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7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研修成果模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全文完整)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 提交时,请将 蓝色字 说明部分 删除。)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3 课时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单位 平梦菲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桥小学

 1. 教材分析

 1、本课时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

 2、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乘法末尾有 0 的乘法打好基础。

 2. 学情分析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后,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并感知积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怎样用简便方法口算、笔算末尾有 0 的算式。

  3. 教学目标( ( 含重、难点) )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 教学过程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 1-9 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 3,再乘 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 1-9 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 30 的积。

 2、36、30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 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出示:

 因数 因数 积 36 30 1080 36 30× 2

 36 30× 10

 36× 8 30

 36× 100 30

 4、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5、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惊喜的发现,自己的那份猜想还得到了其它同学们的共鸣,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板书完整规律)

 (二)验证猜想 初次验证: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中第一小题的验证。

 1、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成立呢?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2、在第一小题中,变化后的因数是多少呢?(60)现在的积又是多少?很快的用计算器算一算?(216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2,根据猜想,它的积应该怎样变化呢?(等于原来的积乘 2)现在的积到底是不是等于原来的积乘 2呢?也请你算一算。(是的)

 3、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2,得到的积是 2160,通过计算、比较我们发现,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 2。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4、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小题的验证。

 下面这三道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得到的积是多少呢?跟原来的积相比,积又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呢?也请同学们算一算。要求:小组内注意分工合作,可以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填表,其余三位同学负责计算,并且验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数和积的变化。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5、交流汇报验证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新的需求。

 6、提问:上面的三小题,先来观察一下因数的变化,再观察一下积的变化,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呢? 7、设疑:刚才我们通过计算,验证了四道小题,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先前的猜想就一定正确呢?(不是)看来同学们还有所担心?你们担心什么? 生自主汇报交流。

 8、谈话: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担心:(1)由这道题目得到的其它例子可能不一定符合;(2)其它乘法算式可能不符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

 两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再次验证:

 原有乘法算式中,学生举例验证。

 1、提问:还是在这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你打算让它乘几,得到的积是多少?得到的积跟原来的积相比,又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表格,可以先填一填,再算一算,观察一下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

 出示:

 因数 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 36 30× ______

 1080× ______ 36× _______ 30

 1080× ______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①观察一下同学们举的这几个例子,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吗?(符合)

 ②其他同学通过填表、计算、验证之后,发现所举的例子符合自己的猜想吗?(符合)有没有谁举出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没有)

 ③小结:在 36× 30=1080 这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无论我们将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都符合我们的猜想。看来,在 36× 30=1080 这道乘法算式中,我们提出的猜想应该是成立的。

 换一个乘法算式,继续举例验证。

 1、谈话:刚才还有同学担心,在其它乘法算式中,这样的猜想是否还会成立呢?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来验证一下?要求:填表之前,可以先想两个因数,接着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再根据猜想,举例验证。

 2、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① 评价: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因为学生是自由举例,并能运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所以在自由举例中作适当评价,所举的例子不管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二位数乘二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都符合先前的猜想。

 ②追问:其他同学任意所举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先前的猜想?有没有谁举出的例子不符合猜想的? ③小结: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现在,你觉得先前的猜想成立吗?(成立)

 (三)发现规律 1、谈话:我们发现了乘法当中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一起把它读一读。

 2、提问:发现的规律固然重要,但在今天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中更侧重于对研究方法的评价。

 四、拓展应用 (一)用发现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知识。

 1、口算 24× 20,想一想,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2、24× 2 等于 48,根据 24× 2=48,那么 24× 20 等于多少呢?你能不能也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释一下? 3、小结: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还能解释以前的口算乘法,你看,数学知识间联系

 是多么的紧密。

 (二)完成相应的基本练习。

 1、谈话: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其实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出示:

 因数 5 5 5 5× 5 5× 20 因数 4 4× 3 4× 10 4 4 积 20

  2、你能运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得算出每一列的积吗?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试着让学生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释结果。

 (三)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1、谈话:根据第一列的积,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就能很快的算出后面几列的积。想不想再来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出示:买同样一种袜子,3 双需要 12 元,如果买 6 双需要多少元呢?买 30双、300 双或 900 双呢? 单价(元)

 数量(双)

 3 6 30 300 900 总价(元)

