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体式新格局:哲思、史论、时评(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4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式新格局:哲思、史论、时评(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体式新格局:哲思、史论、时评(全文完整)

 

 体式新格局:哲思、史论、时评 ————2020 年高考作文题特色、导向与缺陷 作

 者:

 庄月芳/潘新和

 作者简介:

 庄月芳,福建省泉州第七中学(362000);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350007)。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20 年第 20208 期 第 69-74 页

 内容提要:

 2020 年高考作文题形成哲思、史论、时评三足鼎立新格局。哲思、史论题能引导多读经典、做学问,为思想者、立言者奠基,意义重大。其内容可贯通古今,涵盖时评,将成主流体式。

 关

 键

 词:

 体式/哲思/史论/时评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0 年 12 期

 今年高考作文题最大特色是形成哲思、史论、时评鼎足而立体式新格局。最大亮点是上海卷的哲思题,为语文教育树立高标,旨在培育思想者、立言者。全国Ⅰ卷首推史论(论历史人物)题也甚为抢眼,表明对文化传承、古为今用的重视。这两类题惊艳登场,令人饱受惊吓,也备感欣喜:将引领读经典、做学问,语文教学振兴有望。

 哲思、史论、时评题三位一体,大致形成宏观、中观、微观认知的联通、互补,可谓相对合理的考试作文体式结构。哲思、史论题势必要联系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涵盖时评,因此可以预期,哲思、史论题将成主流体式。

  一、哲思题:对存在本体的宏观思考

  今年高考作文题最出彩的无疑是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论题抽象,题旨艰深,言简意赅。

  此题一出,其余黯然,以往失色。意味着体式格局迭代更新。

  这是道哲思题,指对宇宙、世界、人生——存在本体的深度学理思考。讨论具宏观性、本体性,其关键词:“世上”“人”“事物发展进程”,表明不是对个别、局部、微观事物的就事论事、说长论短,不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之类童叟无欺的碎片化、随意性思维,须从无穷现象归纳、判断,做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是非感受性的思想博弈。

  哲思题我们期待已久:“所谓‘写思想’的作文题,是指不以庸常、琐细的生活现象命题,而是以经典、学问、哲思命题。……如此才能引领、激发学生读经典、做学问的动机。写思想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思想者、立言者。”[1]显然,这是“立言”高标的树立,思维范式重构,学生写作水平将水涨船高。

 哲思题“写思想”,思想源于研究。从以往童稚化随意“涂鸦”,上升到具有历史感的深思熟虑的表达,是“质”的飞跃。过去是“拍脑袋”谈感想,现在须“做学问”谈领悟。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从浅表思维到“类”思维、系统思维。鸿篇巨制《历史研究》的作者阿诺德·汤因比为“研究”提供了样本:“我试图从希腊史、中国史、犹太史过程中抽出我的线索,以便为文明史构建起一种‘模式’。我通过归纳这些文明的主要特征,提出一个似乎适合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文明史的综合模式。”[2]这便是“研究”通则:做基于深厚学养的抽象、归纳、分类、重组,形成独特“模式”——文本结构系统。哲思题即宏观研究的微缩版,须有历史感、想象力,是对前人研究的融会贯通、创造性整合。

  哲思题并非以往的“思辨题”。思辨是说理公器,哲思题尤要思辨,因而不存在所谓的思辨题。思辨非万应神药,若认知浅薄、学养不足,思辨必回天乏术。哲思题以思想、学养取胜。思想,“拍脑袋”拍不出,“思辨”也未必辨得来。须有哲学、思想、文化滋润,才能形成深邃的视野、眼光与见识。

  思想有赖学识传承,学问是哲思的前提。

  就该论题“……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看,想必有三个基本选项:无能为力,有所作为,顺天意、尽人事。通过学理比较,也许以第三选项为佳。据读书经验判断,该题包含诸多矛盾:人与事物(世界),意想不到与意料之中,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顺势而动与逆

