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决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供大家参考。
决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摘 要:学困生的转化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困生都得到发展。还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困生”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而言的,在学习过程中算是弱势群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全体学生,即是全部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应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学困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数学“学困生”,就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指那些智力、身体正常,而非智力因素较差,数学学业成绩偏低,数学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下面我举一个实例来谈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这学期我刚接手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班上有一个叫小博的同学,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便和继母外出打工,几乎常年在外不回家。由奶奶抚养长大,这个孩子既是父母离异,现在又是一个留守儿童,可想而知孩子的
心理阴影有多大。由于小博的奶奶不识字又很疼孙子,所以这个孩子在学校各科的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个人卫生习惯也很差,几乎每天双手都沾满了墨水,所以,平时的作业不但字迹潦草而且经常会有墨渍在上面,简直惨不忍睹。这个孩子胆子还比较小,数学课上他从不举手,头总是埋得低低的,生怕老师看见他,每次叫起来回答问题,他都很紧张而且回答不上来。
第一次月考只考了二十九分,我开始着急了,因为我发现四年级的他居然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于是我每天课后开始辅导他背乘法口诀。但是我也明白凡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去积累、去提高。期中考试前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那时小博的乘法口诀基本没问题了,我尽量不让他感到紧张,因为一紧张他就又忘了。刚开始我会出一些简单一点的计算题,叫几个同学上黑板列竖式,小博属于赶鸭子上架的那一种,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做错,我经常站在旁边帮助他、指导他、鼓励他,克服了胆怯这个心理障碍之后,慢慢的小博开始有了自信心。有一天数学课上他居然举手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一道竖式计算小博眉头都没眨一下,很快就做出来了,而且完全正确,同学们都为小博鼓掌,因为这可是小博第一次举手做题而且还做对了。期中考试,小博由最初的二十九分前进到了四十二分,虽然没有及格,但是说明这个孩子进步了!
从那之后,我让班里的优等生小军和小博结成一帮一的对子,而且给小博的家庭作业我都降低了难度,让他先打好基础,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让最爱干净的小慧帮小博整理书包,提醒小博注意个人卫生。第三次月考小博果然不负众望,由上次的四十二分又前进到了五十一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说明小博每天都在进步,也说明我近半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相比其他同学,小博的数学在班上不太理想,可是跟以前的他相比,他确实进步了,现在我每天都可以从小博的脸上看到自信和快乐。
最近我发现小博不但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而且作业也变得干净整洁了,个人卫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课堂表现更活跃了,不但大胆举手,而且回答问题声音很洪亮。我相信不管是我还是小博肯定不会满足于现状,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博会越来越棒的。
通过小博的转变,我对学困生的转化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困生的关心和照顾,必然受到学困生的亲近和信任,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转化打好基础。
(二)学困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要求上降低标准
因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差,要求他们同优等生一样学习以及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会加深他们的“挫折感”。因此,
对于学困生的教学要求,要适当降低标准,实行分层教学策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困生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作业练习的设计上要适度降低学困生的难度,让他们做简易的习题。当学困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就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学习更有兴趣了。衡量学困生的进步,教师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过去与现在比,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鼓励。
(三)学困生课后需要同学的帮助、老师的辅导
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较低,反应速度较慢,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和讲解,远远不能让学困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加以辅导。但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时时顾及,面面俱到。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借助优等生的能力辅导学困生。例如,可以在班级长期开展“结对子”辅导活动,让一个优等生辅导一个学困生,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做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不仅促使学困生获得明显的进步,而且促使优等生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互相学习中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和长期的工作,只要有学生,学困生就永远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面力量的密切配合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只要
我们对学困生始终付出爱心、耐心和恒心,坚决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就必将走向成功。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