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不同“生活艺术”(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5 1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同“生活艺术”(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不同“生活艺术”(全文完整)

 

 不同的“生活艺术” ————海峡两岸“民国经典阅读”同课异构 作

 者:

 易理玉/张全民/孙剑秋/褚树荣

 作者简介:

 易理玉,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张全民,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孙剑秋,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教授;褚树荣,浙江省正教授级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5 年第 20153 期 第 23-31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10 期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从主题、选文、教师、形式等方面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磋商,于 2014 年 12 月联合举办了“民国经典阅读”同课异构活动。选择的文本是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和夏丏尊的《生活的艺术》。本文是《生活的艺术》的教学实录及其评析。

  易理玉:甫接获孙剑秋教授赴浙之邀,确定讲授《生活的艺术》后,我便走进书房,翻出沉寂许久的《文心》《平屋杂文》与《弘一大师传》。夏丏尊《生活的艺术》早已从台湾的教科书中消隐,为了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深究鉴赏,我只好在假日里一头栽进“国家图书馆”翻阅

 相关的论文与期刊,还请亲和力十足的诚品书局小姐帮忙打电话调购订书。

  白马湖作家——这群 20 世纪卓然特立的风骨典范!当我仰之弥高,末由也已之际,台湾政治大学张堂锜教授博士论文书中数语,让我颔首微笑:“他们安静地思索、耕耘、蓄积,以清醒的姿态向时代发声,与喧哗对话,企图在‘远离喧嚣’的位置,以清音稀释时代的喧哗,以踏实取代人心的浮躁,以宁静削减人世的不安。”

  像是一股心灵的清凉剂,蓦然,所有的躁动与焦虑息隐,于是,我调整视角,不以仰望大师的孺慕角度出发,改以看待“湖”水该有的平视角度,回归平实,抱持着和夏丏尊、弘一法师跨越时空做个朋友的心态,这才渐次走进了这一片纯白的境地,于繁华落尽处——体见真淳!

  此文原本是夏丏尊为《子恺漫画》所写的序,然而选文剪去末段,只保留夏丏尊与弘一法师相处对应的段落,于是我决定课堂授课便无须将重心旁落于丰子恺,而以夏丏尊与弘一法师为主要的两股脉络,进而汇流于全文章旨“观照享乐”来设计教学节奏。

  张全民:能在宁静的时光里,遇见散文《生活的艺术》,遇见文中的弘一法师,我的内心也像夏丏尊先生感动时的心境一样,充满了欢喜。弘一法师是我一生敬仰的人物,我敬仰他,因为他不仅是民国时期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更因他传奇一生中拥有做什么像什么的精神,尤其是出世后的那种淡泊坚忍的至高境界,隔着那么多年绵长的时光,始终震撼着我们现世的灵魂。

 教语文有时也是一件很随缘的事情,遇见自己喜爱的文章,遇见自己喜爱的人物,遇见自己熟悉的情感,你竟会在备课和上课时把自己深深地融了进去。最好的备课,就是安静的阅读。我忙里偷闲,又让自己从喧嚣中挣脱出来,在图书馆里静静地阅读夏丏尊先生的《平屋杂文》,读民国文学史,读关于民国作家的文学评论文章,读弘一法师的生平传记,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在进入课堂之前,得到足够多的浸润和启迪。

  《生活的艺术》教学实录(一)

  牛刀小试 寓教于乐

  六人一组,孩子们入场时,桌上已然铺排好分组讨论与竞赛时可供书写的白板软垫及油性笔,一双双好奇而慧黠的眼眸,一抹抹期待与含蓄的笑容,是我们师生间美丽的初次照面。

  一开始,我把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这首诗缺空的地方,叫同学们找出最恰当的词语补上。各组箭步竞奔,一张张小白板陆续贴在黑板上,好一群反应机敏兼荣誉感十足的孩子呵!

  在老师的邀请下,一位清隽的男同学潇洒地站起高歌,全班在他的领唱下轻声和着……歌声中,我揣想着李叔同在浙江师范学院教美术、音乐时,那课堂也该是这样充满和谐天籁的光影吧!

  “听说同学们事先都预习过今天要上的课文了,好,接着老师要用分组抢答的方式,验收你们预习的自学成效。”

 在此起彼落的抢答声中,我从文本出发,透过十五道题的提问,寓教于乐,先点拨出课文里一些须注意到的重要字词概念和文章主旨,也暗藏着某种观照玩味的能力。

  疑义与析 沉潜涵泳

  经同学们推举,现场两位同学将文中夏丏尊与弘一大师的四段对话,通过即席朗读、精彩模拟情境,班上上课气氛立刻被炒热加温。接着,我将课堂活动重心设定于同侪的讨论与分享,逐一抛出问题:“什么叫作生活?请为‘生活’下定义。什么叫作艺术?请为‘艺术’下定义。请举实例说明什么叫作‘生活中的艺术’?什么又是‘艺术生活化’?”