 势而动,能动与被动,正效与反效,原因与结果……究竟该从何入手,欲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须相关学养支撑。

  调动相关资源,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便知人要顺应时势,“道法自然”,但并非“无能为力”,可有所作为。而不同的作为,结果迥异——可由此形成基本观点:“顺天意,尽人事”。

  对主论点尚须做具体分析。《鬼谷子·捭阖》对此有极详尽的论述,可资参考:“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须静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守司其门户”(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据此采取相应对策,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势而入,因势而动。如准备充分、应对得当,做到成竹在胸,进退有据,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获得积极效果,以致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综合上述思想资源,联系古今相关个案,将使基本观点层次化、丰富化,从而建构认知新“模式”。读书多寡,有否充沛的资料、学识储备,文意大相径庭。此题缺陷:

 一是论题雷同。“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与法国 2019 年高中会考题“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吗?”高度相似。

  二是难度偏高。多数学生尚无学养准备,恐深题浅写。可否循序渐进,先以某一哲学观,如以“内圣外王”与“哲学王”说、“道、器”说、“名可名,非常名”说之类名著名言为抓手,较易发挥,进而引导做学问,待有一定学养基础后再做高抽象题。

  三是信度不足。哲思题难度高,应有选择性。单一高难度题适应面窄,对部分考生稍失公平。可像法国那样“三选一”或多选一,便于考生各取所好,最佳发挥,以消弭偶然性,提高评价信度(法国卷“三选一”是选“内容”,北京卷“二选一”是选“文体”,二者兼顾更好)。

  还有两道题也带有哲理意味。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本质上都是谈“认识你自己”,值得称道——可惜均属封闭性命意,学生难以自主立意。例如:“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一心想升官发财者能说要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谁不竭力把自己“画”得无比“高大上”?“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者也会说得冠冕堂皇: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要把自己全部才华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命意封闭性是命题大忌。

  迈向哲思题意义重大,提升命题品质仍须努力。

  二、史论题:对传统文化的当下审视

 全国Ⅰ卷作文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此可称史论题。去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时评题,若改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论”,便属史论题。有历史、文化感,点石成金,意蕴遽变,天高地阔海深。

  史论题涵盖甚广,包括对人物、事件、文化及著作等的评论,主要有三类:

  (一)论人(《管召优劣论》《秦始皇论》《司马迁论》《王充论》《韩愈论》《苏东坡论》《朱熹论》《曾国藩论》),“人”指历史上的伟人、名人,涉及对其生平、著述、事迹等的评析。

  (二)论事(《六国论》《勾践卧薪尝胆论》《漂母饭信论》《曹操之败于赤壁论》),“事”指史传著作中有现实启示意义的事。

  (三)论经(《“学而优则仕”论》《“三不朽”论(或“三不朽”择一)》《“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或“六言六弊”择一)》《“气盛言宜”说》),“经”除儒家经典外,可涉其他国学、文学名著,如《道德经》《庄子》《鬼谷子》《论衡》《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六经皆史”,故古代经典评论可归史论。

  史论题旨在文化传承、继往开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史论题与哲思题写作一样,须靠学识胜出。题目主要来自古代经典论著,没读过原著,没思考、钻研,便难写好,甚至连题目都看不懂。博学者才能在审题、立意、论证上出奇制胜、左右逢源。拿全国Ⅰ卷来说,仅

 靠所供信息难以出新,若读过《左传》《国语》《史记》等,得闻其详,可获新角度、观点,试举数例:

  (一)齐桓公要任命鲍叔为相,鲍叔却推荐“敌人、罪人”管仲,自己愿做副手。鲍叔可贵在于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不贪高位,屈己荐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伯乐不常有,让贤给“敌人、罪人”并甘居其下的罕见。

  (二)鲍叔自谦:“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理由如此充分,才能说服齐桓公。多看自己之短,才能认识他人之长。不但要有识人之才,还要有荐人之智——能贬低自己,说服君主接纳仇人上位的伯乐罕见。

