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化学因素——各类染料燃烧后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SO 二、CO、CO2 等气体 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含汞、砷、镉、铅等,使水中这些金属含量增高 3 、生物圈( biosphere ):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 12km
深的地壳、海洋, 15km
之内的地球大气层
4 、 原生环境( primitive
enviroment ):天然形成的 ,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阻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要紧问题 五、食物链可阻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六、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那么能够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 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级生物体内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类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慢慢积存时,尚可不能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进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八、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和环境中各类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形成了人体与环境间的生 态平稳。这种平稳和统一性的最好例证是人体血液与地壳中元素的相关性。
机体的适应能力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性质有关,人体对环境转变的适应能力是有必然限度的。
九、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类人为的或自然的缘故,使环境的组成发生大转变,造成 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稳,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阻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发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10、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于原先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 完全不同的性的污染物。
1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
: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积存, 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阻碍的化学物质。
1 二、环境污染来源:
生产进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 “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3、环境污染物的要紧吸收途径 呼吸道——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要紧经小肠吸,可在肠肝循环进程中反复被吸收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特点:要紧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 的物质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14、机体要紧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 1 五、靶器官:多数情形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确实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1 六、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 —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临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要紧贮存库 17 、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 ):肝脏可合成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分子量为 6000~10000
道尔顿的低分子蛋白,称为金属硫蛋白,该蛋白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
1 八、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慢慢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觉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发的功能 改变却慢慢积存,致使机体对该毒物的反映性增强 1
九、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1 )
经肾随尿排出
要紧途径 ,通过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管竹筒转运、分泌排出;解离和水溶性的化学物抵达肾小管后,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尿中;未解离和脂溶性毒物可从头吸收入血液而不易排出。
2 )
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形成的代谢物由肝细胞排入胆汁而进入肠道,部份随粪便排出; 部份由于肠道内酶的作用,改变其极性,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再吸收,从头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是 环境化学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
3 )
经呼吸道排出
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2S、C6H6)可经肺呼出以下因素可加速排出——血中溶解度低 ——肺泡有毒气体分压小:移至空气新鲜环境 ——肺通气量大 4 )
其他排除途径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 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判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 20 、毒性参数和平安限值与剂量关系)(明白得)
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发全数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发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显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发死亡最大耐受剂量(LD0/MTD):毒物不引发受试对象显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显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发一半受试对象显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观看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腕和指标观看到一种物质引发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转变的最低剂量。
未观看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腕和指标未观看到一种物质引发机体(人或实验动物)
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2
一、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
(1)接触生物标志物(2)效应生物标志物(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2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阻碍的特点)(题目)普遍性(university):胎儿——老人 LD 0 MLD LD 50 LD 100 毒性参数 NOAEL 阈值 LOAEL (LC 0 ) (MLC) (LC 50 )
(LC 100 )
低 剂量(或浓度)→ 高
多样性(diversity):急慢性 复杂性(complexity):多因多果长期性(long-term) 2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要紧表现形式(题目)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对免疫功能的阻碍、干扰内分泌功能 24、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2 五、历史上的几回重大公害事件(缘故)
1 )
伦敦烟雾事件:主若是采暖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SO2 污染也较严峻 2 )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含硫矿冶炼厂、炼钢、炼锌、炼焦、发电等排放SO2 等有害气体 3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汽车(250 万辆)排放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O3 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 )
痛痛病事件:日本富ft县神通川流域,因上游锌冶炼厂排出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居民用河水灌 田,使稻米含镉量增高 5 )
水俣病事件:水俣镇上游,氮肥公司生产醋酸乙烯、氯乙烯,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汞经生物转化形 成甲基汞,居民长期食用含甲基汞量很高的鱼、虾、贝而中毒 2 六、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阻碍因素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二)剂量或强度 (三)暴露时刻 (四)环境因素 (五)个体易感性 27、环境健康危险度评判 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可能引发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判,并预测环境有害因素在接触 人群中可能引发的有害效应的检出率或病死率,称为危险度评判( risk assessme。nt )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且密度最大的一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也最为紧密。
2.
维生素D 要紧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小于10%)来源于膳食。
3.
空气中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程度的标志和评判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4.
气象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举例说明。
5.
大气污染的要紧来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炉灶。
6.
一次污染:是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映或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 映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三氧化硫,硫酸等。
7.
烟雾事件依照烟雾形成的缘故,能够分为 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1)
煤烟型烟雾事件是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发的,要紧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烟尘。闻名煤烟型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2)
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由于汽车尾气中 NOx 和烃类在强烈日光作用下通过一系列光化学反映产生的光化学烟雾而引发的。闻名的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8.
逆温确实是上层大气的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如此会阻碍空气的对流,使对流层底部的气流和上层气流 对流困难,污染物一时难以消散,造成空气污染。逆温并非是上层大气气温高于基层的,事实上上层大气 气温仍是低于基层的。
9.
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 :( 1 )温室效应( 2 )酸雨( 3 )破坏臭氧层( 4 )气候改变
10.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的酸性降水。
11.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
( 1 )燃料燃烧和烹饪( 2 )人类活动( 3 )建筑和装饰材料( 4 )家用化学品( 5 )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12.
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判指标(1)反映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2)反映化学物污染指标(3)反映致病微
生物污染指标(4)反映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指标 13.
空气污染的防护方法(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2)改革工艺(3)增强绿化(4 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14.
空气质量分级是按空气污染指数来划分的。目前,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SO2、 、NOX、 、TSP 。
15.
新的强制性《生活饮用水标准》具以下有三个特点:
(1). 增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2). 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
(3). 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16.
新标准中的水质超级规指标及限值的实施项目和日期将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本地实际情形确信, 全数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