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八生物与环境必背知识,供大家参考。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
必背知识
1.种群在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逐个计数 ,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 估算 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 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
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样方法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
样方法
。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标记重捕法
。
4.以下三图像(上端指老年个体)依次表示的年龄结构类型是 增长型 、 稳定型 、 衰退型 。
5.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与迁出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 出生率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6.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 双子叶 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7.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随机取样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五点取样 法和 等距取样
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8.很难捕获的猛禽、猛兽类生物,种群数量往往很少,很难直接观察或捕捉到该生物。此种情况下可统计其足迹、粪便、巢穴、声音、影像等对该生物进行计数: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恒温动物的照片和视频,然后分析计数;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等其他特征进行计数。
9.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
10.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其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
11.“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
_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12.在 S 形曲线中捕鱼的最佳时期是 大于 K/2
,(捕捞后剩余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
13.建立 自然保护区 ,从而提高 环境容纳量 ,是保护珍稀动物的根本措施。
14.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 抽样检测 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 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15.在相同 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16.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 ,称为物种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17.种间关系主要有 原始合作 (互惠)、 互利共生 、 种间竞争 、捕食和寄生等。
18.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19.植物的分层与对 光的利用 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 温度 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 水分、无机盐 等。
20.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和 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1.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即,水平结构)。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 盐碱度 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 自身生长特点 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镶嵌 分布。
2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 空间位置 , 占用资源 的
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栖息地 、食物、 天敌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种群密度 、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记名计算法
;二是 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 多度等级 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4.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叫作群落演替。
25.裸岩上的演替要经历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 阳光 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
26.种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27.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 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
28.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生产者 、 消费者
和 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为 自养生物
,消费者和分解者为 异养生物
。
29.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 无机物 。
30.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 ;细菌、真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 。
31.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 食物链
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
级传递。
3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3.生态系统具有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和 信息传递 三大基本功能。
3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5.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
36.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
37.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
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
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
38.能量流动的特点① 单向流动
原因:
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散失的热能无法被利用;② 逐级递减
原因:
___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___。
39.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 大约为 10%~20%。
40.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 载体 ,使能量沿着 食物链(网)
流动;能量作为 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2.人们把生态系统 维持 或 恢复 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
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4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 抵抗力
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 恢复力 稳定性。
4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 组分 越多, 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
45.生态足迹,又叫 生态占用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46.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4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4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 经济 、 社会 和 生态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9.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 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50.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 潜在 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 间接 价值(也叫做 生态功能 ,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直接 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5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 就地 保护和 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 自然保护区 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2.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 禁止 开发和利用。
53.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自
我调节 功能为基础,遵循着自生 、循环、 协调 、 整体 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推荐访问: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必背知识 生物 复习 环境