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12 1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完整文档)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全考点-名校内部资料)

  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从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故本专题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也因此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水利兴修、农作物推广、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从命题技巧和形式上看,命题不断变换新角度,创设新情境。从考查能力看,尤其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同时期与世界经济的异同(尤其是明清时期);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以其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命题比重将会进一步加大,而且更趋向综合化。在理论要求上主要体现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保、经济与地区的关系原理,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中的伟大作用,分析不同

 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同社会生产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尽量注意政史地知识的迁移、整合,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点核心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后期实行两税法。

 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

 ⑤明朝:一条鞭法;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

 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

 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⑦官营工商业政策。⑧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 表现:①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②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③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并课以重税。

 拓展: 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C、中国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也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历代封建统治者在经济政策的调整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汲取的地方。

 (可从分配土地给农民、轻徭薄赋、民本思想等角度来思考)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主要类型 ①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

 第一,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加重突出。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肇始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封建土地私有制又包含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部分。

 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封建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导致出现大批一无所有的农民,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也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力量往往被削弱,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下,会很快走向溃灭。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其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

 证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恢复生产,安定农民,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但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放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主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越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余地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明显。

 拓展: 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近现代各阶级的土地政策来认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和革命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2.赋税制度 (1)“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其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2)“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3)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4)租调制。

 (5)租庸调制:隋、唐初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6)两税法:唐朝于 780 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

 (7)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8)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9)地丁银:清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 1、赋税制度的特点: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银代役;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2、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火连年不断,但其经济却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①奴隶社会已走到尽头。②各诸侯国为了达到争霸的目的而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⑤土地私有,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内涵上讲,这种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土地制度:如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唐太宗实行的均田制;清初实行的奖励垦荒和“更名田”。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赋税制度:如商鞅变法中奖励努力耕田的人,免除其徭役;唐太宗实行租庸调制;杨炎实行两税法;

 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如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唐太宗沿用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太祖实行特务统治等。

 4、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古代经济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①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农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高产农作物的推广。⑥重用人才。⑦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5、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清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6、对封建经济特征的认识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2)重农抑商是传统的经济政策,手工业和商业受到限制。

 (3)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

 (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

 7、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朝社会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唐朝前期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政策上一脉相承。政治上澄清吏治,选贤任能,官吏清廉奉公,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百姓自然安居乐业。通过科举提高大量中小地主的社会地位,而中小地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上劝课农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租庸调和均田制,既减轻了剥削,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又维持了自耕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农业的发展必然推动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采取较为开明、开放的政策,民族间和中外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客观上扩大了海内外市场,这又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1)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取决于不同社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例如,春秋末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这种新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正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经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封建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2)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都属于对封建政治、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

 9、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土地兼并

 (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②部分朝代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③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

 (2)影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抑制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最典型的是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推荐访问: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 高考 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