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指南 1 基本要求 1.1 农村垃圾分类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以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环境友好为导向,实施长效管理。
1.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的布局、规模和用地指标应纳入区县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及相关规划。
1.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1.4 分类类别 1.4.1 农村生活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1.4.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类别见附录A。
1.4.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见附录B。分类标志的版面、尺寸及配色应符合GB/T19095的相关规定。
2 分类投放 2.1 投放设施 2.1.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应从便利农村居民投放、便于实现垃圾分类实效出发,结合不同场所各类垃圾产生量、产生频率进行合理配置。
2.1.2 农村居民点应配置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2.1.3 农村村委会、公园、广场、候车点、小卖部等公共场所应配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二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2.1.4 农村农家乐、餐饮聚集点、集中供餐点等餐饮垃圾产生点应配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二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2.1.5 农村居民宜根据自身生活垃圾产生情况配置户用分类垃圾桶(袋)。有条件的宜为农户配置户用分类垃圾桶(袋)。
2.1.6 户用分类垃圾桶(袋)的配置宜便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投放。
2.1.7 户用分类垃圾桶规格可采用10L、15L、20L、30L等。
2.2 投放要求 2.2.1 农村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不得混合投放、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2.2.2 户用分类垃圾桶内的农村生活垃圾应分类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点。
2.2.3 体积大、整体性强或者需要拆分再处置的大件生活垃圾,应预约回收企业上门收集或者投放到指定地点。自行投放时,应将大件生活垃圾拆分后按附录A表分类类别分类投放。
2.2.4 厨余垃圾的投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厨余垃圾应沥干水分后存放至户用厨余垃圾桶,在规定时间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点相应的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内。
2)
在垃圾分类收集点投放厨余垃圾时应去除垃圾袋,并将垃圾袋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内。
2.2.5 可回收物的投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将可回收物送至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回收,没有回收渠道的应按其他垃圾进行投放。
2)
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回收时应保持清洁,清空内容物,避免污染。
3)
快递包装物应根据材质分别投放,纸盒按可回收物进行投放,胶布、快递塑料袋按其他垃圾进行投放。
2.2.6 有害垃圾的投放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有害垃圾应按规定时间投放至垃圾分类收集点相应的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内。
2)
有害垃圾投放时要轻放,不得弄破有害垃圾的容器或包装物,易碎或者含有液体的有害垃圾应连带包装或包裹投放,防止破损或渗漏。
2.2.7 附录A表中未列出的农村生活垃圾或者尚不能准确判断其类别的农村生活垃圾,应作为其他垃圾投放。
2.3 管理要求 2.3.1 应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办法。
2.3.2 应按要求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及投放设施,并公告不同类别农村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投放地点、投放方式等。
2.3.3 应建立投放责任人制度,投放责任人根据以下要求确定:
1)
村内办公、生产经营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单位负责人或生产经营者为责任人。
2)
农村居民住宅(居住小区)及其房前屋后农村生活垃圾 的分类投放,房屋所有权人、管理人或实际使用人为责任人。
3)
村范围内的道路、车站、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村民委员会或其委托的环卫管理人为责任人。
1)
村内施工现场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施工单位负责人为责任人。
5)
依照前款规定不能明确责任人的场所,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由当地村民委员会指定责任人。
3 分类收集 3.1 收集设施设备 3.1.1 垃圾分类收集点的位置应固定,并应符合方便居民、利于机械化收运、不影响村容观瞻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垃圾容器间。
3.1.2 应根据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收运频率,在村出入口附近、公共场所或人口密集区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
