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家桢——中国遗传学之父,供大家参考。
谈家桢——中国遗传学之父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谈家桢亲笔题写的这 16 个字,至今仍矗立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楼前。
这是他选择遗传学研究一生追求的目标,用生物学研究成果推进农业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进行医药开发,制止生物武器,他把生命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凝结在这 16 个字当中。
谆谆寄语,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我们研究生命科学为了什么?谈家桢心里面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祖国达到一个国家非常强盛,人民非常幸福的一个目标,到现在已渐渐实现。
谈家桢生于 1909 年,那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正饱受列强欺凌,被称为东亚病夫,1934年,立志投身生命科学研究的谈家桢进入美国摩尔根实验室进行博士深造,期间他发表论文十多篇,年仅 28 岁就已经在世界遗传学界崭露头角。
谈家桢之孙——谈向东:遗传学和生物学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解读,能不能在生物这个角度来强身健体,把东亚病夫这个帽子脱掉,他是通过一辈子的努力去实践的。
博士毕业后,面对导师的挽留,谈家桢深知此时国内遗传学基础薄弱,亟待有人开拓,依然选择返回祖国,成为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教授,在抗日战争中,他仍在争分夺秒开展学科建设,在随大学西迁的路上边走边教学。
谈家桢先生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就是在湄潭有一间祠堂改造而成的简陋实验室里取得的,在湄潭祠堂实验室里,谈家桢带领学生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遗传现象,首次提出镶嵌显性遗传,填补了人们对遗传规律另一新的认识。
而这样创新性研究成果竟是在,连件像样实验器材都没有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个时候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做实验没有器材,怎么办呢?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管来代替导管,用瓦盆作为蒸发皿,挖地窖来作为冰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
战火纷飞中,谈家桢选择了对知识的坚持,当年祠堂半夜,那盏微弱的灯光点亮了未来的中国生物领域,走出了多位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复旦大学档案馆,这些珍贵的史料记录了谈家桢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米丘林学说在国内盛行,他强调,对育种起决定影响的是外部环境,而非内因形成了学术上的一边倒,时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的谈家桢却深信,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
宁可三年停课编教材,也绝不传播谬误,在当年青岛遗传学大会上,谈家桢不惧压力,坚定地捍卫了科学的真理。做科学研究,不能屈从于物质,不能屈从于一些强权。国家的强盛和发展,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有科学家对科学的认知和坚持,这是对一个国家的负责。
怀着对遗传学的深厚感情,谈家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院,他一心要使中国的遗传学走在世界前列,他的执着追求,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选择,著名的遗传学家金力的一次重大选择就源于谈家桢。
1994 年,金力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已经 86 岁高龄的谈家桢坐着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找到他,真诚的邀请他回国,为遗传学科发展做贡献,探访间隙,老人就在长凳上睡下了。
视频(金力)
正是这刻骨铭心的一幕,让金力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全职回到复旦大学,成为遗传学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遗传学发展,谈家桢还不够高龄,远访北美欧洲各国邀请知名科学家来华讲学,并推荐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去国外访问、进修和合作研究。
视频(现代研究方向——人类表型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