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17,自然环境差异性(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专题 17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深解读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判断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出其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
人地协调观: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评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地理实践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家乡存在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本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
点 考点 1.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点 考点 2.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点 考点 3. 垂直分异规律
点 考点 4.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主导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和水分;
(3)分布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4)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有序性: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5)地方性分异规律的重复性: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点 考点 5. 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
点 考点 6. 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自赤道到两极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点 考点 7.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三、 关键能力看拓展
展 拓展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比较
展 拓展 2.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展 拓展 3.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展 拓展 4.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1.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所在纬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变化发生有规律地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谱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地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一般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5.垂直带谱的判读:
①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②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的变化规律。
③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中纬度)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④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⑤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a.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b.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
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上图所示。
6.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典例:
7.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8.影响山地林线的因素:
展 拓展 5.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特点:
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展 拓展 6.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1、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分布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及西印度群岛北部、非洲西部 15°N 附近。
(2)成因:纬度低,地处热带;东南信风或东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3)非洲西部 15°N 附近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 2、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中东部、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墨西哥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大分水岭西侧及南部等.
(1)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低、上升气流不旺盛,降水较少。
(2)南非高原中东部: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海拔较高,蒸发减弱。没有形成沙漠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5)澳大利亚 ①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
②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
③澳大利亚南部:(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类似,只是降水偏少,为半干旱地区)
湿季:由于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风(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干季:因为夏季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6)印度德干高原、中南半岛内部为热带季风气候,而自然地为热带草原带。
原因:山脉的阻挡,降水减少 3、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热带荒漠带分布至西海岸,且向低纬度延伸: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降温减湿。
(2)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 ②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③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
(3)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①冬季: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高吹向纬度较低(来自阿拉伯半岛),较干燥;海岸地形起伏小,不易登陆抬升致雨,降水较少;。
②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离岸风),风向与海岸平行或离岸,水汽较少,干燥少雨。且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绝热增温,蒸发旺盛。” ③夏季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4)塔尔沙漠(印度河下游)。
①夏季:气压上高下低,对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其西部处印度低压的西侧,盛行西北风(气流多来自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区,较干燥);西南季风影响微弱,又受伊朗高原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深入; ②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季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③古代植被的破坏,使该地产生了浮尘作用,白天上空尘埃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形成逆温层,使近地面空气不易上升;夜晚尘埃顶部空气散热冷却下沉,难以成云致雨。」 ④该地地势低平,难以形成地形雨。」 4、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北美洲西北部、南美洲西南部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②北美洲西北部有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 (2)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部)。
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西部无陆地阻挡)。
(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
①欧洲西部位于中纬度(北纬 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
②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
③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使西风可向东深入内陆。
④海岸线曲折,海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使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5、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2)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的原因。
①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 ②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3)北美洲、欧洲西部高纬度地区为什么不是极地气候?。
由于分别受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对沿岸的增温作用。
(4)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纬度位置偏低?.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5)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南半球缺失。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
展 拓展 7. 陆地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
(1)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草原带。
(2) 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 气候类型使用的是“ 沙漠”, 自然带使用的是“ 荒漠” 。
(3) 地中海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