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

时间:2022-07-05 1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供大家参考。

《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教学目标:

 1. 把握词的节奏、韵律,在诵读过程中体味词的悲伤意味。

 2.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味“清冷”意境及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

 :

 学习重点、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音乐《成都》)同学们,熟悉这段旋律吗?来,轻轻跟着唱吧!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有一座城自古就有很多诗歌名篇歌颂它,它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请同学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谈谈你所认识的扬州。(学生自由回答)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

  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在南宋词人姜夔眼里它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

 检查预习 相信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作者姜夔,并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首词有小序,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也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效果。

 PPT 出示问题: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小序中有一句话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 确 :

 小 序 交 代 了 词 作 的 时 间 、 地 点 、 写 作 缘 由 和 千 岩 老 人 的 评价。

  补充“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释意: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达故国之思。

  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

 互动课堂 (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过渡: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来试着读读这首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1.请两个学生朗读。

 2.老师配乐范读。

  3.朗读指导: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4. 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说过的诗词鉴赏三步曲吗?(抓意象——品意境——析情感)

 1.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明确: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却无人来赏。

 词人想借此表达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

 2.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接下来让我们置身诗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说说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或者哪个词?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鉴赏,通过“炼字”、“赏句”,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技巧)

 学生可能会谈到的词语:

 (1)“空城”: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

  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重到须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 , 何 等 令人 心 痛 !此 时 次 地 ,此 情 此 景, 晚 唐 诗 人杜 牧 是 “重 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学生可能会谈到的句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用典、对比。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 15 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补充: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犹厌言兵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

  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总结炼字和赏句的基本方法。

 3.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预设:

 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 富丽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

 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 萧条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无人欣赏 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想象情境:

 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同桌之间情景对话,3 分钟后请一组同学上台展示)

 4.师生试归纳主旨: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四、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 分)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 分)

 五、课堂小结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姜夔的这份忧伤穿越 840 年的风霜,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就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词,感 受 他 那 深 沉 的 家 国 情 怀 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