  孩子们充分发挥联想力,讨论归纳,回答所及,兼容中西美学与史学。一位同学回答“把食物做得色香味俱全,便是生活中的艺术”,引发全场莞尔;另一组在众多例证中,特别引《清明上河图》说解艺术生活化的转化与连结,那幅北宋汴河美丽的繁荣景象,瞬间铺卷,赢得共鸣的掌声。霎时,我想到前往鄞州中学途中一再擦身而过的宁州博物馆,这座折射着丰富文化底蕴、呈现着泱泱大度精神的建筑,不也切切落实着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人文美感!

  “请简扼归纳:这篇文章,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弘一大师?”“文中哪一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分析本文的文体。”

  我尝试从文章结构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大处着眼,析理文脉。又引导他们在爬梳文本之后,试着去勾勒出作家与文章的风格:“这篇文章写作的特色和风格如何?”

 各组分享的答案,极具一致性,于是我引杨牧《中国近代散文》推许夏丏尊乃中国近代散文记述类的前驱之语:“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以此佐证并肯定孩子们精准的分析。孟子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于是我顺势简介白马湖四友与弘一大师,以及春晖中学的师生情谊,之后再拉回课文问同学:“从弘一身上,你看见什么样的人格特质?”

  面对这样一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翩翩贵公子,竟尔抛却半生风月与繁华为僧,各组同学都能正向思维地点出弘一大师后半生处世的简朴,然而问及:“你愿意过着像弘一大师这样的生活吗?”全班却几乎全数摇头了。我永远忘不了席中那位独特的男同学举手分享他对这种生活不以为忤的看法,那清澈的眼神,抑扬有致的嗓音,活脱脱已然领悟超越物质生活而飞腾于精神生活的个中三昧,那神采,仿若弘一的薪传人,如此飘洒,如此静定,如此迷人!

  课堂末,我以梭罗《湖滨散记》的一句话为弘一大师的人生抉择做结:“如果有个人的步调和他的同伴不一样,那是因为他听见不一样的鼓声。”

  是的,唯有经过如此循序渐进的认知与思辨过程,我才得以逼仄出全篇文章的篇眼与章旨,让“观照享乐”不再只是一道测验题的答案,或只是一枚平面化的字词。当我们能渐渐体察并感知到这群白马湖作家是如何以其人格力量、审美艺术,形塑其人格理想与生命境界,我们才能学会在

 平淡或平凡中如何选择,如何和真正的自我对话,从而懂得让生命的特质自觉圆满,真正地享受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快乐。

  《生活的艺术》教学实录(二)

  课堂先是以民国文学史为话题背景导入,投影上呈现民国众多著名作家的影像和名字,我以诗性的语言开始讲述夏丏尊先生的孤独,其实他在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金先生、朱自清先生等都曾在回忆文字里向夏先生表达了他们的敬意。

  在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中,都提到了自己出于阅读的感动而想了解弘一大师的愿望,也提到了对于课文中其他几个地名及词语的理解需求。课堂在导入之后,我先就抓住这个细节问题,围绕课文中“弘一和尚”“七塔寺”“白马湖”“叮咛”“莱菔”等几个词语的简洁而精当的解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近课文,为课文的整体和深入感知提供了语境上的铺垫。

  然后,我请谢诗琪等三位擅长朗读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开头至“什么都了不得”。三位学生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细细地揣摩了文中场景以及人物对话的角色、身份和心理,用真切的声音把现场的师生带回到了七八十年前那段感人的历史场景中。这时候,再来一起探究课文内容,时机便成熟了。课堂的第一个阅读思考活动设计也来自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童一峰说:弘一和尚是灵魂的引路人。”请同学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课堂在这里走向一个小高潮,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发言,教师边倾听边

 和学生对话,边引导学生梳理文中关键词边板书,以此提示学生通过一个个重要的词语把握文中人物灵魂的重要特征及课文主题。

  通过活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走向深刻。

  这一颗伟大的灵魂也震惊和唤醒了另一颗灵魂,让夏丏尊先生深深懂得了生活艺术的真谛。然后,我让同学们齐读最后三节文字,并找出能够说明生活艺术真谛的关键句:“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我从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中选取了高春建、童晓辉等同学的精彩心得,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并及时引出夏先生弟子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中的话,让学生对阅读思考活动的主题词“灵魂”的理解走向深刻。

