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老子论文(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8 12: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论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老子论文(全文完整)

 

  河南理工大学公选课论文

  《老子智慧赏析》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

  赵鸿图

  论文题目:

  老子及其思想概述

  学

 院:

 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年级:

 电气及其自动化 10 级二班

  学

 号:

 1016303070

  姓

 名:

 赵学奎

 成

 绩:

 二 0 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考核评分标准

 老子及其思想概述

 1 1 、老子的生平

  老子,(前 600 年—前 470 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他是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但是也仅有几百字,而且老子的姓名、年龄不定,生卒年月无存。《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周王室衰败时,老子辞官西出函谷关入秦,为关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随后便“莫知其所终”。又说楚国人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疑老莱子即老子。又说周太史儋见过秦献公,疑太史儋也可能是老子。

 关于老子的年龄,记载了两种说法,一说为百六十岁,一说为二百余岁。又据《老子韩非子列传》所载老子世系,其子名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史记·魏世家》和《战

 国策·魏策》均载,前 273 年,魏将宗被秦将白起战败,魏使宗献南阳地求和。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孔子生年为前 551 年,老子当不会晚于孔子,假使前 273年为白起战败的宗为 30 岁,则老子在世的时间也当为两百多岁。

 由于老子太极图和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的破译,老子的姓名当能确定下来。老子太极图为道家作品,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至少在汉文帝十三年前。因此它用两个耳形构图绝不会是受到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影响,相反,它应该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即老子名李耳、字聃,同时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名李耳、字聃的记载得以佐证。

 2 2 、老子的思想内涵与《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在老子看来,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吏,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属于上流社会。可见老子并未将悟道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在悟道之外,老子亦有功亦有名。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在老子心中悟道与现实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得道者也应该是世俗社会中的成功者。

 再来看老子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道德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讨论道的本质和特点,另一部分是讲道对人生的影响,即“为”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类似这样的叙述在文中俯拾皆是。假设老子真的赞同道就是让人无所作为的话,他何必要费如此口舌来讲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讲如何“无为而无不治”,直接不提便是。显然,老子仍然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为,这就是老子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那么, “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们很难理解。如果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会“无败”。但是这样一来前面“无为而无不为”就肯定解释不清了。若把“无为”理解成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无败”,达到战无不胜,这有可能吗?这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吗?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后半部分我们便会恍然大悟。“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来所失呢!在这里老子明确的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

 2.1、无为其实也是一种从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这是老子宣扬朴厚立身,丢弃虚华的追求。这段话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人生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对“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遗憾。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这样就会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崩断人生的琴弦。

 2.2、无用之用,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意思是说如果社会上没有崇尚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老子认为,名利都是人外在的价值追求,物欲横流是祸乱的根源。林语堂也说,“争脸”是许多人的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在他看来,虚荣的“面子问题”无疑是许多人劣根性的表现。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如果不能依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无异就是否定自己而导致生活的溃败及精神上的困扰与烦恼。

 2.3、知和守常,别让自己的心太累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段话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人是水做的,人体的 70%都是水。只有绵绵若存,循环往复,才能用之不勤。所以说,身体用之多,易损。其实,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曾形容它叫臭皮囊,它是生命的归属,并非生命永恒的拥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人要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现代社会,我们都很累,因为人生本来就不轻松,光“责任”二字就可以压弯你的腰,有些事也不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所谓提得起放得下只是一种追求。一个人的心不可能真如“明镜台”,藏点秘密、留点隐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放弃那些本不该压在心头的负担,拂去那些本不该落在心头的“尘埃”,也并非难事。所以,为了你的身心健康,别让心太累。

 2.4、道常无为,不作为往往才有大作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它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当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那这个人也是永世长存的。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圣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会全力以赴的保护他的安危,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人民会把他该他得到的都给他。古人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感受着世界的多彩呢。阳光无私地给我们温暖,所以我们礼赞它的伟大;大地真诚给我们养分,所以我们高歌它的奉献。

 给予是无私的,帮助是美好的。因为给予,我们才有回报。为别人着想,替自己打算,花点小钱,吃点小亏不算什么。这何尝不是一种深谋远虑的精明之举呢。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老子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老子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然,是世间的大规律,是万物的本根,是最终极的存在。道家绝不是什么消极出世,道家是一种大智慧,是“无为而治”,是“莫之能争”!道家讲的是自然虚静,是本立道生,是无用之大用。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伴随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导致真诚失落、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也许,在长期被忽视的古老传统中,蕴含着现代人所需要的智慧。其中,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源泉。

 他教导人们的不是只知功利、竞争,只知不断地进击,永远地扩张,而是教你淡泊,教你退守,教你洒脱,教你具有健康的人格与心态。从这个意义而言,老子是哲学家,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也是人生的导师。那么,就用老子思想为我们现代人把把脉,看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推荐访问:老子论文 老子 完整 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