3.1.3 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的分类收集容器应满足各区域的分类要求,宜配置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4个(一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3.1.4 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规格可采用60L、120L或者240L的垃圾桶,其尺寸、外观、壁厚、材料等应符合CJ/T280的相关规定。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应有盖,并在显著位置印制垃圾分类标志。同一服务区域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规格宜统一,并应与垃圾收运车辆相配套,便于统装统运。
3.1.5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宜按CJJ27要求设置垃圾收集站。收集站的设置应与垃圾分类收集方式相适应,并便于实现垃圾分类收集。
3.1.6 农村生活垃圾可采用人力、小型机动车等方式进行分类收集。采用人力收集的,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宜超过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km。
3.1.7 手推车、小型机动车等分类收集车辆应标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并具有防臭、防遗撒、防渗漏等功能。
3.1.8 行政村宜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点。再生资源回收点应满足可回收物的安全、有序存放。
3.2 收集要求 3.2.1 分类投放的农村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不得混合收集。
3.2.2 垃圾收集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并将其放回原地。
3.2.3 厨余垃圾应每日定时收集,实现日产日清。
3.2.4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宜将农家乐、餐饮聚集点或集中供餐点等餐饮垃圾产生点的餐厨垃圾纳入城市餐厨垃圾收运系统,其收集过程应符合CJJ184中餐厨垃圾收集与运输的相关要求。
3.2.5 可回收物应定时收集至再生资源回收点(站)或资源化处理设施,其收集频率不
宜低于每周1次。
3.2.6 有害垃圾应单独收集,应由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定期收集。
3.2.7 其他垃圾应定期收集,定期收集频率不宜低于每周2次。
3.3 管理要求 3.3.1 宜委托保洁员或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3.3.2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应保持完好和整洁美观,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时,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增设。
3.3.3 投放的垃圾不符合分类要求时,应及时告知投放责任人,并要求投放责任人整改或重新分拣后收集;对拒不整改的,可拒绝收集。
3.3.4 应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责任人制度,明确分类收集管理职责和责任;应建立分类收集管理台账,记录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来源、种类、数量等内容。
4 分类运输 4.1 运输设施设备 4.1.1 应根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类别配套相应的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在车身显著位置标明所运输生活垃圾类别,每类运输车辆应运输其对应的垃圾种类。
4.1.2 转运站的功能应能满足垃圾前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要求。现有转运站不符合要求时,应逐步改造或通过优化运行方式实现垃圾分类转运。
4.1.3 新建转运站应具备分类转运的功能,其规模、用地指标应满足垃圾产量要求,设施设备配置应考虑与前端收运系统配套。
4.2 运输要求 4.2.1 分类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应密闭运输、分类运输,不得混合运输。
4.2.2 垃圾运输距离小于5km的,宜采用直接运输模式;垃圾运输距离为5~15km的,宜采用小型压缩收集站运输模式;垃圾运输距离大于15km的,宜采用转运站运输模式。
4.2.3 运输过程中不得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作业后,应及时清理车辆及场地,保持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转运设施和周边环境整洁。
4.2.4 厨余垃圾应每日定时运输,直接运输至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或转运站相应的厨余垃圾工位。转运站内厨余垃圾应密闭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2.5 可回收物应定期运输,运输频率不宜低于每月1次。
4.2.6 有害垃圾应由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单独运输,运输频率应与收集频率保持一致。
4.2.7 其他垃圾应定期运输,运输频率不宜低于每周2次,运输至转运站相应的其他垃圾
工位,或直接运输至所属区域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与处置。
4.2.8 节假日等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明显增大时段,应适当增加各类垃圾的收运频率。
4.3 管理要求 4.3.1 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垃圾运输单位具体实施垃圾分类运输工作。
4.3.2 垃圾运输单位应根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类别、收运量、作业时间等合理配置运输车辆、确定运输频次。
4.3.3 应建立垃圾分类运输管理台账,记录运输的农村生活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内容。
