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话·合作·共享(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7 09: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话·合作·共享(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对话·合作·共享(全文完整)

 

 对话·合作·共享 ————我的英语教学主张 作

 者:

 韩炳华

 作者简介:

 韩炳华,江苏省邗江中学课程改革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 扬州 225009)。

 原发信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南京)2016 年第 20163 期 第72-74 页

 内容提要:

 英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师生、生生、师本、生本对话的过程,是师师、师生、生生通过对话展开合作的过程,是教学主体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关

 键

 词:

 教学主张/对话/合作/共享

 期刊名称:

 《中学外语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07 期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其本质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致力于和睦相处、共享共生和共同创造的对话过程。英语课堂是师生开展对话的场所,是师生、生生在合作

 中“用英语做事”的平台,在这里师生激扬生命,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共享生命成长。

  一、促进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形态多样,主要包括: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师、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以及师与生的自我对话。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性质,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2]。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师、学生、文本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等层面,以语言为中介而展开平等对话,使师生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使其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不断得到丰富、扩展和改造呢?

  1.优化对话环境

  师生间平等相处、相互信任,是教学对话的先决条件。“独白”式教学造成的“命令与服从、灌输与被灌输”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处于一种无法分解的交织状态,本质上体现出“包含或者是合作的倾向性”以及“相互平等的精神”[3]。要促成有效教学对话,就要建立平等性与交互性的教学关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平等说话的权利,还要承认在师生认知上的平等。避免对话中自己追求超越文本,发出独到的“声音”,而压制学生的不同“声音”。在师生通过文本或教学目标建立的对话中,教师不要用个人的博学去征服

 学生,而要以一种理解学生和达到交互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推动对话各方之间的理解,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2.培养倾听习惯

  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意义的创生,依赖于真正的对话。师生、生生在对话中“不在于证实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要发现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的方式,以及通过积极进入对方视野而拓展自己的眼界”[4]。没有“倾听他人、倾听自己”的良好习惯,这一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学中,拥有“先知”地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真诚地期待学生的参与,要以欣赏的心态倾听。甚至要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悬置起来,做到“暂时性的自我隐蔽”,从而努力地进入学生的世界以真正了解或接纳其思想、观点。[5]

  3.学会对话技能

  教学中的对话有三种形态:一是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的对话,包括师本、生本对话;二是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的对话,如师生、师师、生生对话;三是教学主体的自我对话,包含学生的自我对话和教师的自我对话。思维的交融、思想的碰撞、问题的开放、学生学习的自主、课堂教与学的生成,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对话。教学的技巧在于激发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进行有效对话。

  (1)设置对话话题。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把“客观知识”改造为“动姿化”的课程知识,从而使知识可以与人对话[6]。根据对话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引导性话题、争论性话题、探究性话题和拓

 展性话题等,将教学知识问题化,知识运用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把学习引向深入。设置话题时兼顾话题的趣味性、全面性、综合性、多元性和跳跃性。

  (2)维持引导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双方,尤其是对话组织者,对于过程性差错或对主题的偏离,要合理导引,为对话提供支架,保证对话的深入。例如,在师生对话中,教师长时间地注视学生;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保持安静;当学生表达清楚某个观点时做出表示理解的反应,或者点头赞许,或者借助“噢”“嗯”“原来是这样”等语词;在学生的表达告一段落时,重复其观点的核心内容,或者鼓励学生继续表达以使其观点更加深入;等等[5]。

  (3)学会得体表达。表达是教学对话的基本要素,因为沟通依赖于通畅的表达。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课堂或课余活动中,教师总喜欢给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而对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却很少给予帮助和鼓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对话,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他们一步步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做到能让人听懂、理解;然后把自己想说的意思流畅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终达到能够用得体、平和的语言说服和打动人的水平。

  二、对话推进合作

  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教学中,对话不仅表现为反思性的个体行为,更多的情形则表现为合作的集体行为,对话者的归宿感、和谐感和伙伴关系不断加强。通过对话式的互动合作,师生分享各自的观

 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设去建立新知识,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达到创造新知识的目标。

  1.重视自我体验

  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从“前理解”到“体验、感悟”,最后到“对话验证”的过程。“前理解”是依据个人生活经验做出的初步判断,是对话的基础。从与文本对话开始,学生就不断与自我对话,验证“前理解”,加深体验的广度和深度,然后再与同学、老师对话,生成新的意义,形成新的图式,这就是从自我对话到师生、生生对话的心理过程。从学习职能看,自我体验、自我对话是合作的基础,它可以解决基础问题,而提高性、挑战性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生本对话中,要尽量要求学生进行“裸读”,即不用教辅,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在对生本对话进行评价时,对那些经过独立思考,看似不够完善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因为它们呈现了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碰到的各种疑问、障碍和困难,让教学对话和合作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上,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基础上的互动,让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并具有智慧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2.提倡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用语言做事”“在做中学”,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明确、具体、

 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询问、沟通、交涉、协商等多种对话活动形式合作完成任务,学习和掌握语言。

  设计任务时,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英语做“真实的事”,在合作做事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7]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建立学校行动纲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建设教师学习型组织,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创新对话,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学生学习小组和自治组织的构建,引领学生“以知识为中介进而超越知识,最终让学生们走向能力,走向核心素养”;通过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让师生在课程建设中、在课程实施中,秉持平等之心,进行对话合作,实现主动发展,取得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合作走向共享

  对话与合作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方式和师生全新的生存方式。在对话与合作中,“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共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师生、生生、师师间休戚相关,相互占有和享受着教学资源,呈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生活形态。”[8]

 1.合作促进共享

  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承担责任,真诚对话,做到人尽其能,互惠互利,共享学习成果。英语教学中的这种共享关系,既是文化共享,即对话者之间通过对话沟通获得对世界新的认知,共同提高;也是责任共享,即大家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为教学成败负责;更是精神共享,情感、价值、人生经验、人生意义的共享。

  2.共享走向多元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对话中,我们不仅要异中求同,而且要同中求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正说明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对话旨在创生和建构多种意义,“应该尽可能鼓励各种声音和观点呈现出其多样性,不要寻求把它们调解为单一的、一致的、统一的一种声音,巴赫金把这种状态称为‘众语喧哗(heteroglossia)’”[9]。共享并不意味着“达成一致”。对话作为后现代思想的重要构成,同样要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

  总之,教学需要对话与合作,教学中只有充盈着对话与合作,也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师生才能共享共生,共同追求教学的幸福生活。因此,作为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共享共生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同做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