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这种观点在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这段时期似乎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信条。直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出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才取代“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成为西方哲学家公认的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一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生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产生科学研究。
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就是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但提出问题并不一定可以产生科学研究。
波普尔以问题为起点,构想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 TT→ EE→ P2,其中P 代表问题,TT 代表试探性理论,EE 代表排除错误。简而言之,就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波普尔所描述的科学发展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就问题到新问题的增长模式。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 把问题的产生归于被确认的理论被证伪之后, 因而新问题的产生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做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波普尔提出的以问题为起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是通过揭露科学发展中的两对矛盾(真理与谬误、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而构筑出来的。猜想到反驳本质上是一种用这两对矛盾交叉串联起问题而抽象出科学发展的模式的方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 并且突出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排错过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发展的历史,是“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研究天上物体同地上物体是否遵循同样的力学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定律,使物理学实现了第一次大综合,并引起了用机器替手工业的、生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实际上,提出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把提出问题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盲目地跟在所谓的学术前沿后头,把别人的话换个法子说,或者说别人没说完的话,甚至直接重复别人的话。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可能永远不能走到世界的前头。科学工作的内容常常是从许多需要回答、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的。对于我们新时期高科技军事人才而言,要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工作,首先就要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始于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了,即便提出问题的人没有能解决,其他的科学家或者我们的后代,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提出科学问题,在当代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你提不出科学问题,你就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就是一种崭新的时空观。相对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在于同时的相对性。相对论合理地解释了时空相互之间的联系,时空与物质分布相联系,物质和能量相联系,根本改造了牛顿以来经典的物理学知识体系,不仅与量子力学一起构成了 20 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基础,而且把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深刻地影响了人们以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
相对论的创立,实际上源于作为电磁波假设载体“以太”的一个质疑。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于 1887 年公布了一个实验报告,称为“地球和光以太的相对运动”。报告表明,在牛顿力学领域里普遍成立的相对性原理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中不成立。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和法国物理学家彭加勒等都想在保留以太假说的基础上解决这一矛盾,洛仑兹通过引入长度收缩、局部时间和新的变换关系,证明了在一级近似下,地球系统与以太服从相同的规律;而彭加勒提出的相对性原理和洛仑兹提出的变换群则强调相对性原理普遍的有效性。彭家勒和洛仑兹的工作已经不自觉地偏离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并且在向相对论的大门前进,甚至 有的人说已经扣响了相对论的大门,但是他们没有勇气再向前突破原来经典理论的框架。因此创立相对论的机会和重任还是留给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就是敢于质疑前人提出的但后来被实验证明是有缺陷的、有矛盾的假说或者是理论,最终推导出著名的狭义相对论。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可以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所谓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