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育教研论文(三篇),供大家参考。
1 语文教育教研论文(三篇)
第一篇 以情优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语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呢?
教师不是无情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站立讲台,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情感鲜活的人。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
2 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那么,如何才能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呢?
一、绘声绘色,引入意境。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要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这样就要教师来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竟猜一个字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朗诵一首诗。总之,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就会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3 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学生往往对北方的冬天缺少直观感受,如能运用多媒体放一些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作者笔下的冬天美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就会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乐之”的氛围,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带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神奇美丽,有效地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总有一天,学生们会感受到,语文绝不是枯燥文字的堆积,而是明媚的阳光,五彩的云霞,灿烂的星空……走进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二、融之以情,读出感情。
4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反复呤诵。
教师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自己必须先入文入境,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5 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通过朗读,可使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
6 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上语文课的时候,经常在导课、授课或者小结的过程中,恰当地穿插一些名言警句和精美的文学性的语言。这些美丽的文学性句子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春雨,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妙处。要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次愉快开心的旅游,精彩的课文内容犹如名胜古迹,语文老师就是最好的导游。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欣赏语文的精彩魅力,穿插一些精美的解说就显得很重要了。用这些精彩解说来引出课文的中心既能让学生快乐地去接受新知识,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还能起到良好的写作示范作用。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教学时,教师要以“活作者”的面目出现,
7 用情感打动学生,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与其相仿、相似,或相通时,学生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时便要求学生大胆地说出来,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以前遇到的很紧张可怕的事,并提问:如果用文字表达,怎样描写当时的心理?接着,请学生细读课文品味作者的心理。因为他们都遇到过与作者同样的情境,所以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时,很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多层次的“情感场”,教学效果明显比精讲好。
梁启超也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尽享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当然,课堂上的激情不是做作和表演,而是一种真情流露,情至所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诚然,情感是可以传递或互动的,当我们组织实施情感教学,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时,我们自己不也融入其中,受到情境的熏陶甚至是心灵的洗礼吗?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有了教师与作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共鸣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始终有快乐、和谐的情感流淌,语文教学怎能不轻舞飞扬。
第二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感熏染,培
9 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一、精设导语,引入情景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如教学《南京大屠杀》精设这样的导语: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立业。1937 年寒冷的冬天,厄运降临这座城市,南京在侵华日军的大屠杀中成了人间地狱。历史是不容抹杀的。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右翼一直企图抹杀铁一般的历史真相,他们声称南京大屠杀是“破天荒”的事,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寻找证据来痛击日本右翼的无稽之谈吧。这个导语不但切合文章主旨,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又如讲解《少年毛泽东》设计这样的导语:“人类历史上群星璀璨。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如秦始皇,毛泽东等;有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如马克思,孔子等;有塑造灵魂的文学家,如鲁迅,曹雪芹;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有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等。”该导语一开始便能极其学生对英雄
10 领袖的仰慕之情。
二、真情诵读,诱发情感
好的作品都具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如教《木兰诗》,应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让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再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诵读巧妙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尝试,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会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情感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谁不被诗的艺术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来哦丰富的现代教学手
11 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的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如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教者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溢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蔌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位,他们定能领略到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激发美之情感。
四、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引起共鸣。
12
如在教学《小溪流的歌》时,为了让小溪流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眼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可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小溪流的成长阶段分为“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这使小溪流的形象丰满起来,让学生形成了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
五、联系实际,加深体会
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线索由于年龄尚小,社会阅历不多,可能一时还不能体会作者的感受,这是教师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联系一下当时实际,这对于加深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共鸣有很大作用。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容易明白,但要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不容易了。不过,如果联系到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极不灵通、分别往往就是永别等情形,学生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再读这首诗就会“砰然心动”了。又如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学生很难理解词中那肝肠寸断、生不如死的悲痛之情,如果联系到生活中从拥有到失去的体验,再设身处地地站在李煜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13 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那种亡国之痛了。介绍背景,是为了从认识方面增进学生对使中情感的理解;联系现实,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从情感方面由此及彼地领会诗中的感情。
六、善用排比,推进高潮
好的课堂,应该有一浪接一浪的高潮,至少每节课应该有一个高潮。在段落小结处和全堂总结处,适当使用排比句,可以有效地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