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明一天》评课稿,供大家参考。
《小明的一天》 评课稿
本节课是小阶段学习关于“时间”知识的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认识时间”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
通过研读和对比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共三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苏教版是二年级下册才第一次开始认识钟表,而人教版在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中是这样呈现结构的:认识钟面→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而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中,首先是让孩子们先初步认识钟表,然后会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钟表和电子表),知识容量比较大,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半时”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难教的内容,像 9 时半,学生认读时出错率很高。那么郭萍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不仅能够高质量完成这么多的目标,而且练习设计丰富有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尤其在突破本节课难点上,郭萍老师的设计给本人很多可借鉴的教学措施。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认读整时和半时(尤其是半时)到底在思维上遇到何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错误的发生?其实认读半时的难点就是在时针上,比如说 9 时半,分针指着 6,时针指着 9 和 10 的中间,为什么就是 9 时半,不是 10 时半呢?原因在于学生观察钟面的生活经验太少,无法动态地认识时针和分针,那他就很难在钟表上正确认读半时。而郭萍老师设计了以下几点来突破这一难点:
1.在初步认识钟表后,郭老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钟面转变成动态,明确指针转动方向(顺时针方向),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转一转,通过动态演示与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分针走动表象,是认识时间(时刻)的前提和关键。
2.在认读 9 时半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解,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时针指在9 和 10 的中间就是 9 时半?”原来时针经过 9 时但是还没有到 10 时,再结合演示动态的时 (分)针走向,从 9 时开始,到 9 时半再到 10 时,在和前后时刻的比较,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半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时(分)针表象,学会了主动在脑中演示动态的时(分)
针走向,通过认读半时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步形成动态认识时间的能力。
3.及时总结,巩固应用。学生在会正确认读 9 时半后,马上认读 8 时半,及时巩固,学生自己总结认读半时的方法。借助“我说你拨”等有趣的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巩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除了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郭老师的教学还有很多亮点,比如说:在课堂上敢于放手,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思考,郭老师在认读时间和分类的这个环节,给足了学生有 5 分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这一点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很是难得。练习设计丰富有趣,借助希沃软件设计了非常有趣的游戏,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好玩”天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本节课的育人价值——合理安排时间,当然育人价值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比如还有珍惜时间,守时讲诚信等等,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