4.3.4 转运站的环境保护应符合现行CJJ/T47的有关规定,渗滤液处理与排放应符合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4.3.5 运输单位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应及时告知垃圾收集管理责任人;对拒不整改的,可拒绝运输,并向区县城市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5 分类处理与处置 5.1 处理设施设备 5.1.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
5.1.2 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就地建设相应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可采用堆肥/沤肥池、集成堆肥处理机、沼气池、小型发酵桶等,具体处理模式见附录C。
5.1.3 有条件的地区宜建设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成熟可靠的资源回收再利用设施。
5.1.4 其他垃圾处理设施应纳入城市(镇)一体化处理系统。
5.2 处理与处置要求 5.2.1 厨余垃圾宜不出村就地处理处置,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5.2.2 可回收物的回收和综合再生利用过程应符合相关规定与要求。
5.2.3 有害垃圾应由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置,处理过程应满足相关规定要求。
5.2.4 其他垃圾应由生活垃圾处置单位通过生物化学、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等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5.3 管理要求 5.3.1 处理处置厨余垃圾时应做到运行空间环境无臭气、无污水、无地面垃圾,主体设备及附属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场地整洁。
5.3.2 应制定厨余垃圾处理处置运行管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等相关制度,进行台账管理,定期开展厨余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检修检查。
5.3.3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应建立管理台账,记录可回收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内容。
6 长效管理 6.1 管理机制 6.1.1 宜通过村规民约、实施奖惩措施等方式组织和引导村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工作。
6.1.2 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工作宜推行市场化,引进环卫专业服务公司开展垃圾分类收运。
6.1.3 应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6.2 宣传教育 6.2.1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栏、绘制宣传漫画、发放图册、上门指导、组织活动等方式定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
6.2.2 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公益宣传。
6.2.3 宜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到乡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宣传、示范等活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类别 分类类别 性质描述 物品名称 不归入的物品名称 厨余垃圾 可生物降解或易腐烂变质的垃圾 (1)
餐厨垃圾:泔水、泔脚。(2)
家庭厨余垃圾:剩饭剩菜、谷物及其加工食品、肉蛋及其加工食品、水产及其加工食品、蔬菜、调料、酱料、碎骨、汤渣。(3)
果蔬垃圾:果皮果核、菜叶菜根、水果枝叶、果实等。(4)
花卉植物:家养花卉、绿植、花瓣、枝叶等。
动物筒骨、猪羊牛头骨等大块骨头;核桃壳、瓜子壳、花生壳等坚果果壳;扇贝壳、螺蛳壳等水产壳等,归入其他垃圾类别。
可回收物 可卖、可循环使用或再生利用的废弃物品 (1)
废纸类:旧书本、报刊杂志、纸箱、挂历、台历、信封、纸袋、卷纸芯、传单广告纸、打印废纸、包装纸、包装盒等未被沾污的纸类制品。(2)
废塑料:饮料瓶、矿泉水瓶、洗发沐浴塑料瓶、食用油桶、奶瓶、塑料碗盆、泡沫塑料等塑料制品。(3)
废玻璃:调料瓶、酒瓶、花瓶、暖瓶、玻璃盘、玻璃杯、门窗玻璃、茶几玻璃、玻璃工艺品、碎玻璃等各种玻璃制品。(4)
废金属:易拉罐、金属制奶粉罐、金属制包装盒(罐)、锅、水壶、不锈钢餐具、铁钉、螺丝刀、刀具刀片、废旧电线、金属元件、金属衣架等金属制品。(5)
废织物:衣物、窗帘等纺织制品。(6)
废橡胶:旧轮胎、旧密封圈和橡胶手套等废弃橡胶及橡胶制品。(7)
弃纸塑铝复合包装物:泡沫塑料泡罩包装、牙膏软管、烟箔纸、方便面碗和纸杯等。(8)
废电器电子产品: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微波炉、音响、收音机、计算器、手机、打印机、电话机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胶纸、贴纸、蜡纸、沾污的纸张纸盒、纸尿裤、妇女卫生用品、厕所用纸、保鲜膜、胶软管、塑料吸管、污损塑料袋等,按其他垃圾投放。
有害垃圾 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家庭源危险废物 (1)
废电池类;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纽扣电池。(2)
废灯管类:节能灯、荧光灯管。(3)
废药品类:弃置和过期药品。(4)
废化学品类:油漆及其桶、废矿物油、杀虫剂、消毒剂、老鼠药、农药及其包装物、指甲油、摩丝瓶、染发剂。(5)
废水银类:水银血压计、水银温度计。(6)
废胶片及废相纸类:X光片、相片底片。
废弃化妆品及其包装容器、一次性干电池作为其他垃圾投放。
其他垃圾 除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 (1)
污染的废纸类:污损纸张纸盒、胶贴纸、蜡纸,纸尿裤、妇女卫生用品、厕所用纸。(2)
污染的废塑料类:污损的保鲜膜、软胶管、塑料吸管,沾污的餐盒、食品袋、塑料袋,快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