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多元主体,科城融合——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态势

时间:2022-07-05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元主体,科城融合——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态势,供大家参考。

多元主体,科城融合——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态势

 

 多元主体 科城融合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新态势

 【环球视野】

  全球科技园区发展态势

  世界各国兴建科技园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 年成立的斯坦福研究园(1971 年被称为硅谷)被认为是世界上首个高科技园区。随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建立以技术推动经济为特征的第一代科技园区。它往往位于郊区,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周边自发形成,由大学建立的基金会或有限公司来管理。第一代科技园区鼓励将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从而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商品化,形成产学研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园区内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美国硅谷是第一代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20 世纪 80 年代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相应地,高科技园区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不少发达国家纷纷建设以经济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二代科技园区。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建设第二代科技园区,期望借助高科技产业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比如 1988 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 1991 年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的印度软件技术园等。进入 21 世纪,世界各国的主要科技园区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创新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复杂。各科技园区不断探索和改进创新模式,逐渐形成以知识型社区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科技园区。它不断与城市融合,有效地嵌入到城市结构之中,

 由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管理,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本地、区域甚至全球的创新活动中。

  近年来,在第三代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催生了第四代科技园区,它是当今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沿,也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科技园区的最高发展阶段,是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全球领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与所在城市高度融合的创新区域。它的典型代表有伦敦东区科技城等。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创新城区中的知识型社区或创意型区域,打造具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是其主要目标,集聚人才与激发人才的创新力是其主要任务,官产学研多元主体联动下的网络互动式创新是其主要形态,科城高度融合是其重要的空间表现。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通用的智慧化管理技术为依托,主导产业多为人工智能带动的信息产业、数字关联产业、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度的智慧化运营模式极大地提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管理效率和生活舒适度。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动态演化

  从当今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动态演化以及发展现状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是从产业集群培育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转变。如今,科技园区的发展重点已不再是引进高技术产业,而是创新创造,重视原始创新的培育。

 二是从整合。

 本地资源到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转变。科技园区的开放性不

 断增强,科技园区从侧重整合本地资源,转变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跨越地理界限的创新合作,不论是科研机构间的学术合作,企业之间的生产合作,抑或是跨国的风险投资等全球创新合作层出不穷。

 三是从郊区全新建设向创新城区塑造转变。目前,许多国家不再在郊区建设全新科技园区,而是选择产城融合,以城市为基础建设科技园区,即通过对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有一定创新创业基础的城区进行升级改造,以打造创新创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创新城区或创新城市。

  城市区域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一直是创新活跃区域,是创新活动产生的策源地之一。城市中的信息资源丰富且获取方便快捷,充裕的人力资源和各种基础服务设施,使得城市容易发展成为初创企业的孵化器,能够承载大量的创新活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促使知识溢出,激发创新的产生,城市为这种交流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比郊区科技园区更易形成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另外,城市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为科技产品提供了直接的消费市场,与郊区科技园区相比,创新城区研发出的高科技产品更加接近市场,可以得到及时的市场反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商品化和科技产品的改进升级。城市文化和环境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强有力的支撑,促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园区加快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步伐,借助城市打造创新城市的机遇,充分利用城市各类资源优势,来保障创新创业的持续产生。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创新路径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也是我国主要科技园区的努力方向。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应具有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创新网络和创新生态,同时还应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体制机制。

  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通常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通常与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数量、全球顶级科学家数量及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数量指标紧密相关。

  世界领先的产业创新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满足潜在需求的过程和现象。世界领先的产业创新更注重于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等相关高精尖技术产业,更加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世界领先的产业创新通常在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壮大的产业规模的背景条件下,以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顶尖科技企业 100 强数量、科技型上市企业以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世界领先的创新网络是指科技园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在全球创新网络联系的广度、宽度、深度上均首屈一指。世界领先的创新网络具备整合、汇聚、优化、共享科技

 创新资源的核心功能,成为国际创新资源的核心“中转站”及“目的地”。

  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体现在发展理念方面具有包容性的创新文化,全社会有鼓励科研创新、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良好且自由的创新氛围。具有推进自主科技创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先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核心功能。知识产权的强力保护和公开透明的法律体系,是世界领先创新生态的内部基本条件,也是加快创新成果转换运用的外部必要条件;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是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的核心要件;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和政策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则是科技创新从起步到完善过程中必要的金融配套服务和政策配套服务。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还应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体制机制。其中,世界领先的创新投入包括国家高端的科研人才群体、具有高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出主要是指产出一批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

  。

 一是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投入。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本身应具备吸引、培养和容纳高技术人才群体的能力。例如,美国硅谷所在的加州是美国拥有博士最多的一个州;英国剑桥科技园所依托的剑桥大学也诞生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本身就具备强大磁场去吸引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各类高科技人才。世

 界领先科技园区本身拥有一大批具有高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包括世界一流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是指基础学科拥有一批大师级人才,能够批量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原创基础理论人才的顶尖创新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是着眼于区域主导产业所催生的技术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研究开发服务。其目标主要锁定实现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市场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独立法人实体组织;国家实验室是一支具体实现国家使命、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同时,也是作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创新基础平台发挥支撑保障国家安全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

  。

 二是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出。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应有面向科学前沿、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改善民生福祉、自主研发等特征的科研成果。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往往产生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既包含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也包含重大高技术创新成果。如在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学科领域上加强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实现重要原创性的科研突破;如在超级计算机、芯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纳米催化和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国家战略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达到世界先进行列等。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的科创企业不仅实力强劲且类型丰富,既有使园区稳定发展的大型企业,也有能为园区未来快速

 发展提供潜力和动力的新兴企业。例如,美国硅谷拥有苹果(Apple)、谷歌(Google)、英特尔(Intel)、惠普(HP)、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一大批世界 500 强的知名企业,也有近年来诞生的优步(Uber)和 Zoom 科技公司(Zoom)等优质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独角兽企业。

  三是具有世界领先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主体间联动方面,从过去主要是校企联动,到今天的大学—企业—政府多元主体联动与合作,形成多种创新主体的复杂创新网络;从过去的主要强调自由市场机制到今天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机制,从东伦敦科技城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中可见一斑。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深入,全球产业链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我国的体制机制优势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以及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资源配置,必将加快我国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进程。

  (作者:李国平、宋昌耀,分别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

 (202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