 12

  3、你能根据第一列中的数量和总价,很快的算出后几列的总价吗?生尝试一一解答。

 4、设疑:为什么这里的单价不知道,也能很快的求出后几列的总价呢? 5、小结:因为单价× 数量=总价,而这里的单价一直都没变,也就是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5 5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A× B=C A× (B× 5)=C×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A× (B÷ 8)=C÷ 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几倍。

 6 6 .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 30 的积。

 2、36、30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 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4、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5、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惊喜的发现,自己的那份猜想还得到了其它同学们的共鸣,就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板书完整规律)

 (二)验证猜想 初次验证: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中第一小题的验证。

 1、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们的猜想到底是不是成立呢?可以怎么办?(板书:举例验证)

 2、在第一小题中,变化后的因数是多少呢?(60)现在的积又是多少?很快的用计算器算一算?(216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2,根据猜想,它的积应该怎样变化呢?(等于原来的积乘 2)现在的积到底是不是等于原来的积乘 2呢?也请你算一算。(是的)

 3、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2,得到的积是 2160,通过计算、比较我们发现,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 2。符合我们的猜想吗?

 4、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小题的验证。

 5、交流汇报验证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新的需求。

 6、提问:上面的三小题,先来观察一下因数的变化,再观察一下积的变化,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呢?

 7、设疑:刚才我们通过计算,验证了四道小题,发现都符合我们的猜想。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先前的猜想就一定正确呢?(不是)看来同学们还有所担心?你们担心什么? 生自主汇报交流。

 7. 教学反思 8、谈话: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担心:(1)由这道题目得到的其它例子可能不一定符合;(2)其它乘法算式可能不符合。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再次验证:

 原有乘法算式中,学生举例验证。

 1、提问:还是在这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你打算让它乘几,得到的积是多少?得到的积跟原来的积相比,又在做什么样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表格,可以先填一填,再算一算,观察一下是否也符合我们的猜想。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三)发现规律 1、谈话:我们发现了乘法当中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一起把它读一读。

 2、提问:发现的规律固然重要,但在今天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交流中更侧重于对研究方法的评价。

 四、拓展应用 (一)用发现的规律解释以前的知识。

 (二)完成相应的基本练习。

 1、谈话: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其实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2、你能运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得算出每一列的积吗?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试着让学生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解释结果。

 (三)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1、谈话:根据第一列的积,运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就能很快的算出后面几列的积。想不想再来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出示:买同样一种袜子,3 双需要 12 元,如果买 6 双需要多少元呢?买 30双、300 双或 900 双呢?

 3、你能根据第一列中的数量和总价,很快的算出后几列的总价吗?生尝试一一解答。

 4、设疑:为什么这里的单价不知道,也能很快的求出后几列的总价呢?

 5、小结:因为单价× 数量=总价,而这里的单价一直都没变,也就是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题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但我起初感觉这一课主要是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用计算器没有那个必要,都没有把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就凭借参考了一些资料,很快写好了一篇教案,让后请刘萍老师帮我把关,她一看就指出我的问题,认为引入不太好,分类,没有那个需要,建议我用一组口算题引入。

 在准备没有充分情况下,我在四(3)班进行了试上,按照自己原先的想法,从分类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但发现学生有 2 种分法,一个是依据因数不变的。另一个依据乘数末尾有 o,还有在学生举例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是自己一直在讲,还有在学生举例时候没有引导他们举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0,小数),投影半途坏了(教学没有有序继续下去)。整节课一团糟糕。

 重新来研读教材,思考这节课自己要达到那些教学目标,一,教材的乘法规律过于过于简单,要拓展规律,同时除以几,一个数乘几,一个除以几,二,教会学生举例,(示范到放手)在这过程中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并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这里的数可以是非零自然数,还可以是小数,分数。三,能灵活运用规律。

 再次上这节课,前面不错复习,观察,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后面教案的教学语言记不清楚,灵活度欠缺,在引导学生说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时候遇到了阻碍,变成了和部分同学的对话,而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细节不到位:黑板没有查干净,画线没有用直尺,评价作业纸也画圈也不规范,没有课题,有多余的撮手动作,运用规律时候可以做张作业纸让学生画一画帮助其思考。

推荐访问: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研修 模版 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