  (三)“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有容人之雅量,不计较管仲对自己的伤害,且善待之——能厚待曾欺己之人的伯乐罕见。

  (四)“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为人以德为先,德性高尚之人,“立德”不朽,惠及家族后世子孙——德高望重、泽被后人、万世称颂的伯乐罕见。

  (五)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

 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与鲍叔合伙做生意,常占鲍叔便宜,私下多占财利。为鲍叔谋错事,使其陷于穷困。三次当官,都被国君给开了。三次战斗都当逃兵。——功高盖世备受推崇的贤相,居然曾损人利己、谋事失策、出仕被逐、打仗开溜,毛病一大堆,可见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千里马常有,百孔千疮的千里马不常有。认为小节、大节皆亏仍是千里马的伯乐罕见。

  (六)管仲明里赞扬鲍叔,实为替自己辩解,堵世人之嘴:“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与召忽一道辅佐公子纠,齐桓公上台,公子纠被杀,召忽死节,管仲却毫无气节地投敌。可他不说自己变节“无耻”,只说“幽囚受辱”“不羞小节”,还辩解说“叛变”是因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不无避重就轻、文过饰非之嫌。召忽死节可取吗?该如何评价管仲为求功名,不惜“叛变投敌”?——认为千里马即便“厚颜无耻”亦无妨的伯乐尤为罕见。

  若能多读史,见识自不寻常——“读史使人明智”。

  曾见民国时期高小学生茹宗汤写的《管召优劣论》,讨论管仲的“通权”(通达权变)与召忽的“守经”(循规蹈矩)孰为优劣。其观点基于价值观、条件分析:“管乃功名之徒,召乃节义之士耳。论夏商之世,则管生不如召死;论春秋之时,则召死不如管生。”二人价值观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这要看他们所处是什么时代,是夏商之治世,还是春秋之乱世。治世无须管仲这样的能臣,乱世则需要管仲这样雄才大略的“功名之

 徒”,此观点颇出彩。结论:“向使管仲死于子纠,不过小节可嘉也,安能扬眉一时,照耀千古,为不羁之士喜谈而乐道之哉?如此者,可以辨管仲之优劣。”[3]连极重人品的孔子都赞赏:“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该文对管仲不是孤立而论,而是引入参照系,与召忽对比,做矛盾分析:优、劣,召死、管生,守经、通权,节义之士、功名之徒,夏商之世、春秋之时,小节可嘉、照耀千古……其历史感与辩证观,令人印象深刻。从选题、立意至表达水平,今高中生鲜见。全国Ⅰ卷史论题缺陷:

  (一)供料有失。“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缺乏关键资料:齐桓公要让鲍叔为相,鲍叔荐贤,更是让贤,荐贤容易让贤难;管仲是个缺点很多、很严重的人(“三战三走”);之前未体现了不起的治国才能,反而是“三仕三见逐于君”;与管仲有一箭之仇的齐桓公,不是被轻易说服,而是被充分理由说服,举贤要有说服智慧……关键资料缺失将导致立意受限。

  (二)不合逻辑。“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书会”读的是“书”,讨论的应是“书”,不是“上述材料”。仅靠简陋的材料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难以写出出色的“发言稿”——鲍叔不是一般的伯乐,而是不计个人名利受损、不顾忌人才小节与大节(站在敌方阵营)有亏、甘居人下、有超前眼光的伯乐。

 (三)“要求”多余。“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除了“不少于 800 字”外,其他都是写“发言稿”应有之义——难道平时写作可不选角度、无须立意……还可套作、抄袭……?上海卷没这么啰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连“自拟题目”也可删。

  史论题命题难在资料取舍,应提供立意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料。

  三、时评题:对时事、现象的真知灼见

  时评题(含杂感,时政、思想、社会、文艺等评论),表明对某一时事、现象的看法,多是评析当下热点,应以真知灼见为佳。

  时评题历来是主体式,今年此类题 7 道,占全部 11 道题近三分之二: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江苏卷(“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浙江卷(“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天津卷(“走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