  在这个活动的最后环节,我板书了学生找出的呈现作者灵魂觉醒的几个关键词,如“惘然”“欢喜”“惭愧”“怃然”,并结合课文比较了“惘然”和“怃然”的区别,为下面语言体验伏笔。

  至此,我们似乎完成了文章的阅读,其实,还没有完成。当了解了讲述的人物和故事之后,我们还没有涉及讲述的人是如何讲述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戏剧,讲述的风格和方式本身就具有力量。于是,我依然以学生的阅读心得为活动设计的依据,从《文学评论》中找到一段评论作为这堂课第二个阅读思考活动的话题。即请同学结合课文,或结合板书,分组讨论交流对于作品语言表现力的理解。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依然非常热烈。我趁机把话题引向深入:夏丏尊朴实的语言其实蕴含着一种更深的写作理想,他自称“平民”,建造的院落叫“平屋”,还说文章也只是写给

 “一般人”看的,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但先生对于自己的风格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在《读书与冥想》一文中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也许可以这么说,文如其人,读其文如闻其声、如晤其人,此乃文章的至高境界。《生活的艺术》是最朴实真切的文字向最朴实真切的灵魂的一场致敬,实现了文与质的内在统一。

  夏丏尊的散文为我们在语言喧哗的时代重启了一条语言之路,一条通向灵魂的道路。它启迪我们保持一种率真,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然天性和本真心灵。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呈现春晖中学里的群贤雕像图片,总结道:我每次去精神圣地白马湖畔寻访春晖中学,面对着先生们的雕像,内心总是充满着感慨。在春晖,不仅仅夏丏尊先生,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等先生都先后写下了一些平实的散文,后来称他们为白马湖派。关于白马湖派的语言风格,有学者评价说:白马湖散文作家群的作品风格——清澈隽永,质朴平易,从不矫揉造作,力求自然畅达。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一次朗读文中倒数第二、三节,向白马湖派的精神领袖夏丏尊先生、白马湖派的所有作家致敬,向着民国时代远去的背影致敬……

  教师 1:易老师,您好,我发现您这节课用了 60 分钟左右,当然,好课不必受时间制约的,这节课就这样。请问台湾一节课一般有多长时间?

 易理玉:台湾高中每堂课 50 分钟,面对大陆一堂课仅 40 分钟的时间压力,加之以麦克风偶出状况,以及偌大的活动中心讲堂动线拉长,欲观测学生讨论状况或与学生贴近互动,便平添许多始料未及的位移时间。此外,鄞州中学学子落落大方,谈问所及,论述表意,酣畅淋漓,每每令我赞赏不已而与之欲罢不能,更遗憾未能让更多的同学快意畅谈。站在讲堂居高临下,只有自己才知道和自己规划中的理想教学,还有多少的缺憾与不足。

  教师 2:可以看出您为了这堂课准备了很多资料,花了很多心思,您能介绍一下课堂背后的东西吗?

  易理玉:其实课堂进行期间,在“你对自己的未来追求或期望些什么?”的提问之后,我原本打算播放一段芬兰的影音动画《最后的编织》,以引导学生思索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然而念及时间已迟而不得不临时割爱。

  课程末,我除了发下夏丏尊《我的畏友弘一和尚》与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二文,作为延伸阅读以参照学习之外,原拟以台湾“生活美学佳句百选征文活动”的佳作为例:“对天文学家而言,满天的星斗是美;对数学家而言,诡谲多变的公式是美;对考古学家而言,千古风霜的人物建筑是美。对我而言,咖啡不加糖是美,享受宁静的午后蝉鸣是美,认真地度过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更是美。”欲请同学以“生活的艺术”为主题,于课后进行短文创作,亦恐远距批阅作业不易而宣告放弃。

  教师 3:第一次到宁波参加这样的盛会,有何感想?

 易理玉:尽管授课时间逾时而小有遗憾,我却又何其有幸,得以参与这场 21 世纪的教育盛会。教育是爱,是充满大智的爱,这份人间情怀、这份对教育大爱的执著与追求,隐隐辉映着当年白马湖作家群既可爱又可贵的人格魅力。一千多位老师汇聚成寒冬中的春晖,我们在宁静中热闹着,以真性情的人格力量,期望为教育临照出一片朗然!

  教师 4:张老师,我们在现场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阅读,请问你是如何布置预习的?

  张全民:上阅读课,最理想而又最简洁的沟通方式就是先请学生课前阅读并写一篇阅读感言,写下自己的初读心得或困惑。一堂理想的课除了教师自身的阅读素养,还要深深地扎根于学情中,这样才能获得它的全部合理性。这时候,再来设计,课堂就在还没有展开之前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因为教师、学生、作品三方之间已经事先完成了一次对话,从而为课堂现场对话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

推荐访问:不同“生活艺术” 完整 艺术 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