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橘子洲教育意义(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参观橘子洲的教育意义
一、见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925 年,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由南至北,纵贯江心,西瞻岳麓,东临古城,见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1910 年,湘江之畔,湖南长沙街头,爆发了饥民暴动,百姓被残暴镇压,鲜血染红了识字岭。毛泽东后来称其“影响了我一生”,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同蔡和森在橘子洲头,岳麓山下,评说国家大事,抨击社会腐败,求索宇宙真谛,约定“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
1921 年,毛泽东、何叔衡乘小火轮从湖南长沙湘江码头出发,赶往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初心启航,橘子洲头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远大理想。
创作《沁园春·长沙》时,无论是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还是毛泽东自身的境遇,都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他发出仰天长问:这苍茫大地的衰兴究竟由谁来主宰?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秋天是萧瑟悲凉的,但在毛泽东眼里,目之所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仿佛望见了一簇簇熊熊燃烧的烈火,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仿佛置身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之
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积极投身时代大潮,掀起了一场席卷百年的共产主义风暴。
如今,一座气势恢宏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矗立在橘子洲头,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风景区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展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
二、 读书改变命运
橘子洲头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中面积最大的沙洲。青年毛泽东经常与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在湘江搏浪击水,累了便来这里休息,指点江山,求索真理。
“我们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在读书的时候,毛泽东两次游学,不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徒步500 多公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等 5 个县,吃住在农民家,结识底层工农,有时一天走二三十里。
“这无字之书就是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把这个当成课堂来学习。” 两次游学,让毛泽东真切地了解了农村的实际,他看到农村存在着八种人:大地主、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半益农、贫农、雇农、游民。这种了解,让他日后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洞察中国的